【刘百淞】“读经方法之争”折射出中国中产阶级的焦虑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6-09-09 13:36:36
标签:
刘百淞

作者简介:刘伟,字百淞,西元一九八二年生,河南灵宝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从事儒家思想研究,习行儒学优秀传统,著有《儒学传统与文化综合创新》《天下归仁:方以智易学思想研究》等。

“读经方法之争”折射出中国中产阶级的焦虑

作者:刘百淞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澎湃新闻,标题被改为《台湾王财贵的“老实大量读经”为什么能骗倒中产阶层?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初八日癸巳

          耶稣2016年9月8日

 

 

 


 


台湾学者王财贵  视觉中国资料图片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民间读经也逐渐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台湾学者王财贵及其推行的“老实大量读经”方法(编者注:基本上指让儿童从小大量地诵读经典、不作过多讲解)。最近,媒体对王财贵读经方法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报道,引发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最先对这种读经方式提出异议和反对的,是参加读经的学生家长们。不得不说,这些学生家长多数是中国中产阶层,有想法,敢尝试,看得懂“读经圈儿”里的那些事儿。当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了,这些家长就在各种公共平台发出声音,于是就有了这场“读经方法之争”。

 

这让原本富有争议性的“少儿读经”和“读经运动”又一次走到了风口浪尖,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无论怎样争论,问题的关键不能被模糊处理——诵读儒家经典很有必要,错误的读经方法必须得到及时改正。

 

诵读儒家经典,塑造君子人格,这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梦想必须落地生根,变成百姓日用之道,而不能用怪力乱神的方式去恣意而为,妄图实现美好的夙愿。

 

读经方法非常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际效果。王财贵推行的“老实大量读经”之所以饱受非议,就在于它的梦想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了无法填平的裂谷,它将儒家经典与其它宗教典籍混杂在一起,强行灌输给孩子,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接受,不管孩子是否能够接受。孩子出问题了,家长慌了。一些家长抛出证据,用糟糕的效果来质疑这套读经方法,希望能够讨个公道。事与愿违,等来的却是闪烁其词:无外乎以梦想遮蔽实际效果,以宏图大志搪塞百般责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送孩子参加“老实大量读经”的家长究竟怎么了?一切迹象表明“老实大量读经”这一特殊方法是有问题的。

 

“读经”犹如大夫治病救人。大夫研习医药之理,悬壶济世,这是本分,更是天职。大夫的医术至关重要。当患者遇到一位神医,妙手回春,大家就会交口称赞;当患者遇到一位庸医,胡乱诊治,大家就会口诛笔伐。心智正常的人不会将庸医的手法归咎于医药之理,更不会将患者的不幸迁怒于大夫这个职业,而是通过特定的渠道追究庸医的责任。同样道理,反对错误的读经方法,并不等于反对读经。大家都很清楚,只有个别当事人有意混淆视听。

 

当大家聚焦于“老实大量读经”的是是非非时,有一种反思的声音显得尤为响亮,那就是我们应该关注那些孩子的家长。这些人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老实大量读经”的机构,接受那种常人无法忍受的“读经教育”?虽然这个问题很难完全彻底回答,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诵读儒家经典,塑造君子人格,这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中产阶层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开始登上时代舞台,它的规模日趋庞大,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则无法避免。例如,利益诉求不断呈现复杂化的态势,自身却没有发育成熟;财富积累日益增加,社会形象却有待改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底蕴却相形见绌……如何营造“父慈子孝,夫妻和乐”的美好家风?如何让家族产业长盛不衰?如何让人生充满文化气息?诸如此类,盘根错节,困扰在中国中产阶层的心头,变成了难以祛除的焦虑。

 

久病成医,不过是一种调侃。病急乱投医,则是许多人的无奈选择。中国中产阶层很焦虑。他们中间的一些人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欣然向往,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想让自己的孩子步入“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轨道,超凡入圣,将来成就举世瞩目的大业。美好的夙愿由来已久。这些人开始从自己的视野中寻求便捷通道,好把孩子送去,一劳永逸,等待收获。另一些人捕捉到了商机,打出了文化学者的旗号,以低廉的成本、简单的教材、美好的前景作为宣传材料,让“阿猫阿狗”鼓噪“老实大量读经”,招徕家长,误导孩子,将读经运动引入歧途,结果可想而知。

 

怎样解决问题?当然是全面推进体制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为“阿猫阿狗”用低劣的手段消费传统文化,扰乱文化产业,这无疑是李鬼的勾当。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材、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担当道义,唤醒李逵,打击李鬼,确保文化市场正常运作。态度明朗,名正言顺,举措有力,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任何和稀泥、捣糨糊、规避问题的举措,都是乡愿的做派,都会受到现实和历史的拷问。

 

中国中产阶层的焦虑是“心火旺”的表现,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想要从儒学的药库中寻求汤剂丸散。富有儒学造诣的真正学者就应该主动走到人前,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名医登场,庸医出局,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读经方法之争”应当以知错改错、扶正祛邪作为结尾。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责任编辑:柳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