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铁骑作者简介:孙铁骑,男,西历 一九七三年生,辽宁铁岭人。2006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2012——2014年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白城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版专著:《内道外儒:鞠曦思想述要》《生活儒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在《哲学动态》《江汉论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易经》与《庄子》中的生命修炼思想之比较
作者:孙铁骑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廿三日己卯
耶稣2016年8月25日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生命文化,从而具有丰富的生命修炼思想与具体的操作方法与路径。在保养生命的实践操作层面上,既有形而上的道家内丹修炼之道,又有形而下的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和养生理论与实践。而中国文化的最高追求是道而不是术,从而中医只能属于治病救人之术,而内含在传统儒释道之中的生命修炼之道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追求。本文以作为传统经典的《易经》与《庄子》进行对比,提炼出二个文本之中内含的生命修炼之道,以见中国文化之生命本质,及贯通于各家之中的生命修炼之道。
一、《易经》中的生命修炼原理
儒家自古以来被认为没有如道家内丹学一样的生命修炼之道,认为孔子只有仁义之术而无“性与天道”之学。虽然《大学》也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但此“修身”通常被理解为伦理道德的培育,宋明诸儒虽然也打坐习静,但培养的仍然是心性的纯净,注重的是伦理道德品质的提升。故在中国思想史的历史进路中,儒家与道家截然分判,道家只注重身心性命的修炼,儒家只注重人伦日用的安顿,成为中国人二种不同的生命存在样态与生活方式,造成儒道殊途,甚至儒道相黜。而鞠曦先生通过对易学的正本清源,通过自身的生命实证,揭示出《易经》承载着孔子的“性与天道”之学,“咸”、“艮”二卦内含着儒家的生命修炼原理,可以与道家的内丹修炼原理相互贯通,从而可证儒道会通,在庄子所言之“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前,本无儒道之分别,中华文化具有本质为一的道统传承。
1.“咸”卦的生命修炼原理
按照鞠曦先生正本清源,重新编订后的《易正疏》,“咸”卦的卦爻辞、彖辞、系辞、象辞系统如下:
咸:亨,利贞,取女吉。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悦,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初六,咸其拇。
《系》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系》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系》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而尔思。
《系》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九五,咸其脢,无悔。
《系》曰:咸其脢,志末也。
上六,咸其辅颊舌。
《系》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咸者,感也。“咸”卦的生命修炼之道核心在于一个“感”字,此“感”非仅指人之所独具之感应能力,而是具有一种本体论意义,贯通于天、地、人之万有共通之感,故《彖》言“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在《彖》辞中,“柔上而刚下”言地道之“刚柔”;“二气感应以相与”,言天道之“阴阳”;“止而悦,男下女”,言人道之“仁义”;可见此“感”通于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言天地以相互感通的方式化生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故“感”实乃给出天地万物生生流行之化生方式,唯有感通,方能生生。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言圣人以一己之道心与众人之心相感通,引之入道,达于生生,自然天下和平。无奈“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故吕祖云:“天涯尽说人寻我,走遍天涯不见人”,此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中庸》)。
而“天道远,人道迩”,儒乃人之需,“咸”卦六爻展开者,唯在人道之感通也。而人道之感通,已经内含天道之阴阳与地道之刚柔在其中。那么人道如何感通才能有利于生生,合于天地之道呢?人之感通有向外与向内二个路向,西方哲学与文化只有向外一个路向,也就是在外时空思维和感通,而中国哲学则注重向内的路向,也就是在内时空[①]思维和感通。而“内时空”为“形而上”,“外时空”为“形而下”,从而西方哲学只能发展出形而下之自然科学,而中国哲学则发展出形而上之生命科学。但中国哲学从来都不是大众哲学,而是圣人之学,目的是培养圣贤,再由圣人制礼作乐,教化民众,化民成俗,使个体安顿,社会安定。故由“咸”、“艮”二卦所揭示的“内时空”生命修炼原理就是孔子的“性与天道”之学的核心,却非常人所能理解,使子贡言“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而孔子最聪明的弟子颜渊早死,使孔子痛呼“天丧予”(《论语·先进》),孔子之性与天道再无人能解。从而中国上古圣人的生命修炼之道就由道家一脉传承下来,发展成为后世的内丹修炼之学,而儒家则只注重于日用伦常与政治领域,彻底遗失了自己的生命修炼之道。鞠曦先生以对《易经》的正本清源揭示出了“咸”、“艮”二卦的生命修炼原理,使儒家的生命修炼之道大明于天下,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必将显见之于思想史之未来。
“咸”卦以人身取象,上卦“泽”为“少女”,下卦“山”为少男,揭示出少男少女时期的生命存在特征与修炼之理。首先以初爻、二爻、三爻揭示人生于知识初开而至于青春时期日益感通于外时空之生命历程,故言“志在外也”,在这一感通于外时空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生命的盲动,故警告以“居吉”,“往吝”。四爻则指出感于外时空,产生“憧憧往来,朋从而思”生命问题的根本原因:“未感害也”,“未光大也”。不知外时空追逐之危害,未能光大自己之生命才会产生“憧憧往来,朋从而思”的生命问题。故五爻、上爻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由外时空思维和感通转向内时空思维和感通。而内时空为形而上,又如何感通呢?五爻示以的路径为“咸其脢”,即感于后背督脉所在,即庄子“缘督以为经”的易理化表达。“咸其脢”的道理在于通过前四爻的生命指引,已经绝弃了外时空的生命盲动,将心神集中于内时空,此时已经是精、气、神合一的状态,生命之能量(即阳气)开始积聚,此时需要将之引导到益生的方向,就要“咸其脢”,使真气延督脉上升,即为“精义入神,以致用也”,逐渐打通任督二脉,使真气运化入口而有津液满口,吞咽入腑,以益于生,从而有上爻“滕口说也”的生命感受。如此使生命能量运化于内时空,而不是浪费于外时空,从而滋养生命,祛病强身,并因消除外时空的生命盲动而提升生命内在的性德培育,即为“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象》辞最后示以“咸”卦的内时空生命修炼原理的关键点是一个“虚”字,取象于“山上有泽”,故而“咸,君子以虚受人”。何以强调一个“虚”字?因内时空为形而上,本无形无象,故为“虚”,但内时空又是现实的生命存在,故此“虚”非空无所有的“顽空”,此“虚”为“虚灵不昧”之“虚”,相当于佛家的“真空妙有”。故此虚实乃精、气、神相统一,元炁充盈的内时空状态,恰如山上之泽,氤氲迷漫,滋养生命。《庄子》借孔子之口曰:“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心斋也就是守住内时空之虚灵,以招先天一气而与道合一。
2.“艮”卦的生命修炼之道
按照鞠曦先生正本清源,重新编订后的《易正疏》,“艮”卦的卦爻辞、彖辞、系辞、象辞系统如下: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系》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系》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系》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系》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系》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系》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者,止也。“艮”卦的生命修炼之道核心在于一个“止”字。在“咸”卦的生命修炼原理之中,已经内含了一个“止”的维度,即止住外时空的生命盲动,以感于内时空的生生之流,以之冲开经脉,达于内时空统一。故“咸”卦是止其外而感于内,而“艮”卦则不仅是感于内,而且止于内,故为兼山艮,止而又止,不仅止住外时空的生命盲动,而且要使生命完全止于内时空的生命操作之中,使生命的内时空操作完全不受外时空的限制,以达于“我命在我不在天”。内时空为形而上之生生流行,故“艮”卦之“止”就是止于生生。《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至善”?超善恶之生生本体也,“止于至善”即止于生生也,与“艮”卦之“止”同一义理。而止于内时空之生生乃是一生生大化的流行过程,非一动不动之谓也,故《彖》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即止其所当止,同样是“动静不失其时”之义,《大学》言“‘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黄鸟虽不知生命修炼之道,尚且出于生命本能而知道止于其所当止之处而保其生,人难道还不如鸟吗?自然应当“居善地,心善渊”(《道德经·第八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更应当觉解内时空的形而上生命原理,以止于内时空操作,修炼生命。
“艮”卦具体的内时空操作之法就是“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最终达于上爻的“敦艮之吉,以厚终也”。“艮其背”即心神止于后背,操作真气延督脉上行,运行至前庭延任脉而下,即“行其庭”,如此任督二脉往来贯通,真炁延周天运行,自然内景不出,外景不入,内“不获其身”,外“不见其人”,物我两忘,只有一炁流行,达于“敦艮之吉”。之所以如此操作内时空,是因为“上下敌应,不相与也”:就一身而言,上身为内时空精、气、神直接操作之所,下身则与之为敌而不相与也,需要打通任督二脉之后才可打通下身经脉。就内外时空而言,内时空才是人人可操作之生命本在,外时空则与之为敌而不相与也,只有打通内时空才能解决好外时空的问题,只有内道在身才能行外儒之事业。而现实人生多不解内时空生命原理,只在外时空中谋生活,结果是一生困惑,一身问题,最终抱撼而终。
“艮”卦初爻、二爻、三爻与“咸”卦前三爻一样直言生命存在与修炼中存在的问题,“咸”卦前三爻言感于外时空的危害,而警告以停止外时空之盲动,“艮”卦前三爻则直言停止外时空盲动所必经之“其心不快”,“厉熏心”等矛盾、困难与问题。四爻则指明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止诸躬也”,也就是心诚求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自然会认识到外时空存在的无常变幻与各种凶险,自觉求取内时空的恒定与生生,通于《大学》之“诚意”,《中庸》之“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五爻以“艮其辅,言有序,悔亡”揭示生命修炼之要在于“言有序”,言起于思,思与言为生命运作之始点,思不得其正,则言不及义,行不合道,精、气、神乱用,内时空分裂,必然于外时空落入生命盲动之中。故必以内时空之统一,得生命流行之中正,方可于外时空中措置得当,进退合宜,与时偕行,如孔子为“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必然以内时空修为为根源,故《系》言“艮其辅,以中正也”。以此反思,现代人终日在外时空中奔逐忙碌,才小志大,却终日大言不惭,言不及义,空耗精气,伤损性命而不自知,实可悲也。也可以理解何以“子欲无言”,何以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而欲不留一言,实乃不为无益之言,也正因为圣人能够做到“言有序”,才有孔子编订“六经”,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成就中华道统之一贯。如孔子与老子,才能做到“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至诚无息而止于生生之至善,方为上爻之“敦艮之吉,以厚终也”,达于生命之极致,“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超越内外时空一切限制,达于生命之大自由,大自在,方为“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即为庄子之“逍遥游”。
《象》辞以“兼山”取象,强调生命修炼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思”字,与五爻之“言有序”贯通,思在于人,为最平常不过之事,睡梦之中亦有思之所在,正因其“须臾不可离也”,才为入道与离道之关键点。如思不得其正,则言而无序,行而无当,甚至伤生害性,故君子观兼山艮之象,止而又止,思止于内时空而不出其位,自然得生命之益而达于至道。
二、《庄子》中的生命修炼原理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庄子被认为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故而老庄并称。虽然也有人(例如钟泰先生)认为庄子是儒家人物,本文无意于辨析庄子的学术身份问题,而是注意于《庄子》一书内含的丰富的生命修炼思想与操作原理。因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虽言词有大美,却汪洋恣肆,难以把捉,而内含于其中的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修炼原理更是被人所不解。因不懂生命修炼原理,没有实际修证之人根本无法从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中领悟具体的生命修炼原理,故需细辨析之。
1.《庄子·逍遥游》暗喻之生命修炼原理
《庄子》开篇即为《逍遥游》,逍遥人生为《庄子》全书之核心价值宗旨。而何以达于逍遥,却似乎难以定论。按中国哲学的生命本质,只有从生命修炼与安顿的层面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生何以逍遥的核心。而《逍遥游》开篇之大鹏隐喻也只有从生命修炼角度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此段引喻如果只以人生逍遥之生命境界解之,则是只是一种外在之生命存在状态之描述,但如以生命修炼之道解之,则可以暗通于道家内丹学的生命修炼之道。在道家内丹修炼原理之中,先天之精气神为一,称为元精、元气、元神,可以元炁一词统称之,落入后天则分裂为淫欲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外展出精、气、神之不同功用。而内丹学之生命修炼就是要使此后天之精、气、神之分裂回归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合一的生命存在状态,故要逆而修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回归先天统一的元精、元气、元神合一的生命存在状态。
而在传统道家的生命修炼原理的文本表达之中自有其一套话语系统,不可以现代理性哲学的思辩概念与思想范畴对等之。在内丹修炼原理的文本表达中,精属北方坎中水,神属南方离中火,从而《庄子》书表达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即喻指人身中下方之精,“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即喻指此精为一身之根本,对于生命而言,千里不足以称其大。“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即为“炼精化气”,鹏为气之隐喻也。鲲化而为鹏,即为精化而为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喻指此气为生命发用流行之根本,与精一样,千里不足以称其大。“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喻指由“炼精化气”而升腾运化之气已经是先天之元气,充满生命之能量,故能“怒而飞”,而以“翼若垂天之云”喻之。“南冥者,天池也”喻指人身中上方之神,“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即为元气延督脉上升而入脑养神,是为“炼气化神”之隐喻也。
故由《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之喻可知其所隐喻者可暗通于后世道家内丹学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生命修炼原理。也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理解此鲲鹏之喻不仅仅是对生命逍遥状态的一种比喻,而且可以使此比喻与现实生命的真实存在贯通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生命指引。
在《逍遥游》所揭示的最基本的生命修炼原理之下,《庄子》在其后的文本之中又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具体生命修炼方法,分见于不同篇章之中。
2.缘督的生命修炼方法
在《庄子·养生主》中提出了“缘督”的生命修炼方法。《养生主》一篇的精髓全在第一段文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此段文辞首先强调生命之有限——“吾生也有涯”,而外在的世界与知识却是无限的——“而知也无涯”,如果将有限之生命投入对外在世界的奔逐之中,“匆匆往来,朋从而思”(《易经·咸卦》),将内时空的生命能量耗费在对外时空的操作与忙碌之中,结果必然是对生命的浪费与损害,使生命走在《易经》所揭示的损道[②]之中。而世俗所追求和分辨的善与恶也并非生命存在之本质,只能带来名之累与刑之害,仍然远离生命之本真。
《养生主》在指明生命的外在世界与外时空运动的损害之后,进而转入全文的最核心理念,那就是最后一句“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缘督以为经”一句就是让生命回到内时空修炼的层面,使精气神统一在内时空之中,炼精化气,使元炁升腾,延后背督脉而起,上升入脑,实现《易经》所言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易经·系辞传》),通于道家内丹修炼的“炼气化神”。督脉乃一身之阳脉之主,如此督脉通则可带动一身阳脉通。元炁延督脉上升入脑,再向下运行则可继而打通任脉,任脉为一身阴脉之主,可带动一身阴脉贯通。如此任督二脉贯通则可带动一身经脉系统全部打通,从而祛病强身,养生延年,故言“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3.心斋的生命修炼方法
《庄子·人间世》中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揭示了“心斋”的生命修炼方法:
回问:“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虚者,心斋也”,揭示出“心斋”的核心就是一个“虚”字。外时空的有形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从而此心斋之虚显然不是说外时空虚而无物,而是指生命内时空的生命存在本质,也就是生命内时空的精气神相统一的无形无质之存在状态。此时只是一气流行,使生命浑然一体,物我两忘,无形可划,无状可分,故言“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神守于内,达于内时空统一,外境不入于内,内境自然虚而无物,故言“虚而待物”。
而如何达于此“虚而待物”之生命境界呢?此段文辞给出的具体方法就是“一志”,即使心志专一。孟子曾言“夫志,气之帅也,体之充也”,又言“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孟子·公孙丑上》)心志专一则可炼精化气,使精气上行,入脑以养元神,使精气神统一而合道。如何使心志专一呢?《人间世》下文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将心志集中于心中,而不是耗用于外时空之中,“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即以心御气而使元气充盈而上行。“听止于耳”即使外境不入于内,“心止于符”即使心不外用而合于道。
如此心斋之虚通于“咸”卦的“泽山咸,君子以虚受人”。而“咸”卦是通过“咸其脢”与“咸其辅颊舌”具体感知于督脉与精气入脑之感觉而达于“以虚受人”,而心斋则是以“一志”来达于以虚以待物。
4.坐忘的生命修炼方法
《庄子·大宗师》亦以孔子和颜回的对话揭示了坐忘的生命修炼方法:
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颜回由先忘仁义到后忘礼乐,孔子的回答都是“犹未也”,也就是生命修炼层次还不够,因为无论是忘仁义还是忘礼乐,都还是在外时空中思维,还没有达于内时空的生命本质,故孔子二次评论说“犹未也”。只有当颜回说“回坐忘矣”时,孔子知颜回已经由外时空回到了内时空,故蹴然而问曰:“何谓坐忘?”颜回所答之“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就是具体达于坐忘的方法。“堕肢体”就是身不动,止住外时空之一切盲动,使生命回归内时空存在,与“艮”卦之“敦艮之吉,以厚终也”(《易经·艮卦》同一内蕴。“黜聪明”就是停止内时空一切思虑,使神守于内而使内时空精气神达于统一。“离形去知”就是由内时空统一而必然达至之生命存在状态,忘掉一身形骸,去掉一切智识,物我两忘而与道合一。此种“离形去知”的生命存在状态恰是生命与道合一的纯粹自然状态,故言“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5.纯素的生命修炼方法
《庄子·刻意》揭示了“纯素”的生命修炼方法。《刻意篇》有对真人之描述,可作为对生命修炼之道的另一种辅证: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真人即得道之人,而真人之标志是“能体纯素”。素即纯粹无杂,也就是《尚书》所言之“惟精惟一”,老子所言之“见素抱朴”,皆为生命修炼之方法与所达之境界之统一。纯即“不亏其神”,也就是养神之道,而如何养神呢?此段文辞给出的具体方法就是“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也就是养神的方法就是“守神”,神守于何处?显然不能守之于外,只能守于内时空之中。“守而勿失”,勿失于何处?既然要守于内时空,则自然要勿失于外时空之奔逐。这样神守于内,达于内时空统一,使生命内时空达于《易经》所言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是为得道。而生命修炼之道并非人为的任意创制,而是天命之生命之道本来如此,故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三、由《易经》与《庄子》的生命修炼原理看儒道会通
由前文论述可知,无论是《易经》中的“咸”、“艮”二卦的生命修炼原理,还是《庄子》中“逍遥游”的生命修炼原理及“缘督”、“心斋”、“坐忘”、“纯素”等生命修炼方法,都与后世道家的内丹生命修炼原理相通,从而证明《易经》与《庄子》都有本质为一的生命修炼之道,正符合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的中国上古思想的内在逻辑,而后世对《易经》与《庄子》所内含的生命修炼原理的误读也符合庄子所说的“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的中国思想史的历史发展逻辑。
《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但在后世儒学发展史中,《易经》却没有在事实上发挥“群经之首”的作用,相反是朱熹所推崇的“四书”在事实上成为“五经”之上的儒学核心。《易经》则被朱熹认定为卜筮之书,“易只是为卜筮而作”[③],并言“易非学者急务也,某平生也费了些精神理会易与诗,然得力则未若语、孟之多也。易与诗中,所得似鸡肋焉”。[④]朱熹之所以以《易经》为卜筮之书,以之为鸡肋,就是因为其不知《易经》中所内含之生命修炼原理,更无法以之安顿自己的身心性命及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担当,从而不得不发挥“四书”之学而另创理学体系,实已偏离孔子儒学原始生命宗旨,更遗失了孔子儒学的生命修炼之道。
《易经》与《庄子》都是道家“三玄”之一,但《易经》作为儒家经典何以在学理上又成为了道家经典却是一个没有清晰答案的问题。虽然魏伯阳援易入道,但并不是以易解易,更不是对易理的系统解读,只是以“坎”、“离”二卦的卦象来说明内丹修炼的基本原理,从而其所著之《周易参同契》与《易经》并无本质联系。
《庄子》作为“三玄”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正宗经典,虽然也有人认为庄子是儒家颜渊一派的传人[⑤],并有自己的论证,但这并不影响本文将要得出的儒道会通的结论。从《庄子·天下篇》可知,在庄子之时,并没有儒、道、墨、法等百家之学的分派,所谓儒道之分只是后世学术思想史的分裂所致。从而可以推知,先秦时代的孔老之学都有本质为一的生命修炼之道,只是在后世的学术发展史中,在“道术为天下裂”的学术进路上,孔子之学由于“儒分为八”而使后世儒家学派完全失去了孔子的生命修炼之道。而老子之学则很好的保留了生命修炼的具体方法,并在后世发展为道家内丹修炼的系统理论体系。而庄子无论是正宗的道家人物还是儒家的传人,其《庄子》一书所载之生命修炼之道仍然是与孔子于《易经》中所载之生命修炼之道相一致的。而《易经》与《庄子》所载之生命修炼之道与后世道家的内丹修炼之道相贯通,从而可以证明儒学和道学、儒家和道家是本质为一的,儒道本来会通,只是后世才产生了分裂。从而鞠曦先生的长白山书院以“内道外儒”立教,在学术理路上实现了儒道会通,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
注释:
[①]内时空是由鞠羲先生的“时空统一论”哲学体系提出的哲学概念,内时空思维与操作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生命哲学维度,而西方哲学只能在外时空思维与操作,从而远离内时空的生命本质,解决不了生命问题,最终走向终结。
[②]长白山书院山长鞠曦先生通过自己的易学研究揭示出《易经》哲学内含着生命自在的“损益之道”,在《易经》的整个文理章法之中内含由益道三卦:“咸-未济-益”与损道三卦:恒-既济-损”来揭示的生命自在的损益之理。
[③]《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25页。
[④]《朱子语类》卷第一百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14页。
[⑤]钟泰先生认为庄子是儒家颜渊一派,独得孔子“性与天道”之学的儒家传人,具体见钟泰著《庄子发微》。
责任编辑:姚远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