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只为目光里的期盼——安徽师大德雅书苑探访皮影艺术暑期实践
作者:张艺馨
来源:作者授权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廿三日己卯
耶稣2016年8月25日
图片01:陈列在皖南皮影博物馆的皮影影人
“记住回家的路,留住文化的根”,这是贴在皖南民俗博物馆大门上的对联。这幅对联,道出何馆长多年坚持的理由。文化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关注,更是一种传承。近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德雅书苑赴宣城探访皮影艺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再次来到安徽省宣城市水东镇,记录发生在这里的皮影故事。
一影一人乃知魅力之无限
图片02:何泽华馆长向成员介绍皮影影人,摄于皖南博物馆
8月23日,团队一行到达皖南民俗博物馆,博物馆的对面,是何馆长正在修建的皮影修习馆,再过几个月,这里就将迎来南来北往的游客和皮影爱好者。面前的何泽华馆长,看着有几分劳累,也有几分欣喜。经过商议,团队与何馆长确定好活动行程。下午,在何馆长的带领下,大家来到皖南皮影博物馆对馆内所藏皮影影人进行学习。
“红脸代表忠诚,白脸代表奸诈”,“这种是军师的帽子”,“这个黑脸的是张飞”,何馆长指着墙上挂着的皮影影人,耐心地回答大家的问题,向大家介绍了皮影的影人样式,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原来皮影也有着和京剧类似的人物角色。
据何馆长介绍,影人制作有其固定的模板,尽管年代、派别不同,影人制作的方式却基本相同,但常常根据皮影艺人的个人特点而有所变化,皮影艺术家对于细节的观察也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尊卑贵贱根据衣冠服饰相区别,每个人物身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讲到兴头上,何馆长取出放在自家大木箱中的皮影,这些作品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却并没有因时间而失去色彩,尽管泛黄发黑,精细的雕琢刻画仍然清晰可见,老艺人世代传承的手艺在件件皮影上保存流传。
一影一人,百年皮影,我们看到的是她的无穷魅力,也期待着对她的更多的了解。
一腔一调,方晓经典之鲜活
图片03:皖南戏曲艺术团成员柯玉英老师为成员授课,成员学习记录唱词
24日清晨,柯玉英老师早早就来到水东,与队员们一起进行皮影唱词的记录和学习。已是74岁高龄的柯老师看起来仍然很精神,谈及自己与皮影,她很是愿意与大家分享。从花鼓戏的舞台演出到皮影戏的影人唱腔,从自己曾经艰苦的经历到对皮影的热爱,从向师傅学习演唱到如今亲自教授徒弟,柯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到的,满满是她皮影生活的充实。
谈到自己参加过的表演,柯老师拿出自己准备在小包里的相册,指着每一张照“这是在中山大学”,“这是在上海”,“这个人是马老师”......柯老师对每一张合影,甚至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欢笑之余,接下来的谈话更让人心痛,“吴老师前几天已经去世了”,“这位老师也去世几年了”,柯老师指着相册上两位与自己合影的两位老先生,语气里满是惋惜与无奈。
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柯老师向我们口授了《樊梨花挂帅》的故事内容,娓娓道来,细节处也能记得清楚明白。惊叹之外,更是敬佩。经典的、古旧的东西常常会被淡忘,老艺人的坚持又为他们注入鲜活的生命,但文化的保鲜,更值得思考斟酌。
一刀一笔,始悟传承之艰难
图片04:团队成员学习皮影制作,摄于皖南民俗博物馆
24日下午,我们与何泽华馆长约好,进行皮影影人的雕刻制作,有了之前学习的基础,何馆长向我们布置了几天学习的任务,大家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完成完整皮影的雕刻、上色、组装等一系列工序,并在实践活动结束时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
拿到皮影小样的一刻,大家忍不住发出阵阵赞叹,惊叹于皮影雕刻的工艺精细,何馆长为大家一一裁剪好皮影,交代大家:“这次大家慢慢地刻,先画好样子,不要着急”,大家拿到自己所分到的影人,跃跃欲试,看似简单的皮影,尽管已经有过学习经历,实践起来也并没有那么容易。一个小小的皮影,做工也非常讲究,每一步都考验着队员们的耐心。经过一个下午的学习,大家的皮影雕刻渐入佳境,“你看我的这一刀刻直了”,“我学会了刻弧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何馆长则在旁边观察着认真做皮影的同学们,指出大家刀法上的错误,给出一些技巧的指导。这一次的学习,再次让我们感到完成一件皮影作品的不易,也激起了大家在接下来几天里努力完成皮影作品的兴趣和动力。天色渐晚,大家带着对明天的期待,这才结束了下午的活动。
皮影雕刻实属不易,要想熟练地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细心、耐心和很强的毅力,正如很多皮影老艺人说的一样,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够坚持学下去,仅仅通过皮影雕刻,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
道别时,何馆长一句“你们明天再来刻”,脸上挂着笑,眼中透出期盼。(安徽师范大学 图/张美玲)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