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教”、“儒学”的英文译名的网络讨论(唐文明、陈明等)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06-12-18 08:00:00
标签:
唐文明

作者简介:唐文明,男,西元一九七〇年生,山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著有《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近忧:文化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等,主编《公共儒学》。  

 

吹剑按:以下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唐文明博士发表在儒学联合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引发的讨论,其中“柴东山人”是唐文明的网名,“诚明”是陈明的网名。

柴东山人(唐文明):

我们知道,一般英文中“儒教”与“儒学”基本上是一个词:Confucianism。而且,我们也已经知道,这个词的产生与基督宗教的传教士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说,是在将基督教作为至高无上的信仰(Christianity)的前提下,将儒教看作是一种“主义”(-ism),或者按照基督教学者喜言的理查德•尼布尔的观点,将儒教看作是一种文化,于是儒耶之间的关系就被放置在“基督与文化”的神学言说之中了。任何一种主义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路径、特殊的倾向罢了,与那种宏大、整全的信仰不在同一个层次。因此,Confucianism这个词有其特殊的语境,它承载的一些信息具有鲜明的基督教特征。即使这个词不像“支那”那样有明显的歧视性,也是一个对儒教精神有所贬低的词。后来出现的Ruism也只是在同样的路子上稍作改造而已(我倒觉得孔夫子这个词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使用孔子或夫子也很平常;而“主义”,即“ism”,的问题更为严重)。所以,我们应当拒斥这两个词。我主张将“儒教”或“儒家”一词翻译为“Confucianity”,由此大可突出孔子在儒教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将“儒学”一词翻译为“Confucianology”,也是顺理成章的。

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2006-12-8 12:04:00


心岳(基督教网友) :

为了不遮盖不同和对不同解释的开放性,最好用音译,个人的独特解释则放括弧或注释中。儒家就用Ru Jia,儒教就用Ru Jiao.至于-ism和-ity词缀,未比能表示出儒家的根本特征。至于儒学中的学,也未必是-logy后缀表示的“学”。
2006-12-8 13:22:00


耶律大石(陈勇): 

虽然还吃不透山人兄的意涵,但支持类似的创意。
2006-12-9 1:58:00
 

诚明(陈明): 

儒教就用rujiao,楼主仿照西式拼法,不能照顾儒教作为中国宗教的独特性--这与他对儒教的基督教似诠释是一致的。水果是桔子苹果等的总称,基督教是苹果,不能成为桔子等的规范。
2006-12-9 9:46:00

讷言(陈乔见):

-ism,-ity,-ology,都不适合于中国学术语境,我觉得直接音译好了。或者直接用汉字,用陈康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老外不懂汉字为恨。”_ology,直接源于希腊词“logos”,更不适合中国学术。

2006-12-9 11:31:00
礼乐文明(网友): 

翻译牵涉的问题太多了。我不敢说西方人在翻译时存有什么不良心态或偏见,但若果如楼顶所言,那就是做人不厚道了。前几年在一本书上看到西方人(德国国王威廉?)做的一副画,上面一味持刀的西方勇士,怒目代表东方的一个象征(好像是佛教的佛像吧,记不清了)。整个画面战火滚滚,硝烟蔽日,颇为壮观。当时觉得很厌恶这幅画的内涵。看来这是一部分西方人的心结呀。 2006-12-9 11:48:00
 
柴东山人(唐文明) 

回诚明兼心岳:(1)我以为用rujia或rujiao 不妥。英语毕竟是西方语言,如果是一个非合成的单一的概念,比如阴、阳,我觉得可以用拼音(yin, yang)。而“儒教”是“儒”与“教”的合称,儒教是一种教,不管如何解释“教”,那么,不宜用拼音来翻译。倒是“儒”用“Ru”来翻译不存在这个问题。学界主张使用“Ru”是近来的事情,因为有人考证出用带有“孔夫子”的称呼来翻译“儒教”或“儒家”(Confucianism)有特定的基督教背景,传教士是始作俑者,所以,为了抵抗这一点,建议用“Ru”来翻译。但我认为,孔夫子在我们自己的称呼中也没有什么贬义,而且考虑到孔子之于儒家的绝对重要性,用孔子之名来翻译儒教也是很好的。

(2)这里并不存在诚明所谓“不能照顾儒教作为中国宗教的独特性”的问题。首先,对“儒教”的一个好的译名要达到教的高度,也就是说,承认只有在“教”的层次上理解“儒教”才是恰当的。这并不是把儒教混同于基督教,而是说,不能把儒教理解为基督教信仰之下的一种地域性文化。这是我使用“Confucianity”来翻译“儒教”的主要理由。其次,“Confucianity”这个词并没有忽略儒教的独特性,毕竟它与“Christianity”不同,只不过是说,二者都是教,但一者关联于基督,所以是基督教,一者关联于孔子,所以是儒教。

(3)关于我“对儒教的基督教式诠释”:这是一个错误的提法。我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我承认,西方哲学、基督教都对我有一些启发,但我对儒教的诠释还是儒教,并没有基督教化。基督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儒教必须面临的思想与精神处境的一部分,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有主见,要有独立的意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逃避这种精神张力,而且我们在一些方面还要向基督教学习。反过来也一样,基督教如果想在中国有大的发展,能够发展出中国化的基督教及其神学,不向儒教学习,根本不可能!我常常举的一个例子,就像佛教的传入一样,宋明理学家大都出入佛老而返诸六经,这个“出入”很重要,于是才有不同于先秦、汉唐儒学的新儒学,同样,没有中国思想与精神的滋养,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不可能产生。对于我们的时代,一个良好的预期是,发展出又一种新儒学,当然是在西方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刺激下,同时发展出一种中国化的基督教及其神学。这个见识窃以为很重要。所以我劝诸君,不要停留在互相谩骂的层次,去直面那些真正的冲突和差异,守护自己,也尊重他者。

(4)关于“水果是桔子苹果等的总称,基督教是苹果,不能成为桔子等的规范。”这话很正确。但是,第一,你是否承认桔子和苹果都是水果的一种?第二,当我说桔子是水果的一种,是否就意味着我以苹果为典范来概括桔子了呢? 

2006-12-9 11:54:00
心岳(基督教网友) 

唐君可能没有意识到,儒家和基督教的着力点有根本差异。儒家倾力于现世政治秩序,而耶稣则根本颠覆任何传统的政治秩序,但不是“汤武革命”意义上的颠覆,而是背后的人心秩序的颠覆。

        基督教进入中国,从一开始,即在唐朝,就是走中国化道路的,明朝时期更不用说。20世纪也是如此。可以预期,21世纪的中国基督教神学会在人文维度进一步进深。

        非常欣赏唐君尊重他者的素养。
2006-12-11 7:09:00
 
柴东山人(唐文明): 

我不愿意像你那样刻画儒教与基督教的差异。首先需要考虑,站在何种立场上刻画差异?比如,我站在儒教立场上,而你,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另外一个人可能会说,他或她站在一种中立的或客观的立场,如果他没有明确的信仰。那么,站在某种立场上刻画差异是否意味着失去了客观性呢?非也。这种有立场的刻画恰恰能够显出他者对于自我的意义,所以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比那种中立的刻画更有意义,更原始。由此有第二点:有立场的刻画能够反映刻画者对待他者的态度和修养:是将他者看作是一种不值得认真对待的糟粕文化或邪恶文化呢,还是真的理解他者文化中的伟大之处?是出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良情绪或小家子气而将他者作如此对待呢,还是能够以一种良好的国民修养——打心眼里承认多元主义的某种政治合理性——表现出对文化或信仰上的他者的尊重呢?最后,当我站在儒教的立场来理解基督教的时候,基督教的长处会给我借鉴和启发,于是我可以向基督教学习。当然我也相信,反过来也一样。实际上,你说基督教一直在走中国化的道路,也许是吧,不过,我以为从过去到现在,这方面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尤其与佛教相比,基督教还差得远。而且,就我所了解的范围,在中国大陆,能够对中国文化保持积极评价的基督徒并不多,于是还一度出现了做中国人还是做基督徒的问题。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我们可以期待,但也不能耽于期待。


心岳(基督教网友) :

我觉得唐君可能一时不明白我说的差异。“主祷文”中的一个“愿”字值得细细体味。这个“愿”字保留着的张力,“天”与“地”的张力。许多人以为是二元论,恰恰是误读。
2006-12-11 18:43:00

柴东山人(唐文明):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我说了,我根本不想如你那样刻画儒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差异,所以我避免直接谈论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在本贴所讨论的主题下,不一定要谈论二者各自的具体精神。那是另外一个课题。对于儒教注重现世而基督教注重天国的特征,我想也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对比,我自己也专门论述过。但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刻画。或者在我看来,这种刻画可能存在陷阱,所以我拒绝进入你所设置的问题。

(截止于2006-12-11 22:10:00)

来源:儒学联合论坛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replyid=25185&id=20764&page=2&skin=0&Star=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