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重建儒教也要有理性的态度

栏目:出版图书
发布时间:2013-12-20 03:10:42
标签:
陈明

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任主编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教与公民社会》《儒家文明论稿》《易庸学通义》《江山辽阔立多时》,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

重建儒教也要有理性的态度

——在儒家与当代中国思想之创生暨“儒生文丛”第二辑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陈明

(弘道基金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主任)

 

【编者按:西历2013年11月24日下午,儒家与当代中国思想之创生暨“儒生文丛”第二辑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弘道书院主办,弘道书院学术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任锋副教授召集并主持。本次会议采取了对话方式,一方是许章润、高全喜、任剑涛、胡水君、程农、张旭、张龑等来自政治学、法学和哲学等学科的学者,一方是陈明、姚中秋、梁涛、唐文明、慕朵生、任锋等北京儒家学者以及张晚林、林桂榛和陈乔见三位“儒生文丛”第二辑的作者代表,双方围绕儒家与当代中国思想之创生会议主题,在跨学科、论辩式的讨论中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新见迭出,精彩纷呈。经与会者订正,现将会议发言纪录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儒生文丛”第二辑出版了,甚是感慨。任重不但主编“儒生文丛”,还主办儒家中国网站。而且,《儒家邮报》主要是任重在编,我只是挂个名,虽然有时也提提意见、把把关。任重是为儒学复兴默默工作的人,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在当代儒门几乎可以说是最多的一个。我经常提醒他多花点时间将自己的思考深化提纯,现在,发现这些事务性工作居然如此辛苦艰难,真是不知说什么才好! 

 

今天的研讨会,我应该是被视作儒家阵营代表出场的吧,因为在邀请通知上规定我有回应性发言。但是,当我听到张龑和胡水君他们这些法学家的发言,真有点莫名惊诧——是不是秋风找来的托儿啊?远比我还要儒家! 

 

但这也仅仅是第一感觉。要是以前听到你们这么说,真的会要琢磨半天,他们是不是搞的什么欲抑先扬的修辞,但是今天不会了。因为就在昨天,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一个两岸三地青年法学家论坛已经跟张龑他们一帮年轻的法学家们聚过了,可以说是喜出望外,因为法学家几乎先天的就跟自由主义契合,他们学科的知识性质、社会中的精英地位以及与制度环境的内在紧张都倾向于使他们选择自由主义的思想立场。但实际上我看到的却是,“这个自由主义的精英群体实际很有家国情怀,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问题不仅十分关注并且颇重视儒家立场与资源。这不仅预示着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成熟,也预示着儒家思想层次的丰富”——这是我在微博上讲的。甚至田飞龙,那个在“较量无声”中影像清晰的年轻人居然说要重建家庭以重建儒学。他说的家庭可是带有宗族性的大家庭。这在儒家内部也是一种激进或极端的观点。我是不赞成的,因为我并不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生态的家庭就是儒教构成的终极基础。我是主张儒教的,我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家国天下,都是天地所生,都是生生之德的产物,所以那个天才是终极存在才是最高位格。把家庭绝对化存在本末倒置的嫌疑。但是,飞龙,还有张龑都表现出了对自由主义原子个人作为思想起点和理想目标的质疑和超越性,这是叫我喜出望外的。

 

个体、家、国、天下都是真实的存在,在儒家的思想脉络里都有各自的位置,各有意义和价值,而与西方基于原子个体的契约组合完全不同。实际上西方社会理论也是多元的,希腊传统与希伯来传统都发挥着作用。中国出了问题,或者要解决问题,自由主义者总是从某种单一的思想逻辑出发做批评做方案。这如果不是态度上的不负责,就是心智上的不成熟。张龑在新的论域、新的立场基础上讨论祖国与主权国家的关系,民族与民主的关系,我看到的是思想上的深化,是作为此刻当下的中国人之存在之情怀的显现发用。政治学甚至法学,应该都允许甚至需要这种历史感和情怀存在发用的。与此相应的一点,就是儒家思想正式进入了他们的学术视野,不仅是作为知识资源加以利用,同时也是作为价值原则加以尊奉。那个会议上有个苏州大学的女博士,她研究吴经熊,有很深的体会。有意思的是,她说自己认信皈依的是儒家、儒教!(许章润先生插话:说明自由主义不能解决人生意义问题。)

 

但是,选择基督教的还是更多。不过,在这里我有观察到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些基督徒或者倾向于基督信仰的人,虽然把基督教作为个人生命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在公共领域,他们还是承认儒教能够也应该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有一个北大社会学教授,属于海归吧。他就说宗教里基督教是比较好的宗教,可是他给孩子读的还是《三字经》、《弟子规》,认为在中国如果要是票选国教或者公民宗教的话,他会把票投给儒教。孙中山、蒋中正这些曾经做过国家领袖的人,当年就是这么做的。这里可以思考的地方很多。但却说明一点,儒教或者说儒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得到尊重。

 

说了半天都是另一个会议的内容。这里实际是有我的考虑的。我向来这样,面对儒家的批评者,我总是为儒家辩护;面对儒家的信仰者,我总是提醒一种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我觉得今天这几本书的作者,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退一万步讲,儒家在历史上的意义作用是居功甚伟不容抹杀的,但历史的有效性不等于现实的有效性;现实的有效性是需要证明的,由可能到现实是需要做工作的,既包括实践的工作,也包括理论的工作。这里就包含对现实的观察,现代性、全球化,多元性等等等等,是古圣先贤所未曾遇到经历的情境,因此他们的思考必然有它的历史性,需要发展反思。从政治哲学角度讲,孔子生活的周代是分封国家形态,他坚持的是周公的政治理念。后来董仲舒与汉武帝合作,就已经做出了巨大调整。宋代太祖立有祖制,士大夫参政获得保障,道德心性成为问题关键,于是形成了宋明理学。今天,我们弘扬儒教,首先要对现实的问题有真切把握,对历史文献做准确定位,就是在情怀和立场之外,也要有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近代的“中体西用”很多人批评保守,实际他也被儒门保守派批评为鲁莽灭裂离经叛道。现在看这还是一条正道,是儒家的正脉。我希望我们大家把自己的谱系接到曾国藩、张之洞、梁启超包括康有为这个正脉上。我的即用见体实际就是给这一命题做发挥。刚才许章润教授也谈到这点,可谓所见略同。它的后劲,将来大家会看得到。但是,在今天的几本书上,这点还不太明显。

 

我觉得儒家内部的反思有两点要注意:第一,讲中体西用的道路时,在它表现出于自由主义的张力的时候,表现出与主流意识形态论述的某种亲和性的时候,儒者要清醒,这里面其实存在基础和本质上的区别;第二点,儒家传统,不管它是一种思想或一种宗教信仰,它在为今天的国家建构、国族建构谋划建言有所承担有所期许的时候,要有责任伦理,要注意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太平怎么开?民命怎么立?自身应该做什么调整?实践应该以什么为形式?都需要保持清醒。我们很多儒生在这方面理性不足,并且认为好像中国复兴,只要一信儒家就灵似的,把问题简单化了。

 

在这个过程中间,是志在取代主流自己作意识形态还是在一个抽象的政治法律平台上以多元之一元去竞争让人们选择让历史选择让社会选择来达到这一点,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今天的自由主义者对儒家很友善,我就向儒家内部开炮,把他们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东西替他们说出来。我可以对两方面的发言作回应!


 

“儒生文丛”第二辑 

 

 

 

 

 

 

 

 

学术指导:蒋庆 陈明 康晓光 余东海 姚中秋 

主编:任重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书目(七册):

        壹.《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姚中秋著)

        贰.《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余东海著)

        叁.《追望儒风》(米湾著)

        肆.《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张晚林著)

        伍.《“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林桂榛著)

        陆.《闲先贤之道》(陈乔见著)

        柒.《政治儒学评论集》(任重主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