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兵】在今天应该如何开展“儒耶对话”?

栏目:儒耶对话
发布时间:2013-03-02 08:00:00
标签:
侯小兵

作者简介:侯小兵,独立评论人,现居杭州。



在今天应该如何开展“儒耶对话”? 
作者:侯小兵(杭州学者)
来源:侨报(美国)2013年2月3日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应该如何对话?近年,大陆一些民间论坛一直在探讨该问题,并将其简称为“儒耶对话”,作为长期话题进行研究。近日,由于一个剧本,“儒耶对话”话题一时成为热点。
    
    事情缘起于中国社科院一位学者在网络上公布其撰写的《孔子与道》剧本,把耶稣塑造成孔子所追慕的王者,而孔子则是一个无缘见到真正的王者、真正的道的遗憾而死的慕道者,引起不少大陆传统文化研究者的不满。
    
    这些统文化研究者们认为,将孔子描绘成耶教的慕道友,是对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孔子的严重歪曲,是对中国固有文化、信仰的公开挑衅。
    
    而那位社科院学者及其支持者则坚持这是对《论语》及孔子的合理解读,是其对中西文化汇通所做的一种努力。两个群体的激烈辩论,吸引了很多海内外学人的关注和参与。
    
    这次事件表面看是因对孔子形象的不同理解引发,但反映出的问题则是中国文化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就历史比较而言,耶教的挑战则不同于历史上的佛教。
    
    首先,一神教信仰的强烈的排他性,相较于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信仰更缺乏融合性;其次,佛教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全面入主中国信仰领域的主张,而耶教自利玛窦等人赴华传教起,就以“中华归主”为终极目标;再次,佛教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思想信仰领域,而耶教则挟“西学东渐”之强势,以整体文明的姿态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战。正是这种种差异,决定了如今的“儒耶对话”相较于历史上的“儒佛对话”具有更多的复杂性。
    
    在利玛窦等人所处的明代,因为中国尚处于文明的强势期,所以利玛窦等人的传教活动虽然已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在当时及其后的清王朝统治时期,仍然处于隐伏状态。近现代时期,“东西文化”之争成为主导,“儒耶对话”也还只是这个主导之下的一支“潜流”。改革开放以来,信仰真空的出现与加剧,使得耶教迅猛传播,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信仰造成了空前压力,“儒耶对话”遂变隐为显,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社会基础,至少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强烈兴趣的话题。
    
    “儒耶对话”的表面是两种文化、信仰的交流与碰撞,但其最终指向则是对未来中国文化、信仰的主导地位的竞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理解的“儒耶对话”可能仅仅是学者们之间展开的讨论;而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他们恐怕也认为这个问题只是学术上的一个课题而已。但无论是历史上的儒佛之争,还是当今的事实,都表明两种文化信仰的相遇与交锋都不可能只是学者书斋里的单纯的学问交流,而是会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展开。所以,“儒耶对话”的形式,绝不应当也不会仅局限于学术领域,而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面向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那么,在“儒耶对话”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问题本身之中。
    
    要回应耶教的挑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恢复和增强本国既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骨干的文化传统。
    
    实际上,在百年多的“欧风美雨”侵蚀后,中国的文化传统已然在坚韧地复苏,近年来持续不退的“国学热”和民间大批有强烈文化自觉与认同的“儒生”及其他传统文化的同情者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但要应对包括耶教在内的整个西方文明的挑战,重新挺立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性,重新取得“以中国解释中国”的能力,显然还远远不够。在文明竞争的时代下,中国文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大陆学者)
    
    更多讨论见
    
    儒教复兴论坛:
    http://rj2000.net/dispbbs.asp?boardid=4&replyid=76283&id=15510&page=1&skin=0&Star=1
    
儒学联合论坛:http://www.yuandao.com/thread-52560-1-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