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作者简介: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笔名留白,西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阳人。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诗》主编。兼任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世说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及书评随笔200余篇,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曾胡治兵语录导读》《古诗写意》《世说三昧》《魏晋风流》《穿越古典》《清世说新语校注》《论语新识》《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世说新语新评》等二十余种。 |
刘强《论语新识(修订版)》出版暨再版后记
《论语新识》修订版,刘强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两岸学者评鉴】
《论语》是中国人必读的书,第一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其宗纲。现今有关《论语》的解读,有歪讲的,有俗讲的。所谓歪讲,是剑走偏锋,张扬作者自己;所谓俗讲,是阉割儒家的风骨。刘著《论语新识》堂堂正正,中正平直,凸显孔子思想精义与核心,完整准确地讲述夫子之道,有新见而不自夸,通俗又不媚俗,这很了不起!
——郭齐勇(武汉大学教授)
今观《论语新识》一书,其撰述义例,首即恭录经文,一概大字书写,极为醒目。次则出以新注,无论古训或今释,均一一引据详明,而能折衷一是,言简而义赅。再次则辅以新译,主要通译原文,有类串讲,辞甚雅正,义亦通俗。最后复殿以新识,凡涉疑难问题,无论人物史实、义理旨趣、对话语境、历史脉络,均一一深挖开拓,释疑解滞,寻绎发挥,发为确解,出以新意,层层诱导,引人入胜。
——张新民(贵州大学教授)
读刘强所著《论语新识》,觉其元气充沛,淋漓尽致,有充实之美,有光辉之大,有大而化之之圣言,亦有其不可知之之神来之笔也。有文献之佐证,有历史之考证,有科学之验证,有逻辑之辩证,有心性之体证。此五证,吾所强调者,刘强斯著,作为一部平常讲论之作,竟尔能五者皆备,真乃难能而可贵也。由斯亦可见我中华文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教授)
研究《论语》的书已经很多了。刘强的这本《论语新识》虽然晚出,但是正因为晚出,反而能够做到集大成。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把它放在案头的,某种程度上,我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书来使用的。因为在相关的章句解释上,他是通过诸多资料的收集和比较,最终得出中肯而可信的结论的。
——鲍鹏山(上海开放大学教授)
刘强先生的《论语新识》是我们这一代学人在《论语》研读方面的收获。刘强先生有通识,有因应时代的思考,故这本书读来亲切感人。在人们为孔子争论百年之久后,刘强先生恢复了孔子时代“儒”的含义,展示了一个有责任感的现代知识人的精神气象。
——余世存(著名作家、学者)
《论语》需要用生命去贴近、去理解、去解读。不佞读《论语》有年,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所幸在《论语新识》中得到印证,正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感。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诠释都百分之百同意,但我还是觉得,刘强教授的《新识》可以作为初学入门者的津梁,也可以作为研究者进一步思考、讨论的基石。
——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逐篇、逐章解读《论语》文本,吃透原典,全面讲述夫子之道,凸显儒家思想精义与核心。全书分为“经文”“新注”“新译”“新识”四部分,既精准注释了字词,又疏通了每一章的文义,在此基础上,收集和比较诸多资料,对《论语》的篇章结构、人物关系、疑难问题给予深入浅出的分析,立体呈现《论语》精华。
《论语新识》开掘了《论语》的历史现场和生命情境,再现了孔门师徒问道论学的生动场景。既可以作为《论语》入门者的津梁;又是深刻理解儒家思想核心的进阶之梯,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孔子,守住儒学根脉。
本书荣获201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
十大好书奖、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奖。
作者简介
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笔名留白,西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阳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兼任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世说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及书评随笔200余篇,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曾胡治兵语录导读》《古诗写意》《世说三昧》《魏晋风流》《穿越古典》《清世说新语校注》《论语新识》《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世说新语新评》等二十余种。
再版后记
刘 强
此书初版于丙申(2016)秋季,承蒙学界师友及读者错爱,先后获
十大好书奖、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至庚子(2021)年初,已累积印行四万五千册。其间,有多篇书评见诸报刊,谬赞商榷,不一而足,甚至有学校引为教材或参考书者。求全之毁,幸未一遇;不虞之誉,岂敢克当?唯藉此书之撰,得交天下良师益友于有意无意间,诚为人生一大快事也。
犹记丙申春节口占小诗云:
春来百物生,山远望新青。爆竹惊魑魅,朝阳破雪冰。
随缘倾美酒,乘兴注真经。最喜多亲旧,时忧一荡平。
此诗作于无锡太湖之滨,时书稿将竣,欣忭之状,溢于言表。“真经”者,盖《论语》也。或以为“真经”当作“圣经”,义固可取,唯于诗律未洽,故未之许。迨及小书问世,又有海内师友赋诗为贺。儒友余东海兄赠诗云:
明夷倍觉圣人亲,海上书香又赏新。最喜刘郎中道立,风流早越竹林人。
诗坛前辈刘梦芙先生亦有和诗二首:
郁郁斯文骨肉亲,商量旧学境开新。掣鲸碧海观身手,更望功高在树人。
圣学昭明我辈亲,江山日月自常新。长天待扫浮云净,继武先贤起后人。
言为心声,文为心画。是知儒学与诗学、儒家与诗家,本同末异,其揆一也。某虽不才,亦勉为其难,次韵奉答一首云:
学缘不亚血缘亲,古圣今贤励自新。共学与权求道立,天涯不隔一心人。
夫求学数十载,若非结缘《论语》,焉知茫茫人海,共学者多,立道者少,又焉知可与权者为人道之极则哉?
丁酉(2017)冬至日,赴曲阜孔子研究院《论语》学盛会,朋侪切磋,议论风生,归而又有作曰:
细论文章不惮烦,时惊旧注义新翻。南来北往多良友,古语今声皆益言。
笑看朋侪犹笃志,欣逢孔孟可消冤。千年洙泗归东海,且放扁舟溯上源。
当时会上宣讲论文,乃《论语·微子篇》“不仕无义”一章之新诠,自视比《论语新识》所论又翻一层新义,遂不揣谫陋,与师友扬榷推明,似渴如饥。盖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跬步之进,微覆之发,亦足可乐也。儒学义理之精微,妙谛之浃洽,正有时复造心,叹息绝倒,令人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在焉。
庚子(2020)年新冠大疫,天下扰攘,内忧外患,身心实未获一日之宁。自惟书生无用,唯困守一隅,兀坐一室,雠校苦吟,聊可自慰耳。故辛丑(2021)初夏,乃有《四书通讲》之付梓。新书校罢,感而有赋云:
掩卷长悲道路歧,新知旧学两支离。百年革命曾大过,几度荒唐有明夷。
网劲难飞罗下雀,民顽未解梦中诗。真经初不须繁注,活水清流任取资。
以今观之,《新识》《通讲》,或可谓之“姊妹篇”也。二书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厚爱,次第推出,亦可谓因缘殊胜;而责编张洁女史、助理编辑倪小捷女史、美编俸萍利女史诸朋友之辛勤编校,精心设计,尤令私心铭感,非言语所可道也。
至今犹记,戊戌(2018)初冬,京城学者徐治道兄古道热肠,发起《论语新识》互联网研讨会,郭齐勇先生、张新民先生、林安梧先生、崔茂新先生、鲍鹏山先生和宋立林先生诸师友拨冗与谈,评骘赞助,惠我实多。尤其郭先生以拙著“似还可以精练”,于某时贤或“评价过头”,当“不迁就,不附合”云云,可谓要言不烦,切中肯綮。此次再版,多有删节修订。又,余东海先生亦曾撰文评论,提出可商榷者四,经自我攻错,今择善而从改其一,馀则不敢苟同矣。书稿又经余世存先生审读,并撰数语以为推荐;与余兄神交已久,缘悭一面,今得笔墨缘成,信可乐也。在此,特向诸位师友顿首再拜,谨致谢忱!
壬寅(2022)春月,海上封城,足不出户,禁中忧闷,亦时复吟哦,有足悲者,盖怨诽之音,诚不足与外人道也。《论语新识》修订版问世在即,特赘数语于上,以为后记。
壬寅端午假日谨识于沪上守中斋
初版自序
最近这十年,我和《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之,学之,讲之,注之,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曲径通幽,乐此不疲。
这份缘,似乎来得有点迟。但,毕竟还是来了。我深知,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拥有这份缘。特别是经受过近百年反传统思潮的强势侵袭,领略过欧风美雨无孔不入的浸润洗礼,扮演过或主动、或被动的各种新锐角色之后,完全乱了方寸、失了方向、画不成方圆的现代人,已经在思维方式、话语形式、学术范式、处世模式诸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基因突变”,自以为“是”、且自以为“新”的我们,怎么可能会向故纸堆里的经典示好?向被扫地出门的传统示弱?向充满道德教训的《论语》示爱?向被泼了一百多年污水的孔夫子示敬呢?
这个弯儿,对于言必称革命、行必道先锋、理必称平等、学必标自由的左右两派“新青年”们,尤其难拐。
不过,于我而言,这似乎不是“拐弯儿”,而是一次命中注定且又自然而然的“回正”。回到源头活水,回到祖宗家法,回到母语和故园,回到仁本和中道。
因为说到底,每个中国人都是儒家。不过程度、深浅、自觉与不自觉、认可与不认可,情况各不相同而已。那些经常批判儒家的人,事实上也是潜在的儒家,因为自古以来,儒家士大夫就是最敢对强权和无道说“不”的人。
为此,我不得不感恩造化,感恩生命,感恩经典,感恩圣贤。冥冥之中,或许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为我这样一个资质驽钝却又不甘平庸的问津者,指引一条路,打开一扇门,点亮一盏灯。
我想,不该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这个缘。孔夫子,早就坐在那20篇泛黄的竹简里、500章鲜活的章句里、16000多个蹦跳的汉字里,虚席以待,翘首以盼。——斯文在兹,吾道不孤,百世以俟,来者不拒!
他等来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等来了子思、孟子和荀子;等来了毛亨、孔安国和董仲舒;等来了司马迁、扬雄和班固;等来了马融、包咸和郑玄;等来了王肃、何晏和王弼;等来了刘勰、皇侃和王通;等来了杜甫、韩愈和柳宗元;等来了周濂溪、张横渠和邵康节;等来了欧阳修、范仲淹和胡瑗;等来了二程、朱熹和陆九渊;等来了吴澄、王阳明和刘宗周;等来了顾炎武、黄宗羲和王船山;等来了颜习斋、戴震和阮元;等来了刘逢禄、曾国藩和张之洞;等来了廖平、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来了熊十力、马一浮和梁漱溟;等来了王国维、陈寅恪和钱宾四;等来了徐复观、唐君毅和牟宗三……
我知道,孔夫子还在等,并且还会等下去。等你。等他。等我。等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等前赴后继的炎黄子孙。
夫子的耐心足够好。不管你怎么看他,他都那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威而不猛,气定神闲。他把自己坐成了一道云卷云舒的风景,坐成了一座仰之弥高的山,坐成了一汪浩瀚无垠的海,坐成了一场可以说走就走、且没有终点的生命漫游和精神旅行!
夫子其人,大概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记载最丰富、细节最生动、面目最清晰、气象最宜人的伟大圣哲,也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他不唯是“千古一圣”的不二之选,更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恩人。
《论语》其书,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私家著述,其取法之高、化人之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绝非一般经典之可比,即便称其为“中国人的圣经”,亦毫不为过。窃以为,凡有血气、通文墨、思进取、求良知、明善道的中国人,皆应在有生之年阅读此一“圣经”,而且,起始年龄越早越好,阅读次数多多益善!
其实,只要是读书人,都应该寻找这个缘,把握这个缘,扩充这个缘。我素所敬仰的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诚哉是言也!
我因读《论语》而受益,久而久之,不免技痒心动,必欲加入“劝人读《论语》”的行列而后快。本书之撰写,盖缘于此。
作为“有竹居古典今读”系列的一部,本书计划甚早,而动笔甚晚。最早的想法,是延续《今月曾经照古人:古诗今读》和《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二书均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路子写下去,甚至书名都想好了——《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今读》。然而,当我终于完成现在这部《论语新识》时,却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当时没有率尔操觚,信马由缰,否则岂不唐突圣贤、误人子弟?盖《论语》非一般文学经典,稍有“玩赏”甚至“赏析”之心,便有可能乱其肌理、泄其元阳、散其真气!故此书写作暂且搁置起来,而且一放就是七年。
这七年,我在等待,在沉潜,同时也经历了学术及思想上的一次“蜕变”。简言之,即由西而中,由文而玄,由玄而佛,由佛而儒。十年弹指一挥:弥望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猛回头,“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所以转换如此迅速而自然,盖因西学、文学、玄学、佛学四端,哪一样我都未曾精研深究,哪一样都谈不上根深立定,惟其如此,反而易于辗转跳脱,另辟蹊径。当我囫囵吞枣地读过可以读到的大量儒书之后,终于发现,原来“风景这边独好”,大有柳暗花明、相见恨晚之感!
前辈学者徐梵澄先生在《孔学古微·序》中说:“过往的历史显示出中国人非常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公元6世纪上半叶,曾经有人试图用佛教统治一个大帝国,但是失败了。除此之外,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但从未显著地浮上过表面。”又说:“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和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徐先生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其写于1966年的这段话之所以毫无那个狂躁年代的语言印记和思想症候,除了因为彼时其人侨居印度,未受世俗之侵蚀,还因为其学殖深厚,精通多种语言,会通中、西、印三种文化,视野开阔,信道诚笃,故能超越一时一地之“我执”,登高望远,吐纳古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其对儒学和孔子的精微体贴和无上尊崇,犹如一面质地优良而一度封尘的铜镜,甫一出匣,便光芒四射!
近读吴学昭所写《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吴宓先生下面一段自白,又让我眼前一亮:
但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殆,但屹立不动,决不从时俗为转移。彼民主党派及趋时之先进人士,其逢迎贪鄙之情态,殊可鄙也。
至此,我终于了悟:为何标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先生,竟以“三纲六纪”为中国“抽象理想最高之境”。这是那种“为此一文化所化”之“文化托命者”才会产生的一种民族身份识别、文明本位认同和文化价值信仰。在西学东渐、新旧磨荡、咸与维新和革命之年代,唯此一种“屹立不动,决不从时俗为转移”的文化信仰,方能使人格挺立,风骨刚健,慧命延展,理想不磨,斯文不灭!
儒学,绝非不切实际的高头讲章,而是守先待后、躬行践履的生命学问。陆放翁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王阳明亦云:“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传习录》卷上)
儒学,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需之学,其良知良能、全体大用,真可谓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儒学,又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礼记·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盖此之谓也。
儒学的刚健与仁厚、理性与诚敬、通达与包容、变革与批判、精进与坚守,皆非一时、一地、一人、一家之所独有,而应该、也一定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垂不朽!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言素为我所深喜,真可谓践行为己之学、反求诸己的方便法门。
所以,这本小书只能算是我这些年“求放心”的一张答卷,尽管私心颇不满意,但还是愿意以此表明心迹,确定坐标。——下一站,我已知道在哪里。
2016年5月18日初稿,6月4日改毕
例 言
一、本书以朱熹《论语集注》为底本,佐以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邢昺《论语注疏》、刘宝楠《论语正义》、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诸书,参校同异,择善而从。各篇之章节次第,并不以朱子为必是,诸本为必非,反之亦然。鉴于本书非以校勘为主,故一般不出校语。
二、本书对《论语》全书进行新的注释、今译和解析,每章分经文、新注、新译、新识四部分,并以不同字体区别之,便于读者观览。
三、本书对经文章句的注释在折中古注与今注基础上,力求简明、准确;今译则参考诸家,出以己意,力求通俗、易懂。对同一章句的不同见解,有助于读者取资者,稍作介绍,两说均可通者,择善而从,详细之辨析则见诸“新识”。
四、本书名曰《论语新识》,重心自然在“新识”部分。举凡《论语》之编撰细节、篇章结构、义理脉络、人物关系、历史现场及生命情境诸方面,皆予以不同程度的开掘、寻绎、还原、勾连、透析与阐释。笔者之初衷,大抵在融会古今众多《论语》注疏、诠解及研究之基础上,瞻前顾后,远绍旁搜,疏通窒碍,溯源引流,并试图有所发明,翻出新意。
五、本书如有些许价值,颇得益于前人及时贤的研究成果,《新识》中引用他人观点,一律随文标明,以示不敢掠美。主要征引参考文献附于书后,一般通用之文史典籍,版本易见,恕不一一列举。在此对古今之大德硕儒,一并表示感谢。
六、本书动笔于2015年初夏,完稿于2016年四月,修订于五、六月之交,历时一年,三易其稿。这次再版,又做了多处修订。限于学识与闻见,不足之处定复不少,尚祈读者方家,不吝赐教,以俾改正。
目录
中外名人论孔子
读《论语》法
自序
例言
《论语》次第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九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主要参考书目
跋尾
再版后记
两岸学者评鉴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