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炽成作者简介:周炽成,男,西元1961年生,2017年卒,广东郁南人。历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著有《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辩》《孔子回家——海归读<论语>》《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复性收摄——高攀龙思想研究》《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海归:中西文化冲击波》《少年留学,三思而行——一个大留学生对小留学生的忠告》等。 |
周炽成 著《荀子性朴论新探》出版目录及郭齐勇先生等序言
书名:《荀子“性朴”论新探》
作者:周炽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3
【内容简介】
荀子“性朴”论,是本书作者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本书是作者关于荀子“性朴”论研究的论文集,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荀子是主张“性朴”论,而非“性恶”论,“性恶”是荀子后学的主张。从“性朴”论出发,作者重新梳理和解释荀子以及董仲舒等汉代思想家与荀子的关系、荀子在汉唐时代的历史影响等学术观点。荀子“性朴”论为儒家思想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诠释,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再书写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封底)
【作者简介】
周炽成(1961-2017),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从事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的教学和研究,研究方向为先秦子学、宋明理学、中国近现代哲学等。主要著作:《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孔子回家——海归读〈论语〉》《复性收摄——高攀龙思想研究》《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辩》《海归:中西文化冲击波》《中国近代道德革命》等。(封面勒口)
【相关讨论】
林桂榛周炽成丨关于荀子“性朴”论的通信:史上所有谈荀子“性恶”的论述将扫清(2008年12月)https://mp.weixin.qq.com/s/1b41M5afxYINY2-IVI0aZQ
【全书目录】
●代序一:怀念周炽成兄(郭齐勇)
●代序二:周炽成教授留给我们的遗产(曹础基)
●代序三: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与求真品格——关于周炽成教授的二三事(刘鸣)
●致夫炽成(陈自英)
-------------------------------
荀子乃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
以性恶论说荀子的困境及其摆脱
《性恶》出自荀子后学考:从编辑与文本结构等方面看
荀子非性恶论者新证——兼答黄开国先生
荀子非性恶论者,《性恶》非论说文
逆性与顺性——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紧张
荀子教育思想新探:以性朴论为中心
新的正统:“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荀子
从先荀后孟之说看汉唐荀孟关系及荀子在儒学中的地位
论韩非子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态度
法家的道理之论:从管子到韩非子
法家政治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性朴论与儒家教化政治:以荀子和董仲舒为例
先秦有“法家”吗?——兼论法家的概念及儒法关系
董仲舒对荀子性朴论的继承与拓展
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
性朴论:儒家的与道家的
性朴论:《荀子》与《庄子》之比较
再论儒家的性朴论——兼与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商榷
儒家性朴论思想史发微:从先秦到西汉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荀学研究略议——兼论荀子为性朴论者
●附录
论严复的儒学素养对他引进西学的作用
中国哲学语境中“本体论”话语的建构与纠正
从倪德卫看西方的儒学研究
(▲勘误:序言页21行8,存不→沉不)
【序一】
怀念周炽成兄(郭齐勇)
2017年8月8日晨,惊悉炽成兄离世的噩耗,我万分震悼,悲痛莫名!悲痛之余,我强抑哀伤之情,当天上午就给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领导与同仁发去了唁电:
惊悉周炽成教授不幸英年早逝,不胜震悼,万分痛惜!今晨惊闻噩耗,简直不敢相信。周教授是我国中国哲学学科著名专家,在先秦哲学与比较哲学方面造诣甚深。周教授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好学深思,新论迭出,辩才无碍,豪气淋漓。他为人热忱,十分活跃,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方面贡献甚伟。他的辞世不仅是贵校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中哲学界的重大损失!他曾多次应邀来敝校讲学并出席会议,也曾多次邀请在下到贵校演讲。他是我亲密的良师益友,公私事务上对我与我的学生支持很大,照顾尤多。他的人格风范、探索精神、音容笑貌、豪爽性情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请允许我借取陈寅恪先生挽王静安先生诗的首联“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来表达我的哀痛与悼念之情!在此,谨代表敝院师生向周先生默哀致敬!请贵院师生节哀!请向周先生家人转达我们的深切悼念与亲切慰问!
我是以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的身份发的唁电,谨代表武大国学院师生表达悲悼之情,哀婉之思。
忆往昔,我与周教授见面的机会很多,在北京、武汉、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出席学术会议时,我们常见面聊天,彼此无话不说。我们武大举办的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2007年)等大小会议,都曾请他参加,他每次都应邀与会,并提交、宣读论文,也时常用他标志性的周氏大嗓门向学者们“发难”,当然他从来都是以仁心说,以公心辩,讨论学术。有周兄在场,会场就特别活跃,永远不会冷场。
犹记得2004年8月,我们一起赴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举办的中国哲学大会,他在庄子哲学分场,我去这一会场听会、学习;他见我去了,一定要我讲讲对庄子的看法,我毫无准备,就临时仓促地讲了几句心得,他很高兴予以点评。这年年底,我们又都到香港中文大学出席现代新儒学国际会议,在会上会下,我们都有讨论和深入交流。
2011年7月31日至8月2日,我们在澳门召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暨国学学科设立的反思”研讨会,此会由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国学院及《光明日报》国学版协办,周栢乔教授与我主持其事,我们特邀请了炽成兄参加,他对国学学科的问题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和建议。
他多次盛情邀我去华南师大作演讲。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2005年,另一次是2015年。
2005年4月3日,我乘坐夕发朝至的火车赴穗。4日4日晨,周炽成兄和周桢祥兄一起到车站接我。住下后,两位周兄又陪胡泽洪院长来看我,并一道吃饭聊天。当晚与次日上午,我在华南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共作了两场演讲:一场对本科生讲《“亲亲相隐”与“爱有差等”》,一场对研究生讲《郭店与上博楚简研究略评》。5日下午,炽成兄又陪我参观了长洲岛上的大学城和黄埔军校旧址,一路上跟我介绍、聊天,一直都没有停过。
2015年5月,我带学生住在贵阳孔学堂做研究。应炽成兄邀请,我于5月7日由贵阳飞广州。中午,炽成兄请我吃饭,晚上他又请来胡院长和周书记一起用餐。当晚,我为华师政行学院的研究生演讲《现代三圣:梁漱溟、熊十力与马一浮》。他告诉我,此次是校友捐的“砺儒讲座”。尤为感谢的是,来往机票都是炽成兄帮我买的,让我“潇洒”了一回。
认识炽成兄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颗赤诚的心,对师友弟子尽心尽责。他曾让我推荐品学兼优的博士毕业生到华南师大工作。2008年,刘体胜博士毕业,体胜的博士论文做的是先秦儒学的“义”论研究,经炽成兄和该校考察后,觉得体胜不错,接纳了体胜。其后,炽成兄对体胜一直大力提携,悉心培养,多方帮助照顾,当然也包含一些批评,使得体胜在该校顺利成长。
炽成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先秦子学、宋明理学和中外比较哲学。他治学严谨勤奋,取得了诸多丰硕成果,出版了多部精专的学术著作,如《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复性收摄——高攀龙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和《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等,在学界的影响很大。炽成兄曾出国深造过,视野开阔,中西兼通。他英语很好,翻译了美国著名汉学家倪德卫的《儒家之道》和著名庄学研究者爱莲心的《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这两本著作,这两部译著都被收入到“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
炽成兄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内涵的辨析;2、荀子人性论之新探;3、反思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
众所周知,概念是我们进行诠释和哲学建构的基本工具;概念的界定若含混不清,争议、歪曲和错误必然发生。基于此识见,炽成兄对学界经常使用的一些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如“法家”、“道统”和“心学”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溯源和内涵辨析,厘清了不少学界长期流行的误解。
在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炽成兄有着极为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反思意识。他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陈荣捷和爱莲心等学者为例,对学界长期以来滥用西方观念以强解中国思想传统的“削足适履”的做法,即极端的“以西释中”之诠释模式,进行了猛烈批评,主张中国人文学研究要有自主性的慧觉,疾呼中国学人应自觉地“以中释西”,并通过“以中评西”来建构能参与世界对话的中国哲学。
炽成兄最为学术界所熟知的观点,是他力主荀子乃性朴论者而非性恶论者。实际上,早在2002年出版的《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一书中,他就已注意到《性恶》篇与《荀子》其他篇章的分歧,并初步提出《性恶》篇的作者问题,认为其作者并非荀子。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他最终提出了《性恶》篇乃出自荀子后学、荀子是“性朴论者”等一系列充满新知卓见的主张。在此基础上,炽成兄希冀乘胜追击,力图重新撰写一部“中国人性论通史”;但殊为憾恨的是,天不遂人愿,他不能完成此鸿篇巨制了!
炽成兄走了,我与中哲史学界的很多朋友都甚感寂寞,倍加怀念他!他是一个热情似火的人,没有了他,我们的会场不再有那标志性的周氏笑声和周氏大嗓门了。
我很怀念他,恨不能起炽成兄于地下,与他争得面红耳赤,如他在世时那样……
2018年10月
(作者为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
【序二】
周炽成教授留给我们的遗产(曹础基)
周炽成教授离开我们已过周年,但他的为人、为学,犹在眼前。由于所从事专业上的挨近,使我们较多地交流、研讨。我也曾为他的研究生多次讲授《周易》。他坦诚直爽,尽职施教,兢兢业业,是一位学生爱戴,同事和亲的尊者,是学术上颇有成就的学者。
我也粗略地拜读过他的一些著作,令我不能忘怀的,主要有三点:
1.有创见的学术精神
他不是一个人云亦云或者纯学术的研究者,而是有思考、有见解的。用王元化先生的话说,就是有思想的学术。你看他发表论文的题目就清楚。他敢于质疑“先秦有“法家”吗?”大胆地为尊孔辩护。他说:“我才不怕人家说我是‘反动派’呢!”
学术研究要高出一头或者深入一境才能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出人头地,而是出于对社会、对事业的一种使命感。他看到“尊孔无罪,而二十世纪的太多反孔有罪!” 他论证了从战国末年至晚清,孔子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的圣人,而不只是帝王的圣人,不只是所谓“统治阶级”的圣人。所以应该尊重孔子、尊敬孔子、尊仰孔子。
在《再论儒家的性朴论》中,周教授明确指出:“学术不能在象牙之塔中自足自美,它必须走向民众。自然科学需要普及,社会科学也需要普及。在心为物役、信仰缺失、精神贫乏、功利泛滥的时期,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普及尤为重要。在这个领域里,以学者和专门研究者为对象的纯学术著作汗牛充栋,而以广大民众为对象的思想性、学术性著作却十分稀缺。”他就希望以自己的研究和努力,弥补这种稀缺。他较客观地评价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评法批儒”运动,并提出了从传统“阳儒阴法”到现代“阳法阴儒”的主张。这就是有思想的学术。
2.高尚的学术道德
正统派的学风,“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则认为大不德。”这是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的。所以引用别人的说法,都应该注明出处,否则就被认为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今天有电脑搜索之便,利用前人成果是常有的事。而隐瞒出处,窃为己有者亦多有之,公开地将合作者、从学者写好的论文,签上自己的名字者有之。学术上的明抢暗盗,并不罕见。
周炽成教授提出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朴论,而非性恶论。这本是他本人探索、思考的结果。有人也说他是此说的“第一人”。但后来他知道前人已有此说,就特别在文章中声明:“我个人浅陋无知,在2002年用性朴论说荀子时尚未看到刘念亲和六郎的说法。后经师友、同行指点,遂知我的说法并非首创。黄开国先生说:‘以性朴论董仲舒与荀子的人性论,周教授是第一人。’这种美誉我实在不敢当。”并具体地分析了自己与刘念亲与儿玉六郎的观点的异同。这种诚恳、科学的态度,是难得的。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中,确给人以出污泥而不染的感觉。
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他细心、认真,启发学生一层层地深入去认识问题,一遍遍地改写文章,不断地贡献自己的意见,更是常有的事。这种精神,都是我们为人师者所必备的。
3.正统的学风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十三“朴学”一节中,论述了“正统之学风”的十个特色,几为学术界所公认。周炽成教授在这方面也是做得很不错的。例如:
(1)重版本
在论证今流行本《荀子》不是荀子原作时,他举出杨倞把刘向所编《荀子》之篇目的先后顺序作了一些调整。杨的编排与刘的编排之最突出的不同是:杨把《性恶》排序提前,从第26篇升至第23篇。杨倞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旧第二十六,今以是荀卿议论之语,故亦升在上。”杨倞的话可以让我们反推:刘向应该是把《性恶》看作非“荀卿议论之语”。也就是说,从这种编排的变动可见,杨倞肯定《性恶》是荀子自己写的,而刘向则认为它出自荀子后学之手。
在论证荀子性朴论时,他指出刘念亲1923年引用荀子对“性”的论述时说:“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据宋本应作“人无师法,则隆情矣,有师法,则隆性矣!”
(2)重证据,不以孤证定说
在论证20世纪有,21世纪也还有漫骂孔子的人时,他除了点出有人说:“儒家文化命运变迁的历史证明:凡是维护专制者都尊孔,凡是倡导民主者都反孔。”还查中国期刊网,从1990年至2009年上半年,题目中有“尊孔”一词的文章共60多篇,其中大部分都有与这些引的话类似的话,都以该词为贬义词,都坚持或基本上坚持批林批孔运动所形成的那个荒唐结论。
(3)选择证据,以古为尚
周教授在论证尊孔非自汉武帝起,而是孔子在生时,就有人以他为圣人。如《论语•子罕》记载太宰和子贡都以孔子为圣人,但孔子自谦,不以自己为圣人。《论语·述而》中孔子又明确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到了战国后期,以他为圣人者已经非常普遍。连儒家的对手韩非子都说:“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更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4)重比较的研究
周教授在论证荀子的性朴论时,用了大量的篇幅将性朴论与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作了比较,厘清了性朴论的外弦;又专文论证了荀子性朴论与道家性朴论的异同。揭示了荀子性朴论的内涵。做到条分缕析,细致入微。是传统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不管我们对周教授在学术上所得出的结论是否认同,但它都可成一家之说。因为他的论述有理有据。在周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希望他的学术思想、学术精神、学术作风得到发扬。
2018年8月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序三】
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与求真品格
——关于周炽成教授的二三事(刘鸣)
30多年前,我与周炽成教授前后脚来到华南师范大学。所不同的是,我于1985年来华师心理学系就读硕士研究生,而周教授1986年已获得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同年到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工作。其后他又留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哲学系,获硕士学位,2004年,周老师再获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后来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生指导组负责人。
遗憾的是周教授正值年富力强、教书育人成果丰硕的时候却因病去逝,实在是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国哲学有关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令人非常痛心和惋惜。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与周教授直接接触的时间并不多,但因为工作的关系,有几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因此而对他深表敬意和怀念。
第一件事情是评职称。周炽成教授学术功底深厚,治学严谨,成果丰富。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独立完成并出版专著8部、译著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100多篇,受到中国哲学界的普遍重视和肯定。但由于过去评职称的工作比较行政程序化,条条框框比较死板,缺乏科学合理性,尤其缺乏对有独立、创新性成果的积极评价,所以周老师第一次参评正高职称时遇到一些周折。
由于我当时分管人事工作,为这事与周老师有过一两次面谈。原以为谈话会很困难,因为评聘正高职称对每一位大学老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结果出人意料,周老师非常平静、理性并十分大度。他对评审的过程与出现的情况表示理解,也实事求是地对一些不太合理的条件和程序提出了一些批评和建议,他说“这次能不能评上正高职称,相信学校学术和职称评审委员会一定会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综合判断,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会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教好书,做好学术研究,多关心帮助学生。”一番话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厚德载物、科学客观的优良素质,实在让人非常感佩。
第二件事情是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有机会听到了周教授关于荀子是性朴论而非性恶论者的学术报告。周教授在2002年发觉《性恶》篇与《荀子》其他篇章的分歧,开始质疑《性恶》篇的作者并非荀子,随着对《荀子》的研读和反复考证,他最终提出荀子主张的应是性朴论而非性恶论。周教授的这一观点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他申获的国家重大课题“中国人性论通史”也以此为基础。性朴论是周教授通过长期细致研读《荀子》文本和参考许多其他研究而得出的谨慎而又创新的结论。这一学术观点的提出,也非常鲜明地表现了周教授的治学风格: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据周教授的同事和同行们介绍说,他身前发表的不少研究成果都有这个特点。例如《白沙学非心学》(《现代哲学》2010年)、《“心学”源流考》(《哲学研究》2012年)、《陆九渊之渊:陆学在宋代非心学》(《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唐宋道统新探》(《哲学研究》2016年)等等。周教授指出,心学在历史上指的从来不是“陆王心学”,而是与“十六字心传”有关,与道学或理学的外延一致;唐宋时期的道统论亦非孔曾思孟、周张程朱的单一谱系,而是有各种各样的道统版本。
我本人对中国哲学的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说是门外汉,对有关学术观点或学术问题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我对周教授独立思考、努力探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和品格表示崇敬和钦佩,尤其在学术风气宁人堪忧的时期,更加使人觉得难能可贵。
第三件是我校中层干部在北京教育部干部培训学院学习期间发生的事情。那一年,学校组织一批学院和机关部处的干部去参加在职培训,为期十来天。不料在学习培训结束后,有同志向学校反映,说周教授在接受培训期间的课堂上,几次直接公开地向授课专家提出质疑和批评意见,并且搞的关系很紧张,引起了干部学院甚至教育部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和不满,需要学校及时处理善后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和麻烦。
学校对此也丝毫不敢怠慢,我和另外一位校领导马上约谈周教授本人了解有关情况。原来是在一两次培训课堂上,周教授对授课专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赞成不认同甚至认为有错误,所以当即进行发言表达,结果让专家下不了台很尴尬,也引起了其他一些学员的非议。了解具体情况后,我认为周教授求真求实,不唯书、不唯上,敢于直言敢于批评的勇气和精神是没有错的,但是方式方法值得商榷。周教授当即表示同意我的看法,并且愿意给有关专家和培训校方进行沟通和致歉。周教授坦荡直率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一个优秀学者的勇气和担当。
周炽成教授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他自己接受过中西方的教育,因此在学术研究之余,长期而又系统地思考过留学教育问题,并专门撰写《少年留学,三思而行:一个大留学生对小留学生的忠告》一书,结合切身的留学经历并参考中国百年来的四次留学潮,客观理性地分析了近年来兴起的少年留学潮的弊端,同时对留学中常常出现的难题提出了可贵的建议。
他还十分关心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从历史经验出发,针对不同问题的具体情实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重视吸收民国时期的教育经验,反对基础教育领域中过分宣传无私献身等偏激的教育理念,主张回归修身育人的正常轨道。对于高等教育,他主张结合个人的兴趣、资质、家境等诸多因素选择专业和职业,而不是一味追求名校和高学历,高校应该设置更多的蓝领专业,而非质量不高徒有虚名的白领专业等等。
周教授英年早逝令人痛心!而他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书育人的情怀,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光明磊落、坦率正直的品格更加令人崇敬、学习和怀念!谨以此文对周教授表示沉痛哀悼和追思。
2018年12月26日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
【以上林桂榛汇编整理】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