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原标题:到处逢人说故乡
——屈小平《杜甫与蒲城》序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廿五日戊申
耶稣2022年4月25日
近些年流行一句话,很煽情:“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此言一出,应和纷纷,仿佛戳中要害,唏嘘不已之声,响彻神州。
而固执如我,一直不明白:故乡因何而沦陷?故乡沦陷在什么地方了?既知故乡沦陷,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眼睁睁看着故乡沦陷?等等。
出于对这句煽情话的不理解或者可以说抵抗,我写了一本书《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将我写有关故乡的物产气候、风俗礼仪、人情故事、词气情态等等文字,收入其中。
自然,我的这句话,不抵人家那一句更能吸引人。
这很自然,世事从来如此——“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新亭对泣,泪和者众;奋袂振作,响应者寡。之所以泪和者众,其实众人原本就是想凑在一起哭一下而已,用哭泣将前情做个一步三回头式的、此恨绵无绝期式的了结,并非真正留恋、舍不得前情。显然,南渡晋臣,内心已无意收复沦陷于蛮夷铁蹄之下的故乡,仅仅是释怀而已,就是说,在大势面前认怂,但要认得有说法、有诗意、有板有眼,看上去很美。而像王导那样奋袂振作,大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就显得太书生意气、太迂远不知通融了。
而这个故事,如果只有“相视流泪”,则必不传于史籍。正因为有王导的迂远、书生气,才有载于史册、传于后世的价值和意义。
明朝人王问有一首诗《赠吴之山》:“城柝声悲夜未央,江云初散水风凉。看君已是无家客,犹自逢人说故乡。”新亭已泯,千载之下,吴之山也是一个对故乡割舍不下的痴愚之人,即使故乡已沦陷,“看君已是无家客”,但“犹自逢人说故乡”。
可见,尽管世事更迭,每个人的故乡的确都在沦陷,但每个时代、每个故乡都少不了这种迂远、痴愚之人。一代代传递并接力着一种点燃于远古、以情义的心血为油脂的火把,历经风雨飘摇,饱经坎坷摧折,明灭无定之间,照亮故乡深邃的历史和辽远的前路。
那些有余力而学文,以文而发明往史故实的人,试图用自己一口胸中的热气,吹拂干净蒙蔽在故乡身上庸碌的世俗尘垢,将故乡之所以合天地之德、顺四时之序、生生不息之道、绵绵不绝之由,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以期告慰前贤,启迪来者。
前代读书人,举业科第,进则在朝辅弼国政,退而返则宣教化于乡里,或整理国故、以资征采,多存留轶闻,涵养介德。是以兵火屡侵屡毁,而煌煌文献不绝于南山之藏,盖由此也。
至神州陆沉,士林零落,道丧文敝,而犹能勠力于故乡文明薪火之传递,克服艰难劳苦,为人所不能为之事者,尤为令人感佩。那些身在世俗数十年,其元气依然充沛,历经世事消磨,却看不出有明显消损,反而其志愈坚、其心愈笃者,此其所谓一方文化托命之人也。
有感于此,阅读蒲城屈小平先生《杜甫与蒲城》一书,掩卷神驰,太息之余,不仅北望故乡,频致钦敬。
我对诗人杜甫,决不能说有全面的了解,更说不上研究,也不能简单说内心的喜爱似胜过对李白,倒可以说天壤之间,更愿意多亲近杜甫的心性。当然,这也不是我能够对屈先生的著作在敬佩之余能道其一二的。
我仅仅想说,屈小平兄用另外一种更全面、更详实确凿的方式,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了伟大的诗人杜甫与我的故乡陕西蒲城的关系,将那两句人人皆知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一块至今仍矗立在蒲城县博物馆的“杜甫寓里”的古老石碑,有机地融合在生动的故事和考据当中。
屈小平先生是否已经道尽其微旨妙意,我无力考所。但是,却可以说,他用这种方式,将我们共同的故乡的历史,那块曾经被伟大诗人光顾过、也曾接纳过伟大诗人的土地,即我们共同的内心的宇宙中心,说给自己、说给当下、说给未来,尽管哪怕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我们愿意用各自不同的方式,痴愚迂阔地到处“犹自逢人说故乡”。
2021年12月26日于深圳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