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平作者简介:唐元平,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教授、国学院副院长。鄱阳湖知行学园(2005年创立)创始人及导师,广东私塾联谊会发起人及会长。华南农业大学“儒园”的主要建设者之一,在校主讲《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国学概论》《儒家经典导读》《中国法制史》等课程。 |
学论语 成人样——玩习《论语》之心得体会
作者:唐元平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摘要:《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国文化的元灵。《论语》是一幅圣贤图谱,记载了包括孔子在内的之前的圣贤。学《论语》不仅为了学习其中的思想,更是为了学习并实践成为其中的君子人样。
关键词:论语 圣贤 君子 人样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钱宾四《孔子诞辰劝人读<论语>并及<论语>之读法》
一 中国圣经,文化元灵
在中国传统社会,学者多称呼儒家文化的经典为圣经。儒家经典十三部,都记载着大道,也各有其独特之处。不过,窃以为《论语》才是最名副其实的圣经,因为它是最完整记录孔子生命轨迹和思想精粹的经典。不断玩习《论语》,不断体贴孔子,不断走入孔子的内心世界,则对孔子的敬仰度和亲近感都在无限增加。从西汉开始,孔子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至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赞语中如是说: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如果要在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选一位中华文化的代表,毫无疑问,这位代表只能是孔子。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征)
历代贤儒都给予孔子非常高的评价,尤其是自汉武帝之后,儒家的思想真正变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完成了修齐治平的理想在实践中的真正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可谓是一语中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命运也是跌宕起伏,总体来说,是备受尊重和敬仰的。当然也有被蔑视和诋毁的时期,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孔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并且,时人把国家的贫穷和民族的落后归罪于儒家,归结于孔子。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对待孔子的真正态度与国运通常是紧密关联的。中华民族要复兴,文化要发展,国家要强盛,人民要幸福,此时我们尤其需要孔子。吾常言:“不是孔子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孔子。”经过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又终于认识到了孔子的价值、孔子思想的光辉。时光进入21世纪,我们的认识慢慢理性,对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也是倍加赞叹。学者们普遍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缔造者,是雄踞古代中国思想皇宫的帝王。孔子如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是唯一能让炎黄子孙天下归心的集结号,是中华儿女血气相通的文化脐带,是中国社会核心价值的“定盘星”,是中华民族的“床前明月”。笔者以为,集中记载孔子思想的《论语》是中国文化之元灵,换言之,孔子乃中国文化之元灵。这种元气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二.集大成殿,圣贤图谱
经典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流传于世,但经典并非唯一的载体。圣贤之道流布于宇宙,以不同的形式显示出来,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类。以文字解经,纵然可以深入,但也只是平面的。理解圣贤和经典需要立体的方法、整全的视野。学习《论语》当然也需要如此。自《论语》诞生以来,历代各家注疏十分丰富,数不胜数。那么,问题接踵而至。学习《论语》需要研读历代所有注疏吗?时间和精力允许吗?专门研究《论语》的学者或许可以做到,也非常有必要。但是普通的学人,尤其是普通的百姓需要如此吗?能做到吗?窃以为,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于是就会出现一些代表性的注疏。但经典是生命的智慧、是修齐治平的学问,仅依赖文字理解,是十分枯燥和干涩的,甚至会显得有些呆板。因此,古人创造出各种贴近圣人、理解经典、传承智慧的方式,而建成孔庙就是一种非常生动亲切的方式。
众所周知,孔庙的核心建筑就是大成殿。完整配置的大成殿供奉着十七位圣贤。包括至圣、四配和十二哲。至圣乃孔子,四配分别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二哲分别是闵子骞、冉伯牛、冉雍、宰我、端木赐、冉有、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子。我们会发现,除了子思、孟子、朱子三位,十四位皆载于《论语》,并且基本按照《论语·先进篇》中的四科十哲的顺序排列。而子张和有子的地位特殊,所以增列其中。这十四位圣贤,尤其是孔门的十三高第是否就代表了孔门弟子的最高水平?这并非是本篇所能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说大成殿其实就是《论语》圣贤人物的具体化是恰当的。在中华道统的传承中,无论是从典籍的角度,还是从圣贤的角度,没有载于《论语》的三位圣贤也都是标志性的人物。
钱宾四先生在《朱子新学案》中指出: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大成殿四配完整出现虽然在朱子之后,但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用意应该就是树立自孔子大成,到曾子、子思、孟子接续的道统观。此种观念影响至今。
除了大成殿之外,通常还有两庑,里面供奉着孔门弟子和历代先贤先儒。可以说,孔庙其实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和人物谱。
在我们学习《论语》的时候,若能把文字和孔庙大成殿的拜谒行动相结合起来的话,则不仅增加了当代人学习《论语》的兴趣,活化《论语》。更重要的是让后人更加贴近圣贤、更加深入体认圣贤,这种充满“温情与敬意”的亲近方式是其它的方式难以替代的。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的孔庙建设和活动正在逐渐恢复,有些地方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儒家道场,动用政府和民间的力量,运用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形式去展示这幅圣贤图谱,起到更好地教化人心和引领风尚的作用。
为了便于快速有效地记忆《论语》的目录,笔者曾经创作了《论语歌》:
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罪无。
雍也述而泰伯让,子罕乡党恂恂如。
先进颜渊子路礼,宪问卫灵公道扶。
季氏阳货微子去,子张尧曰圣贤图。
虽然只是一首目录歌,但核心点依然是主张:《论语》其实就是一幅圣贤图谱。
二 志道时习,学成人样
孔子曰“志于道”,又曰“十有五而至于学”。可合而理解为“学道”。古人常言“学莫先乎立志”。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指出“立志”是最重要的。特别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孔子又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是达到悦乐的最佳方法,而学成君子的人样是一个普遍追求的结果。简单地说,志道是目标,时习是方法,君子人样是结果。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文化,它是对实践的概括总结提炼,最终也是要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和体认。学而时习,学什么呢?学道。学什么道呢?学先王之道。如何学呢?当然是时习。又如何时习呢?在理论和实践中时习,合二为一。儒家学问是通贯全部人生的学问,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所以需要反复切问近思、切磋琢磨的工夫。
徐复观先生在给唐君毅先生的信札中说:
“儒家思想之最大特性,即在理想性与真实化之不可分,因而处处皆是理想,处处即通过工夫以使其真实化。《论语》《孟子》两书,随处可以证明此点。”
(《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第395页)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是动态的,每个人修身的场景是不同的,或家庭、或家族、或邦国、或天下,不一而足。每个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都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守本分、尽己心、担职责。
在《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中记载:“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也就是说,孔子把人分为五等次。《论语》中亦有此五类人,庸人其实也就是小人。《论语》中没有集中论述这五个等次,但其实同样作了区分,使后学者明白了人样的层次,便于自省、实践,明确了修行的方向。虽然在《论语》中,孔子说未见圣人。但在《孟子》中,子贡就明确认为夫子就是当时的圣人。
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
“贤哉回也”这句孔子对颜子的评价大家最熟悉,后世尊称颜子为复圣。现代人喜欢统计某个字词在经典中出现的次数,以此来说明此字词在经典中的地位。“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足见其重要性。尤其是《论语》的首章和末章,首尾以“君子”呼应。
《学而篇》首章载: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尧曰篇》末章载: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因此,后人说《论语》其实就是讲君子之学,不仅是为了讲,更是为了行。君子就是大家主要学习的榜样,也是经过努力可以人人成为的一种榜样。如何成为君子?在《论语》中已经有非常详细的阐述,非本篇所能详尽。
儒家文化是一种追求精神人生的学问,是一种生命的学问。这种学问不是闭门成就的学问,而是在历史中寻求和学习无数圣贤人样的学问,乃至最后自己也成为一个人样,一个连接历史、活在当下、流传未来的人样。这个人样有你、有我、有他,但最终是为了成为一个我样,这个我样是以小我之身融入大我之境而完成的。
钱宾四先生在《如何完成一个我》文章中已经就此作过详细阐述,姑取一段:
故人之求成为我,必当于人中觅取之,必当于人中之先我,即先于我而成其为我者之中觅取之。人当于万我中认识一自我,人当于万我中完成一自我。换言之,人当于万他中觅己。我之真成为我者,当于千品万俦之先我中觅取。此千品万俦之先我,乃所以为完成此一我之模型与榜样。此种人样,不仅可求之当世,尤当求之异代。既当择善固执,还当尚友古人。换言之,则人当于历史文化中完成我。
综上所述,学习《论语》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君子人样,一个效仿圣贤、砥砺前行、胸怀天下、立足现实、富有理想、引领未来的人样。孔子曰:“当仁不让”,孟子曰:“天下舍我其谁”。敢于担当、勤于实践、勇于面对。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
(本文为春耕园第四届经学论坛约稿)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