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平】學習論語五法

栏目:散思随札、经典诵读
发布时间:2020-09-08 14:15:28
标签:五法、論語
唐元平

作者简介:唐元平,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教授、国学院副院长。鄱阳湖知行学园(2005年创立)创始人及导师,广东私塾联谊会发起人及会长。华南农业大学“儒园”的主要建设者之一,在校主讲《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国学概论》《儒家经典导读》《中国法制史》等课程。

學習論語五法

作者:唐元平(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師、廣東私塾聯誼會會長)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七月二十日癸丑

          耶稣2020年9月7日

 

摘要:《論語》應該成為當代國人首部必讀經典。本文結合十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提煉出研修《論語》的五種方法,即讀背抄解行。學者可以從任何一法入,但最核心的是行,最能顯現和印證經典力量的還是行。

 

關鍵字:論語 五法 讀 背 抄 解 行

 

我從歷史中走來,又將回到歷史中去。——題記

 

2019年3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尼斯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見前,馬克龍向習近平贈送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馬克龍介紹說,《論語》的早期翻譯和導讀曾對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的哲學思想給予啟發。這部《論語導讀》原著目前僅存兩本,一本送給習近平主席,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法方把《論語》作為國禮送給習近平主席,凸顯了中法交往歷史的悠久,亦體現了《論語》在中華文化中獨一無二的價值和地位。同時也是全世界對《論語》價值的共識。

 

一.《論語》應當成為當代國人首部必讀的經典

 

中國傳統學問乃四部之學,即經史子集。欲得傳統文化精髓,需循此門而入。四部不是一個簡單的前後排序關係,經是核心,經是元靈,是統攝中華文化的至高點。儒家十三經自然是代表。學經典只是途徑,不是目的,“通經致用”乃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十三經究竟從哪部開始呢?歷史上每個時代的選擇和決定是不同的。吾以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以孔子為中心,以儒家為脈絡,以聖賢為榜樣。至聖先師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好的榜樣,而要學習孔子,《論語》自然是最核心的經典,也是最基礎的經典。

 

所以,《論語》應該成為當代國人首部必讀的經典。

 

二.論語五法

 

論語五法是指研修《論語》的五種方法,即讀、背、抄、解、行。

 

(一)讀

 

讀的含義非常廣泛,此處主要指狹義的讀,即發出聲音。這種方式在中小學生的學習中是必備的,但在進入大學,尤其是參加工作以後的人就極少使用,更不要說是出聲讀經典。我在拙文《我的知行路》(《行願》2013年3月總第22期)曾經寫道:“我本以為這種素讀的方式會很枯燥乏味,會讓我有一種硬著頭皮讀下去的感覺,自己也已經做好了這種心理準備。但事實卻非如此,那是一種與平時研讀的方式全然不一樣的感覺,那種發自內心的愉悅感,如同一股涓涓細流進入心田,讓人手不釋卷。”發出聲音,讓讀者耳朵聽見,內心感受自己的生命狀態,是精神飽滿還是無精打采,是聚精會神還是心不在焉,是喜悅舒暢還是痛苦煎熬,這些都能在聲音中表現出來。

 

出聲讀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朗讀、誦讀、吟誦,包括聽與唱等等。今人常用的方式是朗讀,有感情的朗讀,但這種朗讀的方式不太適合長文,尤其不適合文字較多、富有深厚內涵的中華文化經典。於是乎,出現了誦讀。這種方式運用比較廣泛,既適合初學者,也適合經文諳熟者。可以伴隨著身體的動作,能使讀者體驗到聲音的節奏感和心情的愉悅感,高低快慢抑揚頓挫。吟誦是比較高級的方式,也是古代讀書人常用的方式,但這種方式似乎更適合對經文的理解有相當程度的人。唱誦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隨著自己的心情和狀態而變化,無拘無束,只要字音讀准,其他方面可以自由發揮。我本人比較喜歡這種方式,也常常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使用。

 

讀可以是自己讀,聲音可以大可以小,但至少自己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也可以群體讀。有條件者建議共讀,不僅氣場強,並且效果好,非常具有感染力。筆者在2005年創建鄱陽湖知行學園,2008年開始舉行晨讀,迄今已經舉行了2400多次晨讀。2010年開始舉行每週一次的四書五經誦讀,迄今已經舉行320多次。這些活動都是常規的活動,目的也是為了夯實讀的工夫,打下扎實的經文基礎。

 

總之,讀起來是第一。截止到2020年9月1日,筆者誦讀《論語》超過2050遍。並且讀也是一種基本功。是一個研修《論語》者應該具備和保持的基本功。如同舞蹈家的壓腿、音樂家的練嗓子、武術家的站樁等等。一個有志於傳承儒家文化的人每天也要練習基本功,那就是讀背經典,此乃一種日課,同時也會成為一種功夫。

 

(二)背

 

讀不受年齡的限制,只要是認識漢字皆能做到。但背誦的能力會受到年齡的影響,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大,背誦的能力隨之下降。傳統讀書人的背誦能力其實是讓後人難以企及的。例如一代儒宗錢賓四先生,9歲時能通背《三國演義》,18歲能通背《孟子》。儒家十三經總計60多萬字,過去能考取進士者全部背下來是必須的。有些人不僅能背經文,還能背誦注疏。這種強大的背誦能力讓今人歎為觀止。即使是所謂的“最強大腦”恐怕也難以匹及。特別是現代搜索引擎的發達,使得今人的記憶能力可謂是直線下降。因此,背誦經典就是擺在眾人面前的一大難關。當然,今人以為,經典不需要再像過去一樣背誦了,或者說,背誦只是小孩子的事情。成人之後不需要再去背誦經典,此言差矣!背誦是保持記憶力,乃至生命力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方式。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非常忙碌,平時容易浪費的時間不少。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背誦經典,尤其適合背誦《論語》。因為《論語》每章的字數不多,可以隨時隨處背誦玩味。

 

對成人來說,背誦不用太刻意。讀得遍數多了,自然容易背。2006年我剛開始誦讀時,從第一天誦讀《論語·學而篇》開始,到背誦完成用時十天。基於這樣一個實踐,我才在華南農業大學法律系《中國法制史》的課堂上要求背誦《學而篇》,所給的時間非常充分,一個月背完。至今已經連續考核了十四屆學生。今年新生的課程即將開始,背誦依然是必須完成的功課。

 

我在2006年背完了《論語》前四篇,也背完了《道德經》上半部。但畢竟過了最佳背誦年齡,遺忘很快。只是為了背誦而背誦,很難長久堅持。需要積累遍數,並且能講解和運用經典,背誦的效果才能持久,也才能真正醞釀發酵,促使經典生發出一種強大的力量。

 

(三)抄

 

現在是電腦普及的時代,連小學生提交作業時都在使用電腦,科技的便利帶來了學習的高效,但卻減少了寫字的機會,導致了對漢字的陌生和疏遠,而獨特的漢字更需要通過書寫來領悟把握其精義。經過多年的實踐,發現抄寫經典不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人們讀背經典的遍數多了,對內容就會漸漸熟悉,乃至可能出現漫不經心的狀況。但抄寫不一樣,不論你對經典多麼熟悉,當下抄寫的時候,必須專心致志,否者就會出錯。我在給大學生講課的時候,會佈置一項抄寫作業,通常是抄寫《論語·學而篇》,總計493個字。要求是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錯一字。學生以為很簡單,但事實上,多年來發現,能一遍達到要求的學生極少,少則幾遍才符合要求,多則十幾遍的也有。說明什麼呢?說明抄經對一個人全神貫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不小心就會出錯。

 

因此,抄經是一項慢工夫和細工夫。對抄經者的心性成長極佳,亦能增強對經典的親近感,增加對經典的理解力,培育出一種溫情和敬意。

 

(四)解

 

解是解釋,這是人們常用的方式,也是成年人喜歡的方式。現實中,會遇到一個問題,小孩子懂經典嗎?沒有大人的解釋能懂嗎?我記得,長女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詢問:“爸爸,世界上有死而復生的人嗎?”我說沒有聽說。孩子說有,並且在《論語》中就有死而復生的人。我當時大為詫異。不可能啊!如果有這樣的人,我不可能不知道啊,孩子應該是搞錯了,就問那個人是誰啊?答曰顏回。為什麼呢?因為《先進第十一》多次提及“顏淵死”,死了吧!對!但《顏淵第十二》又說“顏淵問仁”,這不是死而復生嗎?聽完後,我更是詫異萬分。沒想到孩子能主動思考問題,而且在邏輯上沒有錯。此時,我知道是該給孩子講講《論語》的結構了,這也是一種廣義的解經。因此,孩子讀經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雖然朦朦朧朧,家長或者老師此時需要解釋,隨時點撥和引導。

 

解經的方式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但以經解經、以史證經是我常用的方式。在《漢書·藝文志》中,班固解釋的一段話大家非常熟悉,也極為重要。此文如下: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以經解經的方式也有多種,最佳的方式莫過於以本經證本經。利用經典的結構來進行分析解釋聖人之意。例如:《論語》首章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末章云: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通過首末兩章的對比,可以看得出《論語》是君子之學,孔子提倡的是君子人格。

 

另一種是以其他的經典來解釋。例如以《孟子》解釋《論語》:《孟子·公孫丑上》載:

 

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但以其他的經典來解釋《論語》不能漫無邊際,筆者認為“以儒家解釋儒家”是個比較嚴謹的原則。

 

今人常用的注解書,當代人我最推崇的是錢賓四先生,他在《論語新解》說:

 

《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讀《論語》必兼讀注。歷代諸儒注釋不絕,最著有三書。一、何晏《集解》,網羅漢儒舊義。又有皇侃《義疏》,廣輯自魏迄梁諸家。兩書相配,可謂論語古注之淵藪。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學家言,大體具是。三、劉寶楠《論語正義》,為清代考據家言一結集。民國以來,閩縣程樹德為《論語集釋》,徵引書目,凡十類六百八十種,異說紛陳,使讀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歸趨。搜羅廣而別擇未精,轉為其失。故《論語》雖為一部中國人人必讀書,注《論語》者雖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則仍缺一部人人可讀之注。此余之《新解》所由作也。

 

在閱讀《論語新解》的同時,可以參讀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錢著《勸讀論語和論語讀法》,對理解《論語》、《論語集注》和《論語新解》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五)行

 

行是指踐行,在聖賢和經典的指導下踐行。其實上述讀背抄解四種也是廣義的踐行方式。切己體察亦是一種行經的方式,如同程子曰:“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程子又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表面看,這是讀書的方法問題。竊以為,那是因為沒有把讀經和行動結合起來,或者說是一種割裂的狀態。導致生命沒有任何的改變,汲取的只是文字的知識,而非生命的變化和提升。

 

吾曾提出“三隨理念”即隨時讀(背)經、隨處學習、隨機運用。也可以說是行的表現方式。

 

行經最重要的方式莫過於“在事上磨練”。從鄱陽湖知行學園到廣東私塾聯誼會,從儒學研修營到儒家知行營等等,這些都是我行經的道場。

 

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就是表達了一種對人知而不行的擔憂和諄諄告誡,亦是一種對後來者勇於傳道和踐行的鼓勵。

 

三.結語

 

或問:“論語五法的順序如何?”答曰:通常情況下可以按照順序進行,但不是固定不變的。學者對其中某法特別感興趣时,可以由此進入。五者組成一個迴圈,如下圖:

 

 

 

但無論從哪點入,最後五者必須同時具備,且能融為一體。當然踐行是核心,是出發點,亦是歸宿點。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