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荀子《性恶》定本全文(附荀子诗赞二首)
作者:林桂榛
来源:《邯郸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内有详细校符,详见原版。
[摘要]荀子《性恶》定本全篇厘为20段凡3717字(含标点),每段前另加段序及段旨,篇首另加新篇名。“不善”与“恶”是不同概念,“不善”包含“恶”但“不善≠恶”即“不善=不善不恶(朴)+恶”。将《性恶》以“不善”驳孟子“性善”的立意、修辞、语气等(第2、11段的直与不直、利不利、善与不善,第9段的无求有、无到有,第4段的恶善皆起自朴资),与《性恶》篇内外反复申言材性为“朴/朴资/资朴”而本无“善(正理平治)/恶(偏险悖乱)”的论旨、陈说、修辞予以合勘,又与《荀子》整体的“材—性—伪”思想体系、“朴—善—恶”概念逻辑等予以合勘,则荀子《性恶》篇以“性不善”驳“性善”并言材性资朴、善恶人伪的学说真相、文本真相就完整呈现出来了(不仅整篇言善[即礼义即正理平治]属于人为[伪],且第1、2、4、9、20段等明言悖乱或恶亦由于人为[伪];段4尤其言人之恶善皆起于人性朴资,不起于恶性或善性)。《孔子家语》所引孔子语“与善人居……与不善人居”,《周易》所称“积善之家……积不善之家”,在刘向《说苑》写作“与善人居……与恶人居”、“积善之家……积恶之家”,皆“不善”改为了“恶”;而《性恶》末段未明确“善—不善”对言的“不善人”与同类情况的《说苑》“敢于不善人”之“不善”则未改为“恶”,且《说苑》《荀子》皆系刘向经手过术之书,此殊为有趣。本校定始于2008年5月13日校者于该篇“性不善→性恶”之义理与修辞推定。周炽成先生2007年发表《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的同年,校者亦明确指出荀子论性“多是指自然之性………‘性恶论’系后人篡改”。2016年校者强调受周说影响:“一般学者只知荀子说‘性恶’,但无视荀子说‘材朴’,周老师扭转了荀学局面,贡献很大。”2200多年来,《荀子》一书经历荀子著书(含弟子或后人各式传抄)、刘向汇校、杨倞作注、北宋监本、王先谦集解、王天海《荀子校释》、萧旭《荀子校补》共七个重要整理与传播节点。
[关键词]荀子;性恶;性不善;性朴;资朴;离其朴;刘向
【弁言】本荀子《性恶》定本综合四种重要宋本及前贤成果而得。全篇厘为20段,每段前另加段序及段旨并标以()、【】以便读者阅读,且新篇题《性论》亦系校者所加。段7加底线的两个“故曰”句,系从羼入《礼论》篇处校回。第17、18段与篇意无关,系由他篇羼入或错掇无疑,但现予保留。第19、20段紧密相连,由物到人论人为(伪),则无可置疑。第5、8段皆讲亲属争利且中隔论意紧连的第6、7段,此章法较可疑,是否有错简或错掇,现予存而不论。第7段论“性—伪—礼义法度(圣人)”末尾补入论“材—性—伪—圣人”之“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待圣人然后分也”段,此掇后方各自畅通无碍或语词与义理贯通[1]。——现只提供《性恶》定本全文,全部具体校勘依据,详见校者《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一文[2]。
本校定本的最大校勘手术是宋本《性恶》篇凡21见“性恶”(含篇题1见)皆一律校为“性不善”,校后的“不善”皆字前加〓符以作提示(含篇末一例按原样未改动之“不善”)。不善>恶,不善=非善=无善,无善/非善/不善=不善不恶(朴)+恶,无善/非善/不善≠恶。换言之,“不善”与“恶”是不同概念,“不善”包含“恶”(如《性恶》篇末“不善人”依下文指“恶人”),“不善”即“⊄善”(不包含善)、“∉善”(不属于善),但“不善≠恶”。荀子驳“性善”时曰“性不善”及“材性朴”,言“恶人/恶”又常称以“不善人/不善”,前者“不善”字样系严谨驳论之措辞,而后者“不善”系习惯用语之措辞(如《论语》里孔子曰“见不善如探汤/纣之不善/不善不能改/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不善而莫之违/其不善者恶之/其身为不善者”等)。
将荀子以“不善”驳孟子“性善”的立意、修辞、语气等(第2、11段的直与不直、利不利、善与不善,第9段的无求有、无到有,第4段的恶善皆起自朴资),与篇内外反复申言材性为“朴/朴资/资朴”而本无“善(正理平治)/恶(偏险悖乱)”的论旨、陈说、修辞合勘(即材性资朴属无善恶、礼义文理系人伪),与荀子整体的“材—性—伪”思想体系、“朴—善—恶”概念逻辑合勘,则荀子《性恶》篇以“性不善”驳“性善”并言材性资朴、善恶人伪的学说真相、文本真相就完整呈现出来了——不仅整篇言善(即礼义即正理平治)系人为,且第1、2、4、9、10、20段等明言悖乱或恶亦由人为;且性无善、性不善、性非善或性无礼义、性无正理平治,并不等于常人无能求善、无能为善或无法求礼义、无法为正理平治,见篇中第6、7、12、14、15、20段等的详细驳正辨析。
《性恶》篇“性恶”断语校为“性不善”字样后,第2段“今人之性不善……然后正……然后治”句正与前文“枸木(不直木)……然后直,钝金(不利金)……然后利”的类比论证完全吻合。校后的第11段“……为枸木也……为不直也……为性不善也”及“……性直……性不直……性不善”,其精心的类比论证方才修辞畅通及说理严密。而校后以“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不善也”开头的第9段,其“无之中者必求于外”以及从无到有、从无善/不善到善,才论说畅通有效(非克恶而恶性改为善性即“恶→善”,乃人为作善积靡而符合礼义实现礼义,即“不善→善”),所谓“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所谓:“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彊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己(按:生性无礼义,生后的悖乱皆在己为;偏险悖乱之恶如此,正理平治之善亦如此,皆在己为,不在生性)。用此观之,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伪也。”
另须注意,《孔子家语·六本》所引孔子语“与善人居……与不善人居”,在刘向《说苑·杂言》则改引为“与善人居……与恶人居”。《孔子家语》里孔子明确“善人—不善人”对言的“不善人”字样,在刘向《说苑》改作了“恶人”,然而荀子《性恶》篇末段非明确“善人—不善人”对言(实“贤师良友—不善人”对言)的“不善人”则未改作“恶人”字样,且《说苑》《荀子》皆系刘向经手过术之书,此殊为有趣。——孔孟荀书里多“善—不善”对言,孟书里众人辩性亦如是;老庄管三书亦多见“善—不善”对言,几乎先秦通例。汉代日益流行“善—恶”对言,刘向在世亦不例外,东汉时代更如此。东汉王充《论衡》说刘向主张性阴情阳且性兼有善恶(东汉荀悦《申鉴》亦说刘向主张性情各有善恶),又说董仲舒主张性阳而仁善及情阴而鄙恶(《春秋繁露》谓人身有“仁贪”二气二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亦配以阴阳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情,人之阴气,有欲者”,皆“善—恶”对说之思维与语言。
另外,《周易》“积善之家……积不善之家”,西汉《京氏易传》照抄为“积善……积不善”,在刘向《说苑·谈丛》改作了“积善……积恶”,跟前述《说苑·杂言》述孔子“与善人居……与恶人居”之语如出一辙。贾谊《新书·保傅》“习与正人居……习与不正人居”,班固《汉书·贾谊传》照抄之,但《后汉书·班彪列传》里班彪则引贾说“习与善人居……习与恶人居”,“不善”之义亦改为“恶”字了。当然,刘向《说苑》也多见“善—不善”对言,有些亦可改“善—恶”对言但未改。《说苑·政理》非“善—不善”对言的“敢于不善人”,此“不善人”指“恶人”,但未如前述《说苑·杂言》“与善人居……与恶人居”那例改为“恶人”,此倒类似荀子《性恶》末段“不善人”之幸免未改。
除《性恶》篇驳“性善”之“不善”被董仲舒之后、王充之前的刘向团队(有说“性善恶混”的扬雄等)校书错改并定为《性恶》篇名外[3],宋本《荀子》仍有“不善”字样凡22见,其中15见是严格的“善—不善”对言,如:《劝学》“善者少,不善者多”,《修身》“见善……见不善”、“善在身……不善在身”、“以善先人……以善和人……以不善先人……以不善和人”,《仲尼》“善用之……不善用之”,《王制》“以善至者……以不善至者”、“为善于家……为不善于幽”、“善择者……不善择者”、“善择之者……不善择之者”,《王霸》“善择者……不善择之”、“善择之者……不善择之者”,《强国》“为善者……为不善者”,《君子》“为善者……为不善者”,《宥坐》“为善者……为不善者”。
本荀子《性恶》定本去除各段首所加序号、段旨及校符〓,含标点不含新篇名,校定后纯正文3717字。荀书言“性”近120见[4],言“材”或“才”逾30见[5],此篇再加《正名》“后王之成名”与“性者天之就也”章,荀子论性或荀子人性观之精华大体尽在此矣[6]。有此定本,荀子人性论真相与要义一目了然。
【性论】性〓不善
(1)【人性好利,纵情多恶】人之性〓不善,其善者僞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嫉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導,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则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僞也。
(2)【矫扰人情,饰化人性】故枸木必將待檃括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礪然後利,今人之性〓不善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不善,以爲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爲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使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導禮義者爲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爲小人。用此觀之,然则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僞也。
(3)【性伪有别,伪者非性】孟子曰:「人之學者,以其性善也。」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僞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是性僞之分也。
(4)【人性起点,材性资朴】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聦不離耳,目明而耳聦不可學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不善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朴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聦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聦也。
(5)【人性好利,亲戚相争】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飢,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然则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僞也。
(6)【性本不善,礼义皆伪】問者曰:「人之性〓不善,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爲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聖人積思慮、習僞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7)【材性相关,性伪合治】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僞,是性僞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故聖人化性而起僞,僞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而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僞也。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僞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僞之無所加,無僞則性不能自美。性僞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僞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
(8)【人性好利,兄弟相争】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怫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兄弟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9)【天性不善,从无至善】凡人之欲爲善者,爲性〓不善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无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勢,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爲善者,爲性〓不善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生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生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僞也。
(10)【善恶有别,防恶合善】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又惡用聖王、惡用禮義矣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不善,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不善,以爲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爲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嘗試去君上之勢,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譁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僞也。
(11)【人性不善,化治合善】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不善則與聖王、貴禮義矣。故檃括之生爲枸木也,繩墨之起爲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爲性〓不善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僞也。直木不待檃括而直者,以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檃括烝矯然後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不善,必將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皆出於治、合於善也。用此觀之,然则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僞也。
(12)【礼义非性,化性积伪】問者曰:「禮義積僞者是人之性,故聖人能生之也。」應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則器木豈工人之性也哉?夫聖人之於禮義也,譬亦陶埏而生之也,然則禮義積僞者,豈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今將以禮義積僞爲人之性邪,然則又曷貴堯禹、曷貴君子矣哉?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僞,僞起而生禮義,然則聖人之於禮義積僞也,亦猶陶埏而生之也。用此觀之,然則禮義積僞者,豈人之性也哉?所賤於桀跖、小人者,從其性,順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僞也。
(13)【齐鲁秦人,性同习异】天非私曾、騫、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騫、孝己獨厚於孝之實而全於孝之名者,何也?以綦於禮義故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全者,何也?以秦人之縱情性、安恣雎、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
(14)【可以为禹,材理为据】「塗之人可以爲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爲禹者,以其爲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爲禹明矣。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則雖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將使塗之人固無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而固無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邪,然則塗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義,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不然!今塗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義,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則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其在塗之人明矣。今使塗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本夫仁義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然則其可以爲禹明矣!今使塗之人伏術爲學,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15)【可以积圣,未必皆然】曰:「聖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爲君子而不肯爲君子,君子可以爲小人而不肯爲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爲也然而不相爲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塗之人可以爲禹,然則塗之人能爲禹未必然也。雖不能爲禹,無害可以爲禹。足可以徧行天下,然而未嘗有能徧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賈未嘗不可以相爲事也,然则未嘗能相爲事也。用此觀之,然則可以爲未必能也,雖不能無害可以爲。然則能不能之與可不可,其不同遠矣,其不可以相爲明矣。
(16)【人情不美,人性尚私】堯問於舜曰:「人情何如?」舜對曰:「人情甚不美,又何問焉?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欲得而信衰於友,爵祿盈而忠衰於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問焉,唯賢者爲不然。」
(17)【四知之知,优劣不同】有聖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聖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倫而法,若引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疾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毋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爲意,是役夫之知也。
(18)【三勇之勇,高下有异】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爲意,是下勇也。
(19)【美器良材,待伪后用】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㯳則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大公之闕,文王之錄,莊君之曶,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劎也,然而不加砥礪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騹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馭,然後一日而致千里也。
(20)【交接善恶,靡而进退】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智,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诬詐僞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所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附宋本《正名》论性情二章校注]
(1)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按:本原意义之性,《性恶》“本性”、《儒效》“天性”即言及性之本原〗,性[生]之和所生〖按:从王先谦说,此性作生,生长及所生之生命体〗、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按:指自我感应而能、自我禀赋而能的性能,此实如本能之类〗,謂之性〖按:感应功能之性,不事不为不思虑不操习的本能;《性恶》段3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就本原言则性由天,就功能言则性在人〗。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按:就心绪言情〗,情然而心爲之擇謂之慮〖按:就心思言虑〗。心慮而能爲之動謂之僞〖按:从出土文献、明代《字汇》及庞朴之说,或当作“爲+心”,心为意〗[7],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僞〖按:即“爲+人”,人为意〗。正利而爲謂之事,正義而爲謂之行〖按:贾谊曰“放理洁静谓之行,反行为污”,《五行》“×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按:卢文弨曰句首智字为衍文〗,能有所合謂之能〖按:杨注说此能作耐,郝懿行说耐或作耏〗。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後王之成名也〖按:此“成名”之成即“成相”之成,立也,立命、立相也,故后各曰“制名”“尚贤推德”等〗。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
(2)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導]欲而困於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欲者,無以節欲而困於欲多者也〖按:《正论》曰“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以杀损也”〗。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欲之多寡,异类也,情之数也,非治乱也〖按:欲求本身非平治非悖乱,也即非善恶,按荀子概念体系及思想严密,此自是无可置疑之立论〗。欲不待可得,而求者從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按:情欲是天性〗。求者從所可,所受乎心也〖按:节欲是心虑〗。所受乎天之一欲,制於所受乎心之多,固難類所受乎天也〖按:意即人不能随天性而随心所欲〗……故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按:以心虑制止欲甚之行〗。心之所可中理〖按:心允心可,断以合乎礼义文理〗,則欲雖多,奚傷於治〖按:欲恰当则无乱〗?欲不及而動過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奚止於亂〖按:无理则欲寡亦乱,欲多则更乱〗?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杨注曰“明在心不在欲”,欲非乱但欲会导致乱,故需心虑以理义去节欲防乱;本篇前文有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强调心依道理主宰行为或事务,韩非子曰“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则强调法术之政之效〗。不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按:不盯心可而盯情欲〗,雖曰我得之,失之矣。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以爲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爲可而道[導]之,知[智]所必出也〖按:杨注曰“智虑必出于此也”〗。故雖爲守門〖按:《墨子》曰“设守门”,《礼记》曰“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欲不可去,性之具也〖按:杨注曰“具,全也”〗。雖爲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以)節求也〖按:疑可加虚词“以”,似读之更畅通〗。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
【校跋】本校定本始于2008年5月13日校者于该篇“性不善→性恶”之义理与修辞推定。2008年9月作为本人博士论文一章节的《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一文完成并附《性恶》篇校勘清样(全文近3万字),2008年12月23日同题发布于confucius2000.com网,同日将全文转给“性朴论”主倡者周炽成先生批评。2009年5月1日独赴兰陵,将该长文焚于荀子墓前以祭,2009年7月7日此文发表于第16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台北)并被征引(如解丽霞文)[8]。2012年2月26日作《荀卿赞》十二章并和杨海文教授,以诗自陈“性不善”校勘及荀子“材性不善—材性资朴—善恶人为(伪)”之义理学说;2020年9月11日再作《就性辨荀》六章以和周启荣教授,再陈前诗之义。
前述2008年《性恶》篇校勘清样附于《荀子性朴论的理论结构及思想价值》一文末尾,2012年10月12日发表于邯郸学院主办的“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同题(含校勘清样)刊于《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论荀子性朴论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同年刊于《现代哲学》2012年第6期,但未附载《性恶》篇校勘清样。全载前述《荀子〈性恶〉校正议》一文的本人博士论文《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于2012年5月28日通过答辩,2015年12月同题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且《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一文经“性朴论”主倡者周炽成先生推荐,有删节后刊于《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继《荀子〈性恶〉校正议》一文,校者再经深入研究后,撰成《〈荀子〉论朴资材性之文字的综合审校——再论荀子主张“性朴”而非主张“性恶”》一文(3万余字),首次发表于2015年11月13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荀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后部分行文以《〈荀子〉“性朴”论的提出及评议》刊于《邯郸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2017年4月9日,校者据2015年“再论”一文,以《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再证明》为题讲于贵阳孔学堂大讲堂,由张力丹录音整理的全文经讲者校订一过后同题刊于《临沂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全文3.6万字)。另,2015年“再论”一文还于2018年11月9日同题发表于华东师大主办的“第七届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被征引(如刘思禾文)[9]。
另外,校者在周炽成先生发表《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的同年亦明确指出荀子论性“多是指自然之性……他讲性恶已与他的性论相矛盾了……‘性恶论’系后人篡改”,见《各时期谁真正坚持了孔子的路线(道)?》一文,2007年11月24日confucius2000.com网发布,亦见校者《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一书第338页。且笔者在《〈荀子〉的“性朴”与中国古人的人性论讨论框架》一文(《光明日报》2016年5月30日)亦强调:“我最初获知荀子性朴论,是周炽成老师2002年出版的《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一书,后来2007年的《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影响就很大了,对我的刺激也很强烈……一般学者只知荀子说‘性恶’,但无视荀子说‘材朴’,周老师扭转了荀学局面,贡献很大。”
要理解本定本所揭示的《性恶》文本变迁或差异,须注意汉刘向《孙卿书录》及唐杨倞《荀子注序》的叙述,且须注意首注《荀子》的唐人杨倞恰是抬孟扬孟的韩非在任刑部侍郎时的下吏(当时韩愈任刑部侍郎正四品,杨倞任大理评事从八品,见霍生玉2013年《韩愈注释过〈荀子〉吗》一文),且可将此事实与杨倞《荀子注序》的叙义对看或互勘。还须注意,2200多年来《荀子》一书传播与研究的几个关键人物大概时差是:①荀子著书(约-238年前)→经200余年→②刘向汇校(-6年前)→经800余年→③杨倞作注(818年,-238年荀子废兰陵令至818年杨倞注凡1056年)→经200余年→④太学校刻(校成在宋熙宁元年即1068年,刊成在元丰初即1078年后)→经800余年→⑤王先谦《荀子集解》(1891年刊,818年杨倞定注至1891年王氏集解凡1073年)→经114年→⑥王天海《荀子校释》(2005)→经11年→⑦萧旭《荀子校补》(2016)。研究荀子文本,离不开①~⑦之人与事尤其前五项人与事;当今《荀子》文本专门研究大体未多大超过王氏集解(廖名春先生表达过此意),王、萧之校皆基于王氏集解。
王先谦1891年所作《荀子集解序》曰:“昔唐韩愈氏以荀子书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其言曰‘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以)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照录原刻本)王先谦察觉到了木性直、不直类比论证修辞的重要并以人性善、恶去匹应,但却未想到“木性直不直—人性善不善”才是真正恰切允当的荀子类比论证修辞,此是王先谦碍于“性恶”字眼之失。其实王先谦若再严审修辞则距《性恶》篇“恶”字真相只一念之遥,然不幸“交臂失之”或“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常人生来皆从朴而不善、朴而自利到分善恶或有善恶(行为与德性的伦理善恶),非天赋性善具美德后堕落,也并非从性恶(性偏险悖乱)而到正理平治(善)及偏险悖乱(恶),这是荀子论人性或论“材—性—伪”的唯一真相。所谓恶或恶人是“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资朴)”之类,所谓善或善人亦是“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之类,即“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如此而已!故《儒效》曰:“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礼义而为君子……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荣辱》曰:“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又曰:“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性恶》曰:“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又曰:“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性恶》结尾所谓何方向之人为(伪)“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还有,段3、4、10、11各一处“孟子曰”,段3“人之学者,以其性善也”说人所学能学是因善性由善性,段4“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性本)也”说今人性善但得提防失丧该善的本性(即性善也得存养之,不养不保则必失,此即孟子“牛山木美”章所谓的“得养长,失养消”“操则存,舍则亡”)。段4引孟子句甚易误读,准确来说“将皆失丧其性故(性本)也”是针对人不注意存养善性而将失丧善性而言。“将皆失”云云是“性善”论下孟子一种人将变坏的预警性判断,实际依然是“人人性善,人变坏因失丧善性”之基本伦理逻辑或伦思条理。所以,针对段3概述那句,荀子提出性伪之分,如宋代江望一样批评孟子“指性以善”、“指习性而为性”;针对段4概述那句,荀子提出资朴之辨,强调人变坏非离善性变坏乃离朴性变坏,强调变好也是“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要之,荀子认为人之初性不善、性资朴,或伪而离朴而坏,或伪而基朴而良,如此而已。
另外,段1、2“从人之性,顺人之情”、“纵性情,安恣睢”,段12、13“从其性,顺其情”、“纵性情,安恣睢”,校者《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文中夹注指出“从顺连言,下同”、“纵安连言,下同”,但《校注》一文于段13“纵性情”仍作“从性情”,因疏忽漏校作“从[纵]性情”字样,现特予说明且此定本业已补正,敬请读者注意。
[参考文献]
[1]林桂榛﹒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再证明[J]﹒临沂大学学报,2018,(1)﹒
[2]林桂榛﹒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J]﹒临沂大学学报,2020,(5)﹒
[3]熊铁基﹒刘向校书详析﹒史学月刊,2006,(7)﹒
[4]林桂榛﹒“材朴”之性又谓“性恶”?——驳为《荀子》“性恶”曲辩者[J]﹒临沂大学学报,2015,(5)﹒
[5]林桂榛:荀子驳性善言性无善[N]﹒中国社会科学报·哲学,2013-09-30﹒
[6]林桂榛﹒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与精义[N]﹒光明日报·国学,2018-12-08﹒
[7]林桂榛﹒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64﹒
[8]解丽霞﹒“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述要﹒哲学动态,2009,(11)﹒
[9]刘思禾﹒诸子学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创新,光明日报·国学,2019-01-05﹒
附:荀子诗赞二首(林桂榛)
朴性有美恶,荀书最分明。驳言性不善,资朴起伪行。
生性无善恶,积习德性成。不直修辞在,不善篇末仍。
悖乱与正理,荀子界定清。善恶之间名,朴理最原形。
不善改称恶,化性如围城。材性本偏险,礼义圣贤惊。
(关于“不善”勘正,详见《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章句本清楚,道理更分明。岂能刘向说,囫囵变神经。
董子早清楚,韩非亦不凌。后之学者智,镣铐舞中盈。
善恶自打转,天理付高明。情欲扬纷争,性恶付荀卿。
性恶起法制,礼义在圣明。似是若昌明,折冲为世情。
天道阴阳转,生性血气形。材性全资朴,人身人心营。
性本何佳美,孟杨卫性灵。伦理世间事,孟墨天意逞。
孟荀大喇叭,性伪振义庭。今来揭台戏,善与不善骋。
挺孟扬天爵,匡荀正全型。嗟尔九泉知,一笑向天鸣。
——和周启荣教授就性辩荀诗六章(2020.09.11)
性善出孟子,性朴自荀卿。材性无善恶,质异要分清。
伦恶因犯文,伦善在理平。名定而实辨,玄想游说轻。
材质有美恶,习性非天成。材质谓高下,习性善恶形。
孟说性本善,荀以不善称。轲说离性恶,卿说积习行。
善实对不善,不善非恶横。不善驳性善,告荀匡正成。
性善倡返性,玄袭黄老声。因性在本心,光复似禅呈。
因材而有性,材性莫玄评。习行基材性,积习即德行。
血气心知形,正理平治呈。合平为善也,不合乃恶称。
性恶本汉讹,不善改恶名。千古荀况子,世世性恶称。
习性指为性,旋成性善经。孟轲成亚圣,荀卿异端钉。
我曾勘荀书,撰文赴兰陵。一炬烟火祭,慰卿于地城。
不善校恶字,夫子可曾听?千古大儒荀,今世当正名。
论性荀最高,思孟如悬铃。董子驳孟论,亦赓荀卿鸣。
抬孟宋二程,刺孟一望擎。以理说性善,荒诞更不经。
(望,即北宋江望民表,曾驳孟子性善论,见宋本《性说》)
休谟与斯密,不如荀卿清。三下五除二,将性说分明。
天道亦如此,荀卿嫉幽冥。天体布空行,阴阳合地迎。
天人本相分,伦物要分清。玄无莫说有,说性莫乱凌。
参验为实证,辩言逻辑凭。高蹈仁义是,强说理辞逞。
夫我兰陵卿,秦来第一丁。东周百家学,至荀网罗清。
学迈孔夫子,廓然大儒兴。遗言余教得,王道甚易行。
教化与管制,礼乐㓝政营。礼乐并法度,养欲平分争。
起篇为劝学,修身不苟赓。富国强国篇,王制儒效增。
(“㓝”即“井刂”,法[灋]也;灋从廌去氵,氵表标准)
法度在正宜,制为义法恒。尊重自然俗,伦理社群生。
建国立其君,氓意生民腾。除贼废暴政,华夏王道亨。
——荀卿赞十二章兼和杨海文教授(2012.02.26)
【相关链接】
林桂榛: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https://mp.weixin.qq.com/s/R7SRrnPqX5ZtSm8iME4hKw
林桂榛: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再证明
https://mp.weixin.qq.com/s/2yqST7zT1mSoSQy8vvWpcg
林桂榛: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
https://mp.weixin.qq.com/s/CLb89_PrrgGQ9ia8TdaN8w
林桂榛周炽成:史上所有谈荀子“性恶”的论述将扫清
https://mp.weixin.qq.com/s/J7as8MyMDDYlT2UFW5gaVw
林桂榛:《荀子》的“性朴”与中国古人的人性论讨论框架
//m.katywinge.com/article/8285
林桂榛:《荀子》“性朴”论的提出及评议
https://mp.weixin.qq.com/s/yT4Y7_c4nbklu1aftuiEpw
林桂榛:“材朴”之性又谓“性恶”?——驳为《荀子》“性恶”曲辩者
//m.katywinge.com/article/6710
林桂榛:荀子驳性善言性无善及材性本朴
//m.katywinge.com/article/3741
林桂榛:论荀子性朴论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
//m.katywinge.com/article/3133
林桂榛:宋本《荀子·性恶》校勘清样(图)
//m.katywinge.com/article/10578
《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出版简介及总目录
//m.katywinge.com/article/10435
林桂榛: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与精义
//m.katywinge.com/article/15423
林桂榛:论孟荀天人论的差异
https://mp.weixin.qq.com/s/ZLRcZugts-7MlIPU9ozh7Q
林桂榛:孟子心性论的天道理路
https://mp.weixin.qq.com/s/5aX2rb_DK3NdcI6zscxNrw
林桂榛:在礼与法之间:荀子的制度之思
https://mp.weixin.qq.com/s/27ZqqfTTHw2GkoSsqreJHQ
林桂榛:大儒子弓身份与学说考——兼议儒家弓荀学派天道论之真相
//m.katywinge.com/article/2513
荀子生平、墓地研究及荀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https://mp.weixin.qq.com/s/R2oHOPpFbg_Dyzr5N9ELkw
林桂榛:《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辨正
//m.katywinge.com/article/4278
林桂榛:不善、五行、则故——陆九渊释孟子三则之商兑
https://mp.weixin.qq.com/s/hQVKQPjgqlrRgZ_CqpsESA
强中华、林桂榛等:关于荀子《性恶》“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的讨论
//m.katywinge.com/article/18918
林桂榛张晚林等:孟子“道性善”及荀子“性恶之诬不攻自破”
//m.katywinge.com/article/18793
林桂榛强中华: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微信讨论(一)
//m.katywinge.com/article/16480
林桂榛李健等: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微信讨论(二)
//m.katywinge.com/article/16502
林桂榛强中华等: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微信讨论(三)
//m.katywinge.com/article/19007
林桂榛:近60年荀子性恶论/人性论研究论文目录
//m.katywinge.com/article/3132
林桂榛辑:“荀学”研究论文/论文集/专著等目录
//m.katywinge.com/article/3226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