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作者简介:曾海军,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切磋集》系列书系主编,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巴蜀书社2017年)。 |
学经典,立大志
——与青年朋友们谈立志
作者:曾海军(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原载《成都日报·理论周刊》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七月十六日己酉
耶稣2020年9月3日
前阵子热播的现代都市女性剧《三十而已》,我有写过一篇感想文章,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原本“三十而立”自《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来,自立有待于学的艰辛历程。该剧自作聪明改为“三十而已”,不就是三十岁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仿佛一切都可以轻易地推倒重来,跟曾经是否志于学没有半点关系。这完全置“十五志于学”而不顾,把一个“立”字看得太轻了。而立之年全在那个“立”字上,自“十五志于学”始,至三十而立,以人生历程中最美好的十五载青春年华打造一个“立”字,不难想见其中意蕴丰厚。既可指一般所言成家立业,以三十岁为标志独立门户,亦可包含人生的精神依托、道德信念或价值坐标等等,卓然挺立,变得笃实可靠。然而,这一切随着“三十而已”烟消云散,一句“不就是三十岁吗”,竟然不知已重新回到那种懵懂、蒙昧状态。既然可以“三十而已”,接下来就是“四十而已”“五十而已”,直至“七十而已”,一辈子都立不起来。看似想获得一种轻松、自在,实则不过苟且偷安、自欺欺人。悲乎,现代人对待传统文化的轻率态度,往往习焉而不察!
立志离不开学经典
自“十五志于学”始,至“三十而立”,除了“志”而后“立”的意思,再就是一个“学”字。立志离不开学,或者更准确地说,离不开漫长的学的历程。从摆脱懵懂、走出蒙昧到有所挺立,学是惟一可能的路途。在过去,拿起书本,刻苦学习,从来都是社会共同推举的积极上进的形象。所谓萤窗雪案、刮垢磨光,从古到今留下多少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佳话。可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盛,传统的学习方式彻底被颠覆,学习的内容日新月异,学习的媒介花样翻新,学习的场所更新迭代,连学习的口号也都五花八门。学习不一定拿着书本,刻苦更不需要囊萤积雪。最为根本的变化还是学习与立志无关,从小学到大学,以及从课堂内到课堂外,虽说整天忙忙碌碌学个不停,却根本不关心人生的志向。因此,这个时代看起来学习无处不在,若要从立志的角度看,这学的意思还得另说。
立志有个基本意思,就是心有所向,这个立定了,具有一种牢靠性。学习为了考大学,看起来这个志向也可以很牢靠,其实这不是心之所向。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是一个人必须得考取的,最多就是考取了最好,没考取不也还有很多选择吗?可见这个定不下来,也不需要在这上面定下来。无论考大学还是选专业,都不具备这种牢靠性。一个人考取了某所大学,或入读了某个专业,并不妨碍设想其他大学或专业的选择。有多少人经历过这种犹豫或彷徨呢?相反,学若从习经典上而言,情形就大不一样。一个文明的经典,其之所以为经典,正在于其牢靠性。这不是在琳琅满目的书架跟前,既想选这一本又想挑那一本的犹豫,或者于万千书本中随机抽取一本的忐忑,而是数千年来就这些经典的笃定。不同于具有多种选择的大学或专业,一个文明的经典可没那么多的选择。一个人很难断定自己入读的大学或专业,一定是最合心意的,这里头难免有犹豫或彷徨,但自己所习之经典,则没有任何需要犹疑不定的余地。要么不想学、不愿意学,但凡要学,就是这些经典——这种牢靠性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不存在了,唯独一个文明的经典不会因这个时代而发生变化。寻求心之所向,惟有走进经典,才有可能立定下来。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承载一个人的全部心意,但经典可以。立大志必须学经典,舍此别无他途。
走进经典没有捷径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打开经典,这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来得轻易,而且基本上做到了无论贵贱或贫富,只要有心,就有可能进入经典。然而,这种机会的到来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经典与其他万千书籍并列在一起,并且淹没于爆炸式的互联网信息当中时,一个人还有多大的可能性选择经典并沉浸于其中,想想也不比过去好多少。过去的人们或许难以有机会打开经典,但不会有人鄙薄经典,可能崇仰还来不及呢。今天嘲笑经典的人就太多了,因为有太多的选择,经典成为人们最不愿意、也最瞧不上的选择。人们因为有很多很多的书可以读,便自以为有了嘲笑经典的资本,这是过去不曾有过的荒谬。嘲笑经典,决不只是在嘲笑几本书那么简单,而是嘲笑数千年来最顶尖的思想者耗尽一生的事业。人们嘲笑经典,若不是真出于无知,那就是掩饰自身的软弱无能。
但凡多读了一些书的人,倒不会没有寻求精神依托的诉求,而是难以树立那种习读经典的决心和勇气。总想走捷径,喜欢立竿见影,恨不得遇上那种点石成金的大师,将一身的腐朽化为神奇的力量。不客气地说,任何声称一夜之间就能让人脱胎换骨的大师,不是歪理邪说,就是耍流氓。一个感冒还得治个把星期呢,事关一辈子的精神依托,居然因为跟随了某“大师”,就能转眼之间醍醐灌顶?自以为治好了,焉知不是病得更深?这种病说到底在于自身的软弱无能,宁愿在无数的短视频中消耗自身的生命,也没有勇气确立学的志向。真正有志于学习经典,没有任何所谓的大师可以仰仗,这决非包学包会的技术行业,只能依靠每个人自己在漫长的学习历程中悉心打磨。必须对经典矢志不渝,经过长长久久的感受和体贴,终究领会到那最合心意之处,心才能最终立定下来。此即自“十五志于学”至“三十而立”的真实历程。
学经典识痛痒
经典年代久远,穿越两千年而与今人相遇,总不可能作流行状。若感到古雅难读,再正常不过。人们总觉得没耐心读,其实心思早放在了别处,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用一点点闲暇的时间来读经典,感觉难读,不亦宜乎!要是隔三差五地翻翻经典,一不小心就读懂了,那就太没天理了。要说经典难读,也不算错,但要说最亲切动人的,也非经典莫属。经典就是关怀天下人的学问,从契合每个人的心意,到关心所有人的福祉,便是经典所载的学问。无论何种时代,经典必有穿透的力量。譬如疫情当下,可谓全民皆伤,不是感染了病毒就是受病毒感染的威胁。经典便教人识痛痒,从关心最亲近的人推及最遥远的人,经典对此都有叙述。没有谁对所有人都觉得无关痛痒,但为何疼爱这些人而痛恨那些人,为何这般溺爱而非那样关心,为何亲近一部分人而疏远另一部分人,为何对某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而对父母双亲不管不顾,等等,若不明道理则虽感痛痒也会张皇失措。经典教人明白此中道理,让人懂得最契合人心的识痛痒应该如何表现,有了这种道理的力量,才可以做到踏实笃定、从容应对。经典学着学着,让人感觉做人真是得这样做,待人也真是得这样待,这便是最合心意处。经典教人在疫情期间以所有人的伤痛为念,不忍心让任何一个人遭受病痛的折磨,而为此奋力拼搏,不知老之将至,便是这个时代最亲切动人之处。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或者积极推动中医学的张伯礼,无不因此而成为时代的楷模。可见,若于此中立志向,必定是大抱负。
如何才能判断手头打开的这本书,是一本值得用心习读的作品呢?仅以自己短短的人生历程,很多人都难以准确判断。这就好比遇到一个令人心动的美貌女子,究竟只是滤镜用得好,还是涂脂抹粉妆扮出来的,甚至还可能是整容的效果,在这个鱼目混珠的年代,很难有人分得清楚。但经典就不一样,经过历朝历代的鉴定,无论怎样的鱼目早已原形毕露,能够经受住历史长河的考验成为经典,一定是最为惊艳的那种。所谓“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不读经典就体会不到这种顾盼生辉的妙处。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说好色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说好德就不免心生推诿。打开经典不大可能获得第一眼的那种怦然心动,却必定能愈读愈为之倾心,所谓“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是也。也并非只是年代久远就好,不然介绍一个千年老妖,岂不更省事。除了这种流传千古的魅力,还有每个时代最顶尖的思想人物为之鼎力推荐,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不学经典。学经典,立大志,以此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青兰书院举办师生返校读书分享活动
【下一篇】【丁纪】玩畏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