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浩 著《孟子读法》出版

文学评论家、作家张定浩从训诂、修辞和义理三个角度入手,逐节译释,解读《孟子》全本。历目前诸多名家对《孟子》作以注疏,作者旁征博引前人对《孟子》的研究,研读与比较各家之言,将《孟子》还原于其历史时代,做到对经典的体贴与理解。全书言之有据,在语言上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娓娓道来。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明了《孟子》这···

周贇 著《执古御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初探》出版后记

本书上编探究了传统文化继承的理论、逻辑与方法等问题;下编选取礼乐仪式、人格修养、孝道伦理、女德伦理、祖先祭祀五个维度,具体探讨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现实可能性。通过两种视角的转移,将文化继承问题从宏观层面的理论维度延伸到操作层面的实践维度,逐步将文化继承从抽象领域还原到日常生活,为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化继承问题打开···

甄洪永 著《明初经学思想研究》出版

明代经学上承宋代理学,下启清代朴学,在学术史上虽有“积衰”之讥,却自有其特色。本书以明初经学为研究对象,以朱元璋征召刘基、章溢、叶琛的1358年为上限,以靖难之役的1402年为下限。全书7章,在全面关照明代经学研究发展脉络和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以浙江、江西、徽州及江苏、福建籍学者的经学思想与主张,探讨了洪武政治与经学的关···

卞东波 主编《朱子感兴诗中日韩古注本集成》出版

朱熹是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其思想在中国从元代以后一直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对同属东亚汉文化圈的日本、朝鲜、越南诸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应运而生的朱子学成为东亚近世社会共同的思想平台与价值体系,东亚诸国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东亚朱子学。同时,朱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也影响了整个东亚的汉文学创作。

【储宝郎】石碑的青春和活力——《金石藏礼——汉碑的二十种风骨》序

本书选取中国书法史上处于顶峰位置的汉碑精品二十件,对其中所蕴藏的礼乐传统、礼仪制度与祠祀活动等予以提炼和解读,旁及汉代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等不同层面,汇集成二十篇赏析作品,旨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汉碑透射到年轻读者的内心里。

苏亦工著《明清律典与条例》(修订版)出版暨自序

本书主要围绕律典和条例的构造、功能及适用原则等问题对明清律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系统性地探讨。首先从概念和体系入手,对涉及我国传统法律价值观的若干概念作了阐释并粗线条地勾勒出明清发源体系地宏观框架。接下来对律例的修定、体例、版本、律例关系及实用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后透过晚清以来西法东渐所造···

赵峰 著《四书释讲:文明全景中跨语境理解儒学》出版暨前言

本书试图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读“四书”。文明全景视野包含两个基本面:一是从世界文明的进程来审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二是从神圣文明与世俗文明的整体来把握每一次时代变迁的特点。据此,本书聚焦于三个时代语境的互动:先秦语境、宋代语境和现代语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在转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者力图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语境,与经典···

冯茜著《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暨乔秀岩序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爲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陈来著《宋明理学》出版暨吴震读感

《宋明理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对于理学发展的关键枢纽点,对于颇具特色的知识点等,着重拈出。

杨国荣著《再思儒学》出版

儒学在今天渐呈复兴之势。儒学究竟是什么?儒学在今天应引向何方?它对于解决当代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具有何种意义?本书收录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关于儒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现了他在儒学趋“热”背景下的冷静思考。书中关于儒学的论析,在形式和实质两重意义上体现了对儒学的“再思考”,并为进一步考察儒学提供新的出发···

李海超 著《心灵的修养:一种情感本源的心灵儒学》出版暨序跋

这本小书是围绕“心灵的修养”这一线索展开的。本书讨论的内容很多,且较为粗简;虽然粗简,但也大体勾勒出一个体系性的理论,我称之为“情感本源的心灵儒学”。

朱勇著《儒者论法》出版暨自序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所有正途入仕的官员都面临着一种困境:从私塾到县学,从院试到乡试,其所诵读为《论语》《孟子》等经书,所阐发为修齐治平各宏论。

束景南 著《阳明大传——心的救赎之路》出版

束教授花了五十余年的时间潜研,收集到大量关于的新资料,发覆抉疑,考证辨析,在的生平行事与思想上都有许多独到的新发现、新开拓,特别是在对思想的研究上提出了十大新发现,颠覆了五百年来人们对的传统认识与看法。该著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之书,而堪称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性、学术性。

杨朝明著《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

本书深刻指出,许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是因为缺少对自身文明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作者对于如何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真正理解“优秀的传统”进行了深入论述和探索。

涂可国著《多元一体的社会儒学》出版

作为一种儒学的新兴形态,社会儒学须顾及源远流长的儒学历史形态,从而建构一种贯通古今、中外的儒学形态。社会儒学的建构何以可能?意义何在?其基本意蕴、方法论路径是什么?掀开本书,全面了解“多元一体的社会儒学”。

颜炳罡著《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出版

书稿收录了颜炳罡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的思考方面的代表性文章,系统梳理自明中晚期以来的中国儒学现代转化的求索历程,以及中国儒学的“三期发展”,深刻阐明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并未完成、处在不断新生和完善过程中,并提出未来发展和转化应该关注的问题。

黄玉顺著《生活儒学:面向现代生活的儒学》出版

如果一个民族国家的真正复兴必定蕴含着该民族国家之文化传统的复兴,那么,作为一种前现代的观念形态的儒学,怎样才能有效地切入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黄玉顺先生创建了“生活儒学”思想体系。 本书从生活儒学总论、生活儒学的方法论、生活儒学的本源论等几大方面展开论述,意在呈现作者创建的“生活儒学”思想系统的整···

傅永聚著《儒家的治政文化精神》出版

本书从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治政文化中汲取重要精神滋养,即将儒家的德治主张、民本关怀、伦理精神(政德观念)、贵和理念等优秀治政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落实于当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时代重拾。

牟钟鉴著《共同体:人类命运中国经验》出版

儒学的仁爱、忠恕、通和之道,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通和模式的文明生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儒学通过正本清源、开拓创新,与中华民族一起走向复兴之路,并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

乐爱国 著《朱熹生态伦理简论》出版暨前言

先秦儒家讲“仁”,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所谓“仁者爱人”,同时又尊崇天地,并对自然有所研究,尤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宋代大儒朱熹上接孔孟儒学,又集宋代儒学之大成,不仅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仁学,而且弘扬了先秦儒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由此可以开发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