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涛 著《耕读经史》出版暨前言

本书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顾涛老师经学研究的随笔集,共收入与经学相关的文章18篇,分为三辑:新经学、经学时代、笃志经史,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当代经学研究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杨斌 著《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出版暨后记

倾三十年之力,阅读、收集李泽厚作品,加之众多书信往来、访谈,杨斌梳理出这份信实可观、情意浓重的年谱。按年代次序,年谱记叙和深挖谱主九十年来的人生经验、学术历程、文化活动和人格魅力,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的理论思考和哲学求索,充分呈现了李泽厚灵感喷涌的生动时刻。年谱扎实、严谨、有血有肉,以亲切有味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作···

马勇 著《中国儒学三千年》出版

历史学者马勇先生积40年之功,从大历史的视角,给3000年中国儒学的发展做了鸟瞰式的描述,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宏观框架: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各个时代的儒学大师的主要成就与观点、儒家流派的基本情况、儒学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交流与互补;剖析儒学是如何影响政治格局与制度的,又是如何影响社会文化与民族性格的。

张葆全 著《论语通译》出版暨前言、后记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更有人说“《论语》何用半部,得其一言,受用无穷”。为帮助广大初学者阅读《论语》,本书对《论语》做了全方位深入浅出的译解。书中《论语》原文据清代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本排印,经多次校核,力求准确无误。

蒋绍愚 著《论语研读》(修订本)出版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影响的一部书,也是历来研究得多的一部书。对《论语》的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但对《论语》的研究,根本的,离不开对《论语》文本的解读。历代对《论语》的注释,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从语言文字方面来讨论对《论语》文句的理解,是本书的重点。

程浩 著《有为言之:先秦“书”类文献的源与流》出版暨李学勤先生学术评语、作者后记

本书所探讨的“书”是君臣在行政过程中发表的言论所形成的一类文献,它的体裁以记言为主,内容也大多是“政事之纪”。“书”在先秦时期的流传处于以“类”相存的形态,篇目与文本并不固定。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与《逸周书》是由先秦时期的某一种“书”类文献的选编本流传到汉代后整理编定的,因而它们并不能囊括先秦所有的“书”,其中的一些篇···

张善文 著《周易入门》出版暨前言

《周易入门》分十二章,旨在针对基本的《易》学问题,叙谈有关研探《周易》的一些必备常识,帮助初学者寻求治《易》的正确途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易学普及读物。

高婧聪 著《宗法制度与周代国家结构研究》出版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围绕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发展演变、社会影响,以及早期国家背景下宗法制度对周代国家结构的建构和维系作用展开研究,详细总结了自汉唐以来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学术史,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宗法在宋代得名的原因、周代宗法制度的建立过程、宗法制度与周代国家结构的关系、以嫡庶关系为主的周代宗族···

艾伦·麦克法兰著《梅特兰与现代世界的诞生》出版暨译后记

作为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系列作品之一,《梅特兰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主要分析论述了弗里德里克·梅特兰(1850—1906)毕生致力于探索一个“世界谜题”,即现代世界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

杜华伟 著《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出版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涵养德性是古代书院教育的根本使命与目标。《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分析了古代书院德性培育的教育理念、基本方法、具体途径和根本目标,强调在德性养成过程中,除了发挥制度约束与环境浸润的作用,更应该注重个体的自觉修为。古代书院有教无类、广纳生徒的教育理念,学问讨论、自由开···

《阮刻论语注疏解经》出版

《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据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刻本影印。《论语》注疏合刊本的宋元旧椠主要分为四个系统,约而言之,即越刻八行本、蜀刻大字本、元元贞丙申(一二九六)平阳府梁宅刻本(附刻《论语纂图》《论语释文》各一卷),与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清以来,闽、监、毛、殿各本递相翻刻,而出于此风气笼罩···

杨国荣 著《理解哲学》出版暨序言

本书以元哲学问题的考察为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对广义视域中的哲学及其内涵的论析;二、对何为中国哲学这一问题的思与辨;三、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互动为指向,在世界哲学的视野之下展现中西哲学的关系;四、由“何为哲学”的界说进而分疏“哲学何为”的问题;五、阐释如何“做哲学”以及如何研究哲学史。以上内容既涉及哲学的普···

姚中秋 著《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出版暨自序

中国何以可大可久?此为研究中国政治、文明者所无法回避之“天问”。本书之作,正为回答:中国何以规模如此庞大而历史连绵如此悠久?近世中国何以屡遭失败而今日却能大步走向文明复兴?本书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中心,刻画两者共同塑造超大规模的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并持续生长扩展之历程,呈现中国可大可久之道,故谓之“可大可久:中···

张京华 校注 顾炎武 著《抄本日知录校注》出版

《抄本日知录校注》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卷为底本,以张继所藏、徐文珊点校《原抄本顾亭林日知录》、潘氏遂初堂初刻本与黄氏西溪草庐集释本,及近年所出栾保群、吕宗力《日知录集释(全校本)》、陈垣《日知录校注》与《陈垣全集·日知录》、张京华《日知录校释》、严文儒、戴扬本《顾炎武全集·日知录》、栾···

张立文 著《中国哲学元理》出版暨序言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美满的时光,却不肯把人等待,稠密的桑田,曾几何时变成碧海。时不待人,风物已改。我之所以写这本《中国哲学元理》,是因为自黑格尔以来有哲学家认为“东方思想必须排除在哲学史之外”,“这里找不到哲学知识”。这种以西方哲学为唯一哲学的偏执,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德里达时。尽管自20世纪以来的百年···

黎业明 著《湛若水生平学行考实》出版

湛若水在明代中晚期曾是与王阳明并称于世的大思想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湛学研究远不及王学研究兴盛,对湛若水生平事迹及学术事件的考证也严重滞后。本书材料丰富,征引广泛,逻辑性强而行文细腻,对湛若水生平行实及学术性事件做了详尽的研究与回顾,纠正了前人考证的不少阙失,理清了很多线索。

吴海兰 著《明清之际经史学研究》出版

经史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干。本书选择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万斯同的经史之学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经学研究体现出通经致用的风格,对考据与义理也各有不同的认知和运用;他们的史学研究都重视从制度方面反思明亡的原因与教训。本书通过对五位学者的经史观的讨论,大致可知清初学风由义理向实证转变的消息。

张兴 著《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出版暨前言

《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从考辨《大学》成书的不同观点出发,细致梳理各家对《大学》词、义的解释,提出《大学》是一篇儒家的政治论文。《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这些归纳提炼及所作出的结论对于澄清汉唐、宋明时期《大学》学的宗旨、走向、理论价值和历史影响等都是有益的,具有新意。

《汉石经集存》再版

20世纪初之汉魏石经研究,王国维无疑是先驱,而王国维、罗振玉、马衡、徐森玉、张国淦、王献唐、孙海波等是中心人物,其中马衡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地位的便利,与王国维、罗振玉以及各方学者各地藏家都有联系,且亲自数度访洛搜集石经,所以是中心人物的核心。马衡先生被郭沫若先生誉为“中国近古学的前驱”,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熊 著《〈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出版

该书通过对《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之间关系的考察,认为《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紧密深刻的互动关系。从儒家形而上学在先秦时期的产生和构建、汉唐时期的延续和深化,到儒家本体论在宋代的构建与深化、明清时期发展的多样化,都凸显出《中庸》学对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庸》学对儒家形而上学建构的推动···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