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有为】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和同思想

中国古代的和同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述了和与同的区别,从总体上倡导和、同,并将它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和同思想体系。

【方朝晖】中国文化为何盛行境界论?

中国文化中之所以一直盛行境界论,与中国文化此世取向(this-worldliness)的预设有关。在此世取向世界观预设下,如何与当下事物相处、在做人做事中达到圆熟,乃至在最高层次上与天地合一以找到不朽,是成为中国人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方式,这是导致境界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唐文明】从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诗文谈儒教人伦思想中的自由观念

在两篇悼念文字中,陈寅恪分别以“殉大伦”和“独立自由之意志”来刻画王国维的自杀行为。能够将这两种理解统一起来的只能是一个伦理自由的观念。不过,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基于人伦的实现能力理解自由,一种是以自由为基础重构人伦。这个思路的分叉处正是儒教与黑格尔的伦理自由观念的区别所在。儒教人伦观念的规范性重构应···

【郭美华】道德觉悟与道德行动的源初相融之在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之道德—生存论意蕴

传统上从认识论角度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理解,湮没了其更深的意蕴。在道德—生存论上并涵摄认识论理解,阳明知行合一说呈现出三层基本意蕴

【李玉良 王冲】《诗经》韵律翻译策略探察——以詹宁斯、许渊冲译本为例

韵律是《诗经》翻译的重要问题。韵律是中英文诗歌的共同属性之一,就《诗经》英译而言,韵律具有可译性是可以肯定的。

【王琦 朱汉民】“政者正也”析论

孔子为实现德政礼治的政治理想,援“仁”入“礼”,提出了“约之以礼”,“为仁由己”的方法,力图从自律与他律、修身与修心相结合的途径强化个体修养,重塑社会价值与思想信仰,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国家政治的有效运行,体现了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彰显了人本主义与德治主义精神。

【李竞恒】孟子与三代时期的小共同体治理

在诸侯国、各类领主层面,孟子推崇贵戚之卿的权威,并且赞赏世卿、巨室,君臣之间的关系带有浓厚殷周时代血缘、世臣的色彩,以限制君权,实现混合治理,达到平衡状态。

【方朝晖】“王道”考义

本文系统分析“王道”在先秦以来古文献中的出现、使用情况及含义变迁,指出“王道”一词源于帝、王、霸之分,本义指古先王之道,后世亦指理想为王之道、现实王者之道甚至孔子之道等。

【王庆新】中国要防止两个可能的危险误判——春秋华夏天下秩序的启示

西周末年,周天子的衰落动摇了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中原天下秩序的稳定,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的几个诸侯国先后承当起稳定天下秩序的责任。

【倪培民】良药也需尊医嘱——阳明学普及所需注意的倾向

阳明心学是治疗当今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但良药也需要慎用。它首先需是真药,不能是似是而非的假药。

【刘增光】真宗教、孔教与国性 ——严复宗教视域中的儒家

严复推崇西方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他在中西比较中从实证主义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但他的“依古论说”仍深受儒家思维方式的影响。

【刘增光 倪超】2019年儒学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2019年的儒学研究,仍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对于儒家经典文献的扎实分析,也有对于儒家思想的源流梳理,以及对于儒家哲学的当代创发。本文围绕五个方面对此年的儒学状况进行梳理,分别是:儒家经学与子学的互动、宋明理学的多方位研究、晚清及现当代儒学的拓展深化、礼学与儒家政治哲学的深入探讨、比较视野下的儒···

【谢远笋】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意涵及与康德、黑格尔的相关性

牟氏在证成现代民族国家时,预设了康德式两层存有论的义理架构,在论证方式上则引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牟宗三证成道德的形上学,建立两层存有论,但他认为现象只具有认知的意义,人的德行与法权并不在其中,使二者暗而不彰。顺着康德的理路,牟宗三哲学中法权与德行两个方面的缺失都可以得到补足。

【唐文明】五伦观念的再检讨——再读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

从五伦说到三纲说的一个重要转变,其实是使儒家伦理思想从以美德为核心转变到以义务为核心。这个转变不仅改变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本来面目,而且使人伦变成了一种桎梏。我们或可推论说,三纲说虽是从五伦说转变而来,但与韩非子那种以法则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有极深渊源。质言之,三纲说实际上是儒家思想法家化的后果。贺麟所洞察到的三纲的···

【方旭东】“天学”视野中的荀子——利玛窦对《王制篇》物种分类说的改造

《荀子·王制篇》关于物种分类的一段话,被明代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引来支持其批判宋明理学万物一体说。仔细比照,可以发现,利玛窦对荀子原文做了一种改造,诸如:将“气”写作“形”,将“水火”写成“金石”,将“义”写成“灵才”,等等。这种改造典型地反映了中西思维的差异,为我们了解荀子在西学尤其是天主教神学视野中的镜像提供了一个典型范本。

【何益鑫】从“万物皆备于我”到“反身而诚”——以孟子“诚”的思想为线索

以往从神秘经验或理性认知的角度理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都不是孟子的本义。

【姚才刚 张露琳】明初理学中心学思想的萌芽

明初思想界虽然为朱熹理学所笼罩,但亦不乏心学思想的涌动。如吴与弼、胡居仁等这些明初朱子学学者,对理学就有所突破,提出了一些具有心学色彩的命题。

【唐文明】治统与教统

道统是儒学研究领域的大问题。本文从韩愈的道统说开篇,论及孔子在道统分化为治统与教统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孔子“继往圣,开来学”的立德、立言的不朽贡献。

【刘梁剑】感受与中国哲学如何做事——对“事”哲学的方法论考察

作为做哲学的一种尝试,杨国荣近几年来“事”哲学的实质内涵,以及“事”哲学的做法,对于如何做中国哲学具有启发意义。

【唐文明】仁感与孝应

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明确提出过,可见其重要性。程、朱在其新的人性论框架中提出仁体孝用论,将儒门义理中所提倡的爱的普遍性与差等性成功地统一起来,但在落实于生活经验时犹有重要缺失。本文前半部分提出应当从天人之间的感应来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样仁与孝皆归属于人直面天地的超越性经验;后半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