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星】“洪水猛兽”:朱子对宋代名士“阳儒阴佛”思潮的批判及其意义 ——以《杂学···

朱子丙戌所撰《杂学辨》标志着他由溺佛到归本儒学的转变。《杂学辨》非一般意义上辟佛老之作,而是通过严厉批判苏轼、苏辙、张九成、吕本中四位“贵显名誉”之士以佛老解经之阳儒阴佛思想,来达到辨紫朱、清门户、正人心、崇孟学、立道统的目的。朱子对四者的批判集矢于性命论和工夫论,驳斥了性道不可言、以诚造化、格物默识等异端之说

【安迪·欧文】疫情期间,波爱修斯能教导我们什么?

但我们可能从中世纪思想家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的焦点不是集中在命运之箭射向自身,而是他们如何顽强地生活下去。这是波爱修斯在其人生最黑暗时刻的安慰,在命运罗盘再次旋转之时,如果我们抽时间理性反思自我,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安慰。

【张汝伦】论中国哲学的普遍性

西方文化和哲学普遍性的神话,是建立在将普遍与特殊概念截然二分的知性思维方式上的。如果我们接受黑格尔普遍、特殊、个别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将普遍理解为一个动态的、有差异的同一的概念,同时吸收中国传统对普遍性问题思考的积极成果,我们就不但能够以超越现代性思维的方式证明中国哲学的普遍性,而且还能对普遍性概念本身作出中国···

【徐兴无】石渠阁会议与汉代经学的变局

继武帝致汉全盛之后,宣帝又为中兴之主,为政多修武帝故事[1]。武帝立《五经》博士,独尊儒术,宣帝亦欲广其学。且自武帝之后,经学为利禄之途,家法分析,章句兴起。故平议同异,增设学官已成必然之势。甘露三年(前51),汉廷召开石渠阁会议,“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

【林远泽】做天下第一等事:论儒学如何能为生民立命?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中国俗谚,表达了中国人一个很清楚的观点,那就是“识时务”最多只能算是“为俊杰”之事,惟独读书学习“做圣贤”才称得上是做天下第一等事。[1]然而,处境尴尬的是,在一个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不仅学做圣贤已经很难做为现代公民的理想,凡事都要求应依一种“全面性的学说”,来做为政策决定的依据,更难免会被批判干犯···

【松川雅信】崎门派“家礼”实践与近世日本社会

本文将沿着继承山崎暗斋(1618—1682)思想流派的崎门派儒学者之思路,对近世后期的日本儒学者怎样定位《家礼》一书的殡葬仪式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具体来说本文将以在近世后期各自开创了尾张崎门派和上总道学的两位儒学者、中村习斋(1719—1799)和稻叶默斋(1732—1799)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至于为何要将此二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一源于···

【池田知久 曹峰】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基于同今本《周易·系辞···

马王堆《系辞》篇的内容及其成书年代、马王堆《系辞》篇和今本《系辞传》之间的异同、马王堆《系辞》篇的主要思想,是马王堆《系辞》研究的三大课题。中日先贤已经指出今本《系辞传》与《礼记·中庸》篇有着深厚关系,由此不难推测马王堆《系辞》篇同样和《中庸》有着深厚关系,这些文献最早原型的形成当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马王堆···

【姚洋 秦子忠】儒家自由主义辨析

在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自主空间上,儒家与自由主义是相通的,但儒家将个人置于社会秩序之中且尊重资质,从而能够避免自由主义的三个原则即个体价值、个体自决和抽象平等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孙伟】“通观”与“虚壹而静” ——柏拉图灵魂说与荀子“神明”观之比较

从《斐多篇》里灵魂的永恒理性与智慧到《理想国》中灵魂的三分,《蒂迈欧篇》灵魂中的"同""异"和"存在"以及宇宙灵魂和人类灵魂的关系,柏拉图所努力追求的是通过何种途径将人的灵魂摆脱肉体情感和欲望的束缚,重新获得灵魂所本有的最高理念和个别具体认知间的平衡结构。在这一最高诉求下,柏拉图提出了"通观"和辩证法的方式来达到这一最终···

【李海超】先秦儒家人道本源的价值哲学探微

在诸多先秦儒学理论中,人道具有不能为天道完全统摄的本源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这些儒学理论敞开了不能彻底消融于存有论视域的价值论视域,并建构了一种以价值论统摄存有论的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将价值的本源归于人道之仁爱情感,而不再进一步将其上溯天道,进而通过人的价值世界开显一切事物的存在。

【俞可平】礼法合治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礼法是传统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法律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礼法就是维持君臣等级和长幼顺序的所有仪式、典章和制度的规范体系,是礼乐法度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礼法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也塑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形态。在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对习惯的塑造和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法而得以实现的。

【梁涛】清华简《命训》“大命”“小命”释疑 ——兼论《逸周书》“三训”的成书及学派归属

清华简《命训》的“大命”指天命,“小命”指个人运命。《命训》第二句当断为:“命司德,正之以祸福”,“司德”指主德,即遵从德。目前学者将该句断为:“命司德正之以祸福”,释“司德”为天神,是不正确的。《命训》的“大命”“小命”说是对三代天命观的继承,同时又突出了个人运命的观念,这与孔子将天命与运命分离,以突出人的道德自主有所不同···

【朱晓鹏】论马一浮《群经统类》视域中的宋明儒学

马一浮的《群经统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上以"四书"为中心的宋明儒学经典体系,它不仅可以成为我们借以了解马一浮的独特的宋明儒学观及其自身思想与宋明儒学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而且可以让宋明儒学研究者跳出现有的以人物为对象、以学派为归趣的单一化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通过努力回归到以六经为中心的广阔论域中去重塑宋明···

【何淑宜】明清之际浙西地区的行礼团体及其论礼

道光七年(1827),钱仪吉(1783-1850)在先祖钱汝霖(1618-1689)年谱的刊刻序文中略述钱汝霖生平:“弱冠,遇事变飞遯不出,读朱子之书,省察践履……然敬宗收族,分财教善之事,犹一二见于杨园张氏遗书中。……(先生)行道同术乃有杨园……桐溪、澉浦同源合流,实与于斯文之维系,岂不重哉。”[1]钱仪吉对族祖的推崇虽然稍有溢美之处,然···

【张文江】《论语》析义之孔子评论古人

《论语》记述孔子的言论,主要是对各类人的问答。其中有一些没有以问答形式出现,而是孔子直接评论古今人物。以时间顺序来分大致可分为三段:唐虞、三代、东周。孔子对古人的评论体现了孔子所认识的古史,其顶端是天人关系,其次是人人关系,包括君、臣、民的关系。华夏文明的形成和演变,来自深究天人关系,理顺人人关系,安顿权力结···

【刘续兵】文庙称名、“文庙学”与释奠礼——以曲阜“阙里孔庙”为基础的考察

文庙称名的发展变化,总体上体现出由孔子的弟子后裔祭师拜祖的“家庙”,向代表中国文化的“国庙”的转变。不论从道统传承、精神内涵,还是从文化认知、学术表达等角度看,“文庙”的称谓才是最恰当、最准确的。

【曾海军】从“原史”到“旧史”——《史微》与《经学抉原》之比较研究

在今古文经学传统上,张尔田兼采古今,以今古文的传统史学语境叙述经学;蒙文通则突破了今古文的学术视野,对经学展开现代研究。《史微》与《经学抉原》彰显出经学写作中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学术形态,但经学的叙事价值并不能简单以传统与现代二分的标尺去衡量和区分,而是呈现出复杂微妙的局面。

【吴仰湘】皮锡瑞的生平、学术与著述

皮锡瑞字麓云,后改字鹿门,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人(今属长沙市),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他自署所居曰“师伏堂”,后学尊称“师伏先生”。皮锡瑞于同治二年(1863)考取秀才,年方十四。同治十二年(1873)获选拔贡,但翌年朝考因病报罢。继而三应乡试(1875、1876、1879),均名落孙山,直到光绪八年(18···

【赵永春】中国古代的“天下”“中国”观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下”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世界,中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中国”的内涵也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狭义则用来指称华夏汉族和中原地区。中义和狭义的“天下”分别与广义和中义的“中国”内涵相对应。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九州、四海的“中国”,虽是一···

【王正】论思孟学派的“天人之辨”

子思学派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通过“天命之谓性”等观念实现了天道性命的贯通。但子思学派在心性和工夫的论述方面比较粗糙,无法将天人的贯通完美实现。孟子则在此基础上“十字打开”,一方面通过积极和消极两面的天人关系更好的证成了天人之道的贯通,另一方面完善了内在的德行修养功夫,从而将思孟学派的天人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