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伟 张彦修】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相互激荡,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中创制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长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王鹤】宋代理学背景下的书法“尚意”风气

宋代理学滥觞于唐,崛起于庆历年间,在熙宁、元丰年间初具规模,至南宋朱熹最终成为主流学派,以至于贯穿影响了宋明时代六百年。理学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席卷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其核心思想是追求生命的内在真理。理学研究聚焦于物质世界,试图以观物察己的方法寻找天道和伦理道德规范。然而,此种文化体系又不同于西方···

【陈晓霞】以书院精神塑造新时代青少年的德性

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

【陈勇】“光明”之喻:古代文论中的修身内涵

向往光明、厌离黑暗是人类文化的自觉。《周易·系辞》云包牺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而仓颉造字的传说,张彦远谓其“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历代名画记·叙论》)。八卦可以通达神妙光明的德行,文字如同黑夜中的火炬,均是类归万物、认识自然的工具。《周易·离·彖》曰:“离,丽也。···

【郭进】从训诂学走向解释学

自西方解释学被介绍到国内以来,就陆续有人提出训诂学在中国古籍注释学的基础上,吸纳西方解释学精神,更新自身,从而建立具有现当代意义的中国解释学的可能性。其中,竭力提倡并亲身探索由包括训诂学在内的传统经典注释方法向现代解释学更新转化之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代表学者,非汤一介莫属。早在1998年,汤一介就提出能否创建中国的“···

【吕国英】爱敬祈福牛为“擎”

牛年话牛,就不能不说说牛之神化、牛之信仰与牛之图腾。翻阅文献,从古代帝王到庶民百姓,从朝廷到乡里,爱牛敬牛,祈福求愿,是为风尚,也成自觉,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令人感奋的故事。比如,虞舜牛耕借扬鞭,丙吉微服问喘疾,宣王祭钟以羊易,等等。虞舜者,“三皇五帝”中的舜帝。舜帝,姚姓,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

【鹿匋】与孟子有关的名字

古往今来,与孟子有关的名字可谓不少。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叫得响的名字就有好几个,比如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北宋《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少年天才王希孟,元代散曲大家、名臣张养浩……名气等而下之的,那就更多了。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在宋元明清几代,“希孟”“养浩”“师孟”“宗孟”等带有明显孟子印记的名字,在文人中可谓备受青睐,其受欢迎程···

【李竞恒】儒家阳刚之气, 源自殷周封建军事贵族文化

“阳刚之气”近来在网上成为一个话题,一些人想象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是比较阴柔的,儒生或“酸腐”或“白面书生”或“手无缚鸡之力”。对此,笔者在《早期儒家有“武德”,并非文弱书生》一文,指出儒学是继承了殷周以来封建军事贵族传统的技艺,其技艺中包含了大量的军事贵族内容,孔门师徒战斗力很强。

【陈明海】徽州建筑涵括的儒学教化功能疏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时,特别是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要力所能及地结合实际,把儒家思想的重心告知学生。比如说,儒家思想强调三纲八目,即强调“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张志强】“三代”与中国文明政教传统的形成

历史的开端从来都不是自在的,而是一个由后代不断确认的起点。历史上,当中国人选择夏、商、周三代作为文明历史的开端,“三代”就成为构成中国文明主体性的重要内涵;在中国的经史传统中,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历史的“三代”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被原理化。“三代”所蕴含的政治原理与三代的历史之间有何关联?

【章启群】东、西方学术文化与演绎体系

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时,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提出,西方文化只是当前时代的文化,印度文化是属于历史的过去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人类社会未来的文化。这一论断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一百年过去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等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重新审视梁先生一个世纪前的论断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杨朝明】“文武之政”与儒家的中道哲学

因为“清华简”中的《保训》篇系“周文王遗言”,而且其中涉及儒家所倡言的“中”道,格外引人瞩目。事实上,孔子“从周”(《论语·八佾》)、“宪章文武”(《孔子家语·本姓解》《礼记·中庸》),春秋末年以降,依然“布在方策”的“文武之政”(《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礼记·中庸》)对孔子思想与早期儒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样的看法虽可以···

【杨朝明】从文化意象看“三牛”精神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力的象征,代表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的“三牛”文化意象底蕴深厚,有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李景林】儒家的教育精神及其现代重建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教化,可以称作“教化的哲学”。儒家教化思想首先体现在通过“神道设教”使其教化具有普泛的社会意义,从而对社会生活起到精神引领作用;其次通过经典传习,建立起民间学术与官方学术的内在统一精神;再次,通过各种社会生活形式对个人进行人格熏陶。但由于近代以后受西方教育理念和学术体制的影响,儒家的教育思想被割裂···

【郑锐鑫 王学斌】历久弥新话小康——“小康与中国”之二

众所周知,“小康”概念出现在先秦时期。经过《礼运》篇对小康社会景象的描绘,它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涵义,遂渐趋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同时也最为炎黄子孙所耳熟能详的社会理想。溯其绵长历程,方知这幅贯穿数千年的历史图景,是如何一步步描红涂绿、蔚为大观的。

【张文珍】孔子讲辩证

在人们心目中,孔子似乎是循规蹈矩、严肃的老学究,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读读主要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孔子言行的文本,就会发现孔子并不呆板拘泥,相反他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很是权变灵活、机智辩证,特别善于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体现出鲜明的灵活与变通的特点。

【杨朝明】“学以成人”与“学成大人”

哲学因追求真理和启发智慧而魅力无穷,中国儒学关于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追问与探究,本质就是这样的哲学。世界哲学大会以“学以成人”作为主题,是让世界一起探究“元知识”“元理学”的最佳选择。对这一主题“充满争议”,说明需要更好地思考它。

【韩星】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考论及其现实意义

朱熹知南康军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一系列书院教育的教规,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为学生指明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学生如何为学穷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用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修身养性,提升品格

【宋立林】面朝大同看小康——“小康与中国”之一

小康,作为时代主题词,它真正为大众所熟知不过近40年的事。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后,亿万中国人一下子有了“奔头”。甩开膀子加油干,勤奋努力“奔小康”,成为了时代的风景线。“小康社会”的提法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为国人接受,···

【黄家鹏】漫谈朱子思想渊源

论朱子思想离不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儒家思想,论儒家思想,离不开哲学,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在古代,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儿童入学,首先要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