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俪成】从政才到文才 ——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傅博】礼典仪式与《尧典》的文本结构

《尧典》在《尚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包含了古老的历史信息,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是综合上古传说、信仰与仪式等材料创作而成的。古史茫茫,远古宏大的礼典作为仪式性结构凭借不断举行和展演,成为文化记忆传承下来,《尧典》即是以礼典仪式作为文本单元渐次展开的一篇经典文献。

【宋逸民】礼要“合理”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中国自古号称“礼义之邦”,礼乐之道为中国人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也由此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了解礼乐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自我理解的重要前提。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礼乐文明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王晚霞】濂溪先生与濂溪学的东亚环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因其故居前一溪名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其学称为濂溪学,其人公认为道学宗主、理学鼻祖。1241年,周敦颐与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一起获从祀孔庙的殊荣。这标志着周敦颐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中上继孔孟、下启二程的枢纽地位得到官方肯定,之后又在元代获封道国公,为濂溪学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刘毓庆】百年来《诗经》研究的偏失

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所有的语文教材或文学通俗读物,一旦涉及《诗经》并需要对她进行说明时,总是会给出这样的定义:《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定义似乎已成为天经地义。众所周知,《诗经》是《五经》之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她是被作为“经”来说对待的,何以突然变成了“诗歌总集”呢?这正是被今天许多学者···

【汪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推进高校师德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正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前提和保证。推进高校师德建设不仅需要外在的制度规约,更需要推动教师自身的师德“内驱力”建设。我国古代的“师道”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夺目的···

【刘洁】我国古代书院的由来

我国的古诗词流传了千百年,它包含了中国人民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通过古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在石鼓书院1200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以石鼓书院为背景的古诗词。今日起,本报邀请本土文化学者刘洁开设《风雅石鼓》专栏,通过解析古诗词来探寻这座千年书院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底色。

【李敬峰】求朱子“四书”之所是

四书学作为朱子全部学术的结穴或中心所在,其独特的价值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迭出不穷,使得若无新的视角、材料和方法,很难在这一肯綮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的新作《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以下简称《经学与实理》)以辨之极精、言之极切、引之极详、证之极明的鲜明特质,将朱子四书···

【蒋爱花】隋唐之际:大一统格局的定鼎与文化辐射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大一统”为核心理念的“华夷一体”的族群观。这一理念可以细化为:天下一统的疆域观、王权一统的政治观、家国一体的文化观。隋唐时期,政治格局上的大一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以较强的时代特征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之中。毋庸置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隋···

【魏衍华】《孟子》国家治理之道要义

《孟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包括政治框架、经济模式、道德教化、规矩意识、生态治理、军事外交等,但它的要义或者核心则是“仁政”学说。那么,何为“仁政”呢?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先王之道”“尧舜之道”,用范祖禹的话说就是“治天下之法度也”。在孟子看来,任何时代的天子、诸侯皆会有“仁心仁闻”,这是由人的“性本善”所决定的。

【王一凡】简评“‘尚书’源于礼仪”说

相对于其后的断代史研究,先秦史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流传至今的材料较少。尽管近些年出土了一批先秦文献,例如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和部分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但史料匮乏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观。这就使得先秦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也为创立各种学术主张、由已知探求未知提供了条件。

【田兆元】尝试以建立母亲节谱系的思路建立中华母亲节

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房伟】礼主异,乐求和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这首《大不自多》的浙江大学校歌是现代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先生所作,80多年来传诵不辍。

【高丹】风雅夏:赏牡丹、读《聊斋》、尝夏鲜

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立夏节气到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耿志刚】书院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形式,在书院发展的一千多年历史进程中,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文化向域外传播的窗口。书院之名起于唐代,由最早的修书、藏书的机构,逐步演变为具有教学、研究功能的场所,书院制度在宋代不断发展、壮大、成熟,清代是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边陲小镇都可见到书···

【王学斌】水文化 :中华文明之绵厚底色

《道德经》中,有如此含义深邃且家喻户晓的一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此话原意,本是老子在阐释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中极为关键又模糊不清的概念:道。毫无疑问,在中国人看来,道天然存在,但无法一语说尽。老子脑中似乎自然而然,又或灵光乍现,用水来借喻道之形与意,难以捉摸,却犹如一口永无干涸的老井,深邃至···

【高京斋】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说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解维汉】陆九渊与荆门,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记

蒙泉是四泉中最初的泉,流量在四泉中最大,也最清澈,冬暖夏凉。池底有游客投的硬币清澈可见。蒙泉碑也最为著名,刻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为时任荆南观察使张垓书,荆门知军陆九渊立。字体苍劲,记录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朱清】朱子理学的几个重要看点

宋代思想家朱熹,世尊“朱子”,是古代中国继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家代表。他撰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构建了庞大理学体系,持守兴国安邦“以民为本”的古训,赋予“仁政礼治”时代内涵,把儒学推上了新高峰,对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北宋中期至南宋初,先儒思想因受自身理论碎片化、中原内忧外患与道佛两教扩张的交···

【张真理】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所作重要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引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一语来说明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必要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