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陕西人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孝经大义》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
现代儒学发展已进入下半场
——在“儒学重光”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言人:姚中秋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
时间:西历2016年8月2日
编者按:2016年5月26日上午,由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 、敦和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儒学重光”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在京的儒家学者陈明、姚中秋、方朝晖、王瑞昌、彭永捷、慕朵生、姜志勇、田飞龙等人出席,并做了精彩发言。发言录音整理出来后并经发言人订正,现予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我想通过对儒学发展百年历程做一简单回顾,来理解今日儒学之大义何在。
百年前,我们的先贤曾痛切地指出,中国已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过这百年,这场大变局当初设定的任务,已经完成大半,如追求富强、免于亡国。而在追求富强的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遭受到各方面的猛烈冲击,以至于七零八落。
随着富强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建设又变成了我们今天社会的根本任务。所以,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可以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我们活了下来;下半场我们要活的更好,那就是文化建设。
下半场我们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儒学在这个时代应该有大有为之志。“大有为”什么?应该有全面重建秩序之志。审视一下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我相信,只有儒学能为万世开太平。过去100年的中国历史,如果能让我们学到些什么,那就是:各种主义都无法救中国;世界各个文明的实践也证明了,神教无法救世界。儒学则有机会。过去100年,儒学处在弱势的地位,各种主义横行于世,但这个世界并不怎么好。相反,儒学边缘化,但今天,儒学反而有机会,给人类提供一个方案。
“大有为”,如何来做?需要回到本源,回到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一个样态诞生时的本源,有为当世立本的志向。今天各种制度、习惯、生活方式在相当程度上都建立在沙滩之上,我们需要补上这个“本”。这个“本”即是圣人万古不易之道,但此道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这些学者“推明”,推而明之。
因此,今天回归圣人之道,恰恰需要我们有创造的能力。弘道书院这些年就是秉持这样理念,通过知识和义理上的创造,让圣人之道逐渐苏醒,让儒家的观念和今天生活的人、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关系。
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儒者需要宽广的视野,就此而言,今天学院内儒家学者的视野太窄,所谓儒学研究就是哲学研究或者哲学史研究,这类研究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如果只做这样的研究,等于儒学放弃了自己的大多数任务,因为,大多数问题无法进入这样的研究视野,其结果是,儒学变成书斋内的死学问,无法给这个大转型时代提供方向指导和方案。如果今天儒学还有存在的价值,那么就要给人类指明方向,提供一些根本方案。今天我们儒家的人要更加主动,从义理上创制立法,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当然,此一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包括各种基金会。儒家的事业从来就不只是儒学者的事业,希望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今天这个时代,回归道统、复兴儒家之机遇是有了,重要的是我们具备相应的能力。我观察这些年来儒学复兴之势可见,社会需要我们做的事很多,但我们的能力明显不足,比如,现在立法机构正在制定民法典,有多少儒学者在关心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关乎人心风俗,儒学者怎能不关心?
那么,基金会如何支持儒学: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还是推明圣人之道,具体到学术上,就是经学的发展。这方面的工作怎么做,我们还需要再讨论,我自己的理解,既然经学要发展,肯定不能是儒门自己关起来讨论轮科,应该推动各个学科的学者都来参与经学之疏解,这才能让经学和圣人之道进入各学科,进而深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这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努力,推动儒学与各学科的对话。这在现有学院体制内有一定困难,基金会可以提供特别支持,也可以思考激活各地文庙,让其真正成为地方人文、文化活动的中心。与此类似,可以实施各地书院的重光计划,给各地儒学发展提供道场。
基金会应当特别重视对青年学者的支持,而且要放在大学里培养。我创办弘道书院时,就一直强调,今天的书院要建在大学里,因为,最聪明的青年都在大学。在山里面办书院,很难找到优秀的青年。那么,如何在大学中为优秀青年学者、教师创造合适的条件,让他们深入儒家义理之中、且具有现实关怀?在这一方面,敦和基金会可以做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培养一些学理比较扎实、视野比较开阔的当代儒家学者。
【上一篇】蔚蔚家风以教为先——安徽师范大学德雅书苑歙县许村家风文化纪实
【下一篇】【余东海】儒家的超脱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