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来作者简介:赵宗来,男,生于西历一九六四年,字承易,号云尘子,山东高唐人。现任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执笔人:赵宗来(云尘子)
以下内容是西元2006年4月9日答《新快报》记者苏少鑫先生的内容。苏先生说,因为受版面限制,发表时删除了近一半的内容。今发表全部内容如下:
首先感谢《新快报》能够给我们这么一个机会,使我们能表达一下我们的观点。我代表华夏复兴论坛管理层人员,对记者所给出的提纲中的问题逐一加以阐述,欢迎大家交流讨论、批评指正。
1、赵老师,我们的话题首先从华夏复兴论坛对《施》剧的观点声明谈起,那么,作为执笔人,华夏复兴论坛发表这个声明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记者所说的《声明》是华夏复兴论坛的管理层人员讨论,吸纳众网友观点,由本人执笔,再经讨论修订之后而发表的。以下发言也是共同交流讨论后确定。我们发表《声明》的目的,用一句话来可以概括为:讲理、弘道,不驳斥、贬低别人。具体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几条:第一,希望政府、儒学界同仁和社会人士认识到实用主义的危害。第二,阐明反对把失去气节的施琅塑造为英雄而予以歌颂的做法。第三,提倡儒学界的同道能够依据儒学基本原则、民族文化以及做人的根本原则来看问题。第四,希望以此来使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多一点理性思考,而不至于过多地愤激。第五,期望陈先生能够反思一下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是否符合儒学、华夏文化的基本原则,是否有利于华夏民族以及人类的长远利益。
2、如果从一个儒学学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次争论,您认为造成争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庄子•天下篇》中的说法可以直接用来解释这个问题:“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这场争论的表面原因是《施琅》一剧的播映引起的对施琅如何评价的问题,较深层的原因是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标准比较混乱的问题,根本原因则在于华夏文化中节义廉耻等观念是否需要坚持的问题。至于对民族、汉服等问题的争论则是由此而必然引发出来的。
3、正如您所看到的,现在舆论的矛头主要是针对当初《施》剧的倡议人陈明,作为同道,您是怎么看待陈明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的?您觉得舆论对陈明的质疑是否合情合理?
我们认为,立志于弘扬华夏文化的朋友,都是同道。在儒学同道中,又分为儒学奉行者(以下简称“儒者”)和儒学研究者(以下简称“学者”)两类:儒者力求以儒学原则指导自己言行,力求品行、学识、志向方面符合儒学原则;学者把儒学作为外在的研究对象,不一定奉行儒学原则。作为华夏文化方面的同道,我们敬佩陈先生当初在弘扬华夏文化方面的艰苦努力。但依诚正原则,我们不得不说,陈先生要对统一中国做点事,其初衷虽好,但出发点好不等于效果必然好,甚至有可能相反;倡议拍摄《施》剧的动机之中,夹杂着商业性的功利目的,反映出实用主义的观念;“即用见体”指导思想和“影射”方法,与他想要达到的效果恐怕是背道而驰的。
不管陈先生是否把自己看作儒者,大众媒体上却常把他看作儒者。儒学不是由孔子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式的“集大成”,因而是华夏文化的原则,它对儒者与学者都适用,也适用于所有人,因为它是道德修养的体现。按儒学原则,一个人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说“驷不及舌”,又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所以,注重言行的审慎更为重要。从舆论上来说,大家对陈先生的评论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很多是富有启发性的理性探讨,有富于爱国热情和正义感的慷慨陈辞,当然也有愤激之言,但这也是合理反应。对某些过激言论和人格攻击, 我们也反对。
4、在去年的“郑家栋事件”中,儒学联合论坛也曾发表声明澄清表示郑家栋事件纯属个人行为。而现在我们也已经明显可以看到,舆论的矛头已经逸出个体,直指儒学。华夏复兴论坛在这个时刻发表这份观点声明,是否有与陈明的倡议和立场划清界线的意味?
我们认为郑家栋先生属于学者,不属于儒者,而且是学者中的个案,不足以代表学者全部。陈先生虽然也是学者,但倡导拍摄《施》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与郑先生的问题又有本质区别:这是陈先生一时的行为,动机是好的,非违法行为,只是指导思想和方法的不妥;陈先生是学者之中的一个,“即用见体”是他个人提出的理论,不能代表学者全部,更不能代表整个儒学界。我们认为,舆论的矛头“逸出个体,直指儒学”是不合适的。
我们无意于划清界限,只是阐明我们自己的观点,在观点阐明之后,观点的同异读者自然明了,不需要有意划清界限;即使我们所说的儒者与学者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交叉关系。我们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但只对观点而不对具体人。我们期望儒学界同道能够越来越多,和而不同,躬行践履。学者在理论上梳理、阐发儒学是必要的,学者将儒学原则落实到言行之中,更是必要的。只有两者互相团结,互相促进,才能有效地促成儒学的复兴,促成华夏文化的复兴。
5、有评论认为,关于《施》剧的争论已经引发了继去年郑家栋事件以来的第二次儒学信任危机,现在发表声明表明立场,是否会造成儒学内部分歧的加剧?这种加剧是否会造成资源的内耗?
我们不同意郑家栋事件和此次的事件看做是“儒学信任的危机”。两者并非“儒学”的“危机”,而只能说是郑先生名誉的“危机”,只能说是“即用见体”理论的“危机”。从华夏复兴论坛与儒学联合论坛的关系来看,共同的志愿决定了荣辱与共的关系。华夏复兴论坛主张“弘扬儒学,光大礼教,复兴华夏文明”,儒学联合论坛主张“儒家情怀,儒学理念,儒教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打造中国最好的学术思想论坛”,论坛的宗旨是一致的;儒学联合论坛的合作者中,“当代儒学网”的“儒商论坛”设在华夏复兴,“洙泗之声论坛”的创办者是华夏复兴的管理员之一;管理员、版主和网友,大都穿梭于两论坛之间,互通信息,互相支持;我们的《声明》,儒学联合论坛的版主中也有支持者。所以,我们不同意“儒学内部的分歧”这个说法,这只是儒学界的观点不同的体现,只是对儒学是非标准的探讨。这样的讨论交流,能够更有益于儒学的未来。
儒者与学者的共同对象是儒学,都应尊重儒学的基本原则,否则,必然不利于儒学,不符合学术要求。观点有分歧,儒者理应按儒学原则来对待。发现同道或朋友中有违背儒学原则的情况,不能不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使儒学不至于偏离其根本原则。发现了问题而不提出来,是对同道或朋友的不忠诚,是对儒学的不忠诚。我们在《声明》中说得很清楚:“本声明非倡儒学派系之争,非倡华夏族群之争。就华夏民族而言,乃是倡导华夏文化之复兴。就人类长久利益而言,乃是倡导人类之文明。愿与所有华夏子民共勉之。” 儒学内部分歧的加剧,绝不是儒学之福,而是儒学之祸;儒学资源的内耗,必然影响华夏文化的复兴,乃至影响华夏的复兴。
6、在儒学处于弱势的现状下,因为各种事件的争论使原来共识下的差异逐渐显现为差异中的共识,它对于复兴儒学的道路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
儒学经过清朝执政者的歪曲利用,又经过百余年的反传统思潮之后,现在确实处于弱势,但我们相信,数千年传承的华夏文化不会消亡。“共识下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只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可以了。至于“差异中的共识”,如果这种“共识”符合儒学的根本原则,那是儒学的好事,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如果不符合儒学的根本原则,那么,我们所复兴的“儒学”就不可能是“儒学”了,更不能说对复兴儒学产生不良影响。
7、在评价施琅以及满清问题上,陈明认为倡导《施》剧正是他即用见体理论的实际运用。您是怎么看待他的这一说法的?有人由此认为他是“伪儒”,您怎么看?
陈明先生认为此剧“正是他即用见体理论的实际应用”,我们虽然不愿意说,但不能不说这种实际应用的危害很大,因为“即用见体”理论本身就隐藏着危险性,一切唯我所用,必然导致实用主义。讲究实用不是错误,成为“实用主义”便会成为危害;按实用主义来对待儒学以及华夏文化,所失去的是儒学以及华夏文化的根本原则。就《施》剧来说,为了用来说明统一中国的重要性,就把失去气节的施琅塑造成“大英雄”加以歌颂,危害到《大学》中的“修身”之本,否定的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为了影射现实就把满清政权塑造成正面形象,那么,满清入关时的屠杀平民百姓、入关后的文字狱造成的奴化教育就都被淡化甚至忽略了,这样评价满清不符合学术规范,不符合儒学原则,不符合华夏文化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陈先生是学者,那么,不一定赞同和奉行所研究的对象,因此,研究儒学的学者本人不一定是“儒者”,那么,只存在着研究观点是否可取的问题,不存在是否“伪儒”的问题。对儒者和学者不加区分,要求研究者也必须奉行所研究的对象是不合适的。如果陈先生认为自己是儒者,那么,我们尊重其人格,从其动机来说,并非有意危害儒学,也不是借儒学之名而招摇撞骗,所以,也不该以“伪儒”之名加之。我们只想根据事实,说“即用见体”的理论与歌颂施琅这一观点与儒学基本原则不相符,甚至是背离的。
8、由一部电视连续剧而引发一场思想交锋,由倡导一部剧本而备受非议甚至引发所谓的对儒学的信任危机,您认为这种现象正常吗?为什么?
我们在《声明》之中说:“一人之思想,一时之风气,由来渐矣,非一时之所成,故亦难一时而变之。”“《施琅》一剧之出现,本一小事,而此小事已可见华夏文化处境之可叹。”因为“即用见体”是陈先生多年思考的结果,并认为“绝对正确”,所以才“理直气壮”地“实际应用”。实用主义见效会很快,但其副作用、所潜伏的危机非常大。秦朝奉行实用主义,一时间很有实效,但两代而亡,原因虽多,但不能不说与实用主义有关。看看《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能知道修身是立人之本;看看《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能知道“道”之“体”不是需要我们“建”,而是需要我们去悟去传去遵守;看看《论语》的“学而时习之”就能知道要把天道、地道、人道贯通起来并落实到实践之中是儒学的关键;看看《孟子》的“何必曰利”就能知道有义必然会有利,但有利不一定会符合义。能够理解四书中的开篇所讲的内容,就不会有“即用见体”之说,就不会导致实用主义;如果说能理解“六经”中《周易》的“元亨利贞”和《春秋》中的“元年春王正月”的内容,就更不会如此了。
追溯远源,可以说,清朝好像尊崇儒学,实则已把儒学的阳刚精神消除,使官员、文人、百姓只能做“顺民”,由此而为华夏民族埋下了巨大隐患。西方列强侵入国门之后,爱国志士把祸患的根源归罪于清朝宣传的假“儒学”,进而怀疑、否定清朝以前的儒学;为了救国图存而引进西方文化,对儒学以及华夏文化带来了极大冲击,文革的浩劫又使儒学雪上加霜。向西方列强割地赔款,多年战乱,文革浩劫,使我国经济遭到惨重破坏,在此情况下,我们有了改革开放,短短20年时间,我们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本来是要避免信仰危机,避免独重经济建设,但实际操作中,并未完全落实。五四之后使我们失去的是对华夏文化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减弱的是刚刚建立不久的新信仰,所以,我们现在处在信仰的混乱之中、迷茫之中。在此情况下,由《施》剧为导火索而使各种观点都暴露了出来,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执政党,涉及到国家,也涉及到民族,因此,我们政府现在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因此而有了各种探索:“保持先进性教育”,无非是要达到使党员“自正”而后“正人”的目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政府对华夏传统文化——儒学的重视,但是,我们也想要说明,假如对儒学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那么,千古所传的儒学就有可能成为被政治利用的工具甚至附庸,这样,从表面开来是对儒学的重视,实际上却是对儒学的危害;表面看来是对儒学的危害,实际上受害更大的是执政党、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声明》以“实用主义不能不防,千古是非不可扰乱”为标题的出发点。华夏复兴论坛是民间儒者交流学习的平台,我们期望着民族的兴旺发达,期望着国泰民安,因此,我们发出我们的声音,期望着能起到提供借鉴的作用。
个人简历:
赵宗来(1964—— ),字承易,号云尘子,山东高唐人。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班结业,现任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经学概论》、《周易与中国文化》等课程。业余时间担任华夏复兴论坛管理员,致力于现实和网络上的读经以及复兴儒学事业,近两年来担任《秋雁南回文学社区•国学探讨》等七八个国学论坛的版主。
华夏复兴网站简介:
华夏复兴论坛由李光伟(信而好古)先生创建于西元2004年1月3日,截止到2006年4与9日,已有管理员4人,注册会员8166人,已成为国内外儒学奉行者、研究者爱好者的重要交流平台之一。论坛宗旨是:“弘扬儒学,光大礼教,复兴华夏文明”。提倡以学习儒学经典为前提,重视身体力行,团结儒学同道,复兴华夏文化,重视文化信仰。设有兴儒书院(包括童蒙养正、经典讲堂)、华夏文明(儒学论坛、礼乐服制、历史研究、诸子百家、文辞诗赋、金石书画)、其命维新(华夏之声、儒商论坛、文献资料)、网络儒林(网络直通、儒林会堂、华文学会、兴文协会、平和书院、普融雅集、明德学堂、内部议事)版块。从2005年春季开始,每年春季和秋季依照自愿、自费、真诚的原则,会集各地儒学人士,各举行一次民间祭祀孔子活动,该活动悉遵华夏礼制、身著华夏衣冠。与此活动同时成功举行了几次儒学会讲活动。该论坛的很多会员正在为华夏文化的复兴而努力着,或者进行读经教育,或者进行网络宣传,或者主持礼仪活动,或者学习经典。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任重道远,非一人一时可毕其功。竭诚欢迎天下一切信奉儒学之同道、热爱中国文化之朋友前来加盟。让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儒学复兴、华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网站地址:www.hxfx.net
【上一篇】陈明就徐友渔批评答《新快报》记者问
【下一篇】蝴蝶效应和“施琅龙卷风”(关山飞渡)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