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母何恃?(盛洪)

栏目:礼仪祀典
发布时间:2010-03-18 08:00:00
标签:
盛洪

作者简历:盛洪,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著有《为什么制度重要》《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经济学精神》《分工与交易》《为万世开太平》《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以善致善》(与蒋庆合著)《旧邦新命》(与宇燕合著)等。

 

 

    【吹剑按:这是盛洪先生给《儒家邮报》的赐稿。感谢盛洪先生对《儒家邮报》支持和鼓励。】 

    不知不觉,“母亲节”走进了中国社会。这既不是民间文化内在生成的,也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只是每年到了5月第二个周末,主流电视台和大型超市中总有相关的大肆宣传。据说这个节日来自美国。今年母亲节时,美国《华盛顿邮报》载文抱怨,美国是在168个国家中仅有的四个没有母亲带薪产假的国家之一。在美国这个个人主义占主导,家庭观念淡漠的国家中,子女一旦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就与父母分开而居,往往多年难得一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母亲节的设立是对亲情的一种补偿。节日是一种跨越世代的文化提醒,也往往有某些仪式。这些仪式表达内心感情,也容易替代内容。因而母亲节也可能沦为子女偿还母爱欠账的仪式。

    中国是一个崇尚家庭价值的社会,有着孝敬父母的悠远传统。中国自己没有产生出母亲节,不是因为中国人比美国人更不爱自己的母亲,而是因为这种爱不需提醒。已婚子女经常会回父母家看看,两代人之间还不时会在物质和精神上互相帮助,更有农历新年全家团聚其乐融融。母亲节的传入,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家庭传统逐渐丧失,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商家宣传和一点点文化自卑。商家关心的,是母亲节的礼物市场;这能促进节日的仪式化,却也可能使节日更重物质。而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孝敬”是对父母特定的爱的形式,如何去爱,有着非常丰富和全面的文化资源,远非一个节日所能打发。如果中国人真的认为在爱父母方面不及他人,在形式上去学别人的节日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尊亲文化,不知是否本末倒置?

    我们注意到,世界上大多数有较长文化传统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时间各不相同。如英国是在四旬节之后的第四个星期日,法国和瑞典是在5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不少阿拉伯国家是在5月10日,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在5月第一个星期日,泰国在8月12日,等等。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国人逐渐恢复了文化自信。近年来不时有人提议,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定为国家节日。中国也能以自己的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设立中国的母亲节。如有人建议以孟母或岳母的生日作为中国母亲节。这样的建议确应考虑。一个节日如果不仅仅是外在形式,而在社会的大多数人心中产生共鸣,必然应是以这一社会内生的文化为基础的,更何况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中。

《诗经》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谈到母亲,就和自己的所有特点直接有关,生理的和文化的。谈到母亲,就会想到传承;一个文明就是通过母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此母亲非彼母亲。所以谈到母亲的节日,就应该是“自己的”,“独特的”,和自己的文明一脉相传的。只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时,才会推及别人的母亲。如果爱别人的母亲甚于爱自己的母亲,就不要怪韩国亲戚更爱“我们的”端午节。也许将孟母的生日(或其它有意义的日子)作为中国的母亲节更为合适。孟母三迁,将子女培育成有用之才是最高的母爱;而她的爱光芒万丈,为中国贡献了一位千古文化英雄。从“爱母亲”开始,儒家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文明。孔子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型)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