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论·儒学卷》(2015年)目录暨序

栏目:
发布时间:2016-01-06 11:44:20
标签:


 《天府新论·儒学卷》(2015年)目录暨序  

 

【序言】

 

干春松: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卷一】“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专题

 

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曾  亦  丁  纪  干春松  姚中秋  郭晓东  陈  赟  任  锋  吴重庆  盛  洪  齐义虎   白彤东)

 

曾  亦:保守主义的回归:从康有为到邓小平

 

丁  纪:当代历史的儒家刻画

 

干春松:1973-1974:梁漱溟缘何反对批孔

 

姚中秋:构建儒家主体的历史观

 

郭晓东:公羊学视阈下的改革

 

陈  赟: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教结构的重建

 

任  锋:新儒家需要一次共和转向

 

吴重庆:社会主义与儒家

 

盛  洪:宪政结构中的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齐义虎:现代化危机与儒家之应对

 

白彤东:儒家拯救中国、拯救世界

 

【卷二】“康有为与大陆新儒学”专题

 

东林会讲:康有为与大陆新儒学(干春松  方旭东  白彤东  齐义虎 陈丹丹  陈壁生  张  旭  姚中秋 郭美华  郭晓东  曾  亦)

 

【卷三】“儒学与政治学对话”专题

 

治道与政体:理解中国政治的传统视野和现代资源(任锋  姚中秋  谈火生  李筠)

 

君子与公民:寻找中国文明脉络中的秩序主体(姚中秋  郭忠华  郭台辉  王苍龙)

 

民本与民主: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的话语重建(任锋  杨光斌  姚中秋  田飞龙)

 

【卷四】现代新儒家研究

 

中国政治思想史“接着讲”的两种路向——以梁漱溟、牟宗三为例(任剑涛)

 

“作为天理的民主”:从《政道与治道》到政治儒学的开展(任  锋)

 

政治的客观性及其转进——牟宗三对中国传统政治困局问题的探索(张晚林)

 

唐君毅对“儒法斗争”运动的质疑与批导(侯敏)

 

【卷五】儒家政治思想研究

 

儒家的权利观念?——疑难与反思(黎汉基)

 

儒学“治国”之“道”与“术”的重新思考(朱锋刚)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刘  伟)

 

【卷六】儒家政治制度研究

 

宪政结构中的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盛  洪)

 

制度与儒家之间——思想史视域中的制度儒家(孙铁根)

 

阴阳视野下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曾维术)

 

【卷七】儒学与法学

 

经义决事与法律的儒家化问题——以龚自珍《春秋决事比答问》为例(曾  亦)

 

经学中的整全法结构(杜维超)

 

【卷八】儒学与社会学

 

儒学与中国基层社会重建(吴重庆  姚中秋  吴  宁)

 

“推延式”社会建构——“礼”之社会学分析(杨家宁)

 

【附编】

 

符号、仪式与认同:民国时期的孔子诞辰纪念(朱文哲)

 

我们现在需要一个思想革新运动——与谢遐龄对话录(谢遐龄 干春松 曾亦 程乐松)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天府新论·儒学卷》(2015年)序言

作者:干春松


 

一、制度与心性

 

目前儒学界经常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儒学应更为重视制度还是心性。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应当如此思考:不同时期的儒学有不同的关注点,从孔、孟、荀到程、朱,他们各自关注的核心问题有所不同,所以其立论的重点也随之转移。这属于儒家之变。然儒家自有其常道,这便是注重内在修养及其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展开,即,一个合理的结构是仁心展现为仁政或其他的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因此,对于一个儒者而言,无内在之仁德,其所创构的政治社会秩序,必难以安顿世道人心,即所谓“称情以立文”。

 

儒学之为学,乃为己之学,贵在自得于心而发之于行,因此,时贤推崇“体知”。对此,吾友法人杜瑞乐先生的所思或可作为借镜。作为人类学家的他一度对中国的中医教育很有兴趣,也曾去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了解中医教学的状况。经过几年的跟踪调查,他发现许多中医学院的学生毕业以后去做了西医。除了西医更容易找到工作这个原因之外,杜瑞乐发现,按西医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合格的中医。

 

杜瑞乐将对此问题的思考推进了一步,如果西医的教育体系培养不出中医,目前中国大学的儒学教育体系能培养“儒生”吗?换句话说,目前中国的大学儒学教育是要培养儒学的研究者,还是新一代的儒家价值的传递者呢?在杜瑞乐看来,中医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大规模的课堂教育难以承担经验等非知识因素的传递,进而言之,儒家作为一种实践性的价值体系,知识性的传递只完成了儒家教育的基础部分。

 

自从20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儒学经典的教学和传播便失去了制度性的依托。而在被纳入大学教育体系之后,经学无论从意义还是内在结构上都被瓦解了。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的时候,曾将不同的经典“分配”到不同的学科中,比如《诗经》入文学科,《春秋》《尚书》入历史科,《周易》入哲学科,等等。必须承认,如此格局的形成虽“理不必然”,但“势有必至”。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以西方哲学的范式来整理中国古代思想资源是当下世界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知识形态的一种自然反应。

 

儒家思想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不仅是一种思想学说,也是社会秩序的原理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主要指南。儒学知识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儒家不再担当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基础和是非善恶的标准,如此,儒家就被一部分人理解为放在博物馆里的“陈迹”而已。所以,从20世纪末起,一些儒家学者开始反思哲学史视野下的儒学研究的局限性,并试图从制度、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来重建儒家的整体性视野。我自己也是这样,十几年前,我尝试从儒家与传统制度的关联去探讨儒家的过去,并想由此思考儒家如何在当下缺乏正义和温情的制度架构中得以推行其不忍人之政。后来治康有为,亦偏于关注其以保全中国为出发点的政治法律思想。与学生砥砺深研者亦为《荀子》和《春秋繁露》等作品,所愿者亦在启导他们关注社会,然从未认为此可以不先立乎其大、弃本原而逐微末,因此,所谓心性和制度乃是基于对当下问题之所判断而产生的研究倾向,而非认为儒学于此可有所偏失者也。

 

二、庙堂与民间

 

历代儒学之发展,必是有大儒创发新见,继承旧说。然儒家之义理,则要通过儒生以身作则,以为社会提供表率。在这方面,传统社会中的乡绅群体功不可没。然时移世变,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首先消失的就是绅士群体,进而使儒家生活方式逐渐远离民间生活。虽或如人所说,中国人之文化心理结构依然是儒家价值主导,然无有榜样之引领,亦乏典章之启导,因此,儒学只是学者的讲堂口水或研究者的孤独摸索,庙堂之学因远离民间而被悬置。

 

不过,儒学毕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却时时呈现在国人的生活中,所以一旦环境允许,便是迅猛复苏。目前所呈现的儒学复兴的最有活力部分主要在民间。首先是民间读经运动,这个运动最初推动者可能是宗教界人士或热心于发扬儒家童蒙教育传统的一部分学者。而一场以孩子为核心的运动,其真正的动力肯定来自于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各种思潮轮番冲刷下,今天的家长们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中所内涵的君子意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对于矫正目前教育中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很直接的作用。因此,读经教育逐渐从民间渗透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系统,许多学校不断增加经典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人们亦意识到儒家在现代社会制度建构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这里,最具有实践意义的就是“乡村儒学”的建设。

 

“乡村儒学”的名称,可能会让人回忆起梁漱溟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当时的乡村社会的破败给梁漱溟以巨大的刺激,因此,他认为重建乡村是中国民族自救的最为切近的途径。然而,梁漱溟的实践并没有取得成功。21世纪,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导致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秩序的恶化,农村重建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人们的面前。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有所不同的是,乡村儒学目前所采用的方式是通过讲解儒学启蒙读物,来唤起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以改善农村的道德面貌。从目前比较成功的山东乡村儒学实践中可以看到,通过儒家经典和蒙学读物的教育,儒家依然可以在乡村秩序的建构中起到作用,未来,还要继续拓展将儒学与农村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可能。

 

当然,儒学重回生活也要避免一些歧途。在儒家的教育层面,民间的读经教育必须要避免商业化和庸俗化的倾向,无论在管理还是师资培训上都应该有政府或民间组织加以规范。在儒家与社会秩序的建构层面,如何处理乡村党政组织和家族势力之间的矛盾,亦是新农村建设所要关注的。而一旦权力系统介入自发的乡村儒学运动,也可能会导致这个尝试变形。

 

三、从《天府新论》所刊文看2015年的儒学

 

纵观大陆儒学的发展,相关学术刊物的推动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陈明先生(后来加入了朱汉明先生)主持的《原道》辑刊。这些年来有许多新的刊物出现,然就体制内的刊物而言,堪称先驱的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孔子研究》。然大多数的刊物以刊载学术研究文章为主,而一个刊物有意识地与儒学发展产生互动,并从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儒学发展,当数近两年来的《天府新论》。

 

从《天府新论》2015年所刊文章来看,“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 专题,试图从儒家的视野来理解中国从1970年代末期所开始的改革。很显然,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历程,不仅是中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大陆儒学从复苏到发展的三十年,这组文章既体现了一种新的历史视野,也有对儒学新使命的探索。而“康有为与大陆新儒学” 专题,则紧扣目前依然在持续的康有为热,大家从康有为的问题意识出发,理解大陆儒学目前所关注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宗教化等一系列问题。

 

在儒学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一系列文章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盛洪、任剑涛等成名学者的颇具创造性的新作,也有许多崭露头角的儒学研究新人的探索性作品,内容包括对儒家与中国政治哲学、社会秩序和法制建设等与中国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的思考。

 

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要理解大陆儒学发展的新动向,以及儒学研究的新进展,阅读《天府新论》或是必要的津梁。因此,我亦愿意写下以上的文字以为引言。

 

【说明】

 

1、本文集系《天府新论》2015年度所刊发儒学类文章的辑集,总计辑录21篇。

 

2、本文集非公开发行,不作营利用途,仅作为整理资料小范围免费赠阅。

 

3、“新儒学”栏目系我刊常设栏目,敬请各位撰稿支持!来稿请发送至tianfuxinlun_z@163.com(编辑:赵荣华)。

 

4、本文集已上传至《天府新论》网站,免费下载请点击http://www.tianfuxinlun.com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