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琅琊榜》中的七条儒家义理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11-03 14:52:51
标签:
曾海军

作者简介:曾海军,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切磋集》系列书系主编,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巴蜀书社2017年)。

《琅琊榜》中的七条儒家义理

作者:曾海军

来源:儒家人文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廿二日癸未

             耶稣2015年11月3日







:电视剧《琅琊榜》和儒学有什么关系?(葛慢成)


:力图表达传统价值的影视作品倒并不罕见,但大多都是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而显得鱼龙混杂。《瑯琊榜》是我见过的将儒家精神运用得最为纯粹的一部电视剧,其中对儒家义理的分辨和把握也显得很用心。笔者试着从中选取几条作一点解析。


        一是以直报怨。梅长苏身负七万赤焰忠魂的仇恨,主动卷入皇宫的权力斗争当中,其孜孜以求的无疑是要报仇雪恨。这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复仇固然可以有儒家义理的支撑,却鲜有能自觉地意识到,儒家意义上的以直报怨决非是要泄私愤。本剧特别设计了言侯谋划报复的情节,就是为了分辨梅长苏的复仇并非是泄私愤。言侯利用自己的身份,精心布局,准备借祭祀之机将君王炸死。梅长苏凭着蛛丝马迹发现了言侯的计谋,并力劝他放弃这种报复,其理由就是辨析复仇不是为了泄私愤,不在于将仇人置于死地而后快。复仇是基于对至亲之人的爱,是出于失去至亲之人的痛,从而必须要还公道于人间。这原本就是大公之情,搞成泄私愤就不是儒家的以直报怨了。多少念念不忘报仇雪恨之人,一旦血刃仇敌之后,都是顿感失落而傍无所依,就是这种泄私愤所造成的。今人多以儒家的孝亲为私德,这是对于儒家懵懂无知的表现。梅长苏要为七万忠魂昭雪冤屈,与其以天下苍生为念,一样是至公之情。


二是君臣之道。在靖王当上太子之后,为了迫使君王下旨重审当年的冤案,梅长苏与靖王合谋设了一个大局,营造出君王不得不下旨的情势。这在某种程度上,确有逼宫的嫌疑。尤其是之前还有一个情节,在君王突然将梅长苏和靖王先后召入宫中,以为可以确认梅长苏为当年的林殊时,靖王都已经约好午时发兵攻入宫中。一旦事已至此,则很可能就不可挽回地逼上了谋逆之路。但本剧终究还是在君臣之道上拿捏住了,其设计誉王谋逆的情节,正在于分辨梅长苏辅佐的靖王不可能有这种用心。誉王在储君无望而又得知自己滑族的身份后,悍然起兵谋反,围攻身在猎场的君王。靖王孤身搬来救兵,打败叛军之后,手握重兵的他毫不犹豫地归还兵符。如果靖王只是志在君位及洗雪冤案的话,这显然是一步到位的最佳时机。既然君王当年诬陷赤焰军谋反,怎么就不能在今天索性反了呢?这只是现代人的逻辑。靖王不可能有这种逻辑,精于谋略的梅长苏也决不会走这种捷径,道理很简单,君臣之道不可悖逆。若是可以通过谋逆来达到目的,就不存在平反的道理,而只有如誉王那种成王败寇的逻辑。

三是孝子之行。在剧情安排上,梅长苏何以一定要在当朝君王在位的时候平反,而不能等到靖王继君位之后来实施,这个也已经在剧中做了解释。大意是说,靖王继位之后再平反,天下人只当是新王改弦易辙,而未必在意当年的冤屈。实际上,这当中未必没有替靖王继位之后着想的因素。如果靖王继位之后就立马翻案,天下人难免会议论纷纷,认为靖王悖逆父道,决非孝子之行。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终究是有些遗憾的。更重要的是,作为已经退位的前朝君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推翻旧案,除了深受背叛的伤害,只怕也没什么可能心生悔意。虽说靖王可以做得正义凛然,却可能置父王于孤绝之境。相反,借君王自己之手重审旧案,尽管当时会受逼迫就范的打击,却是通过让君王承认自己的过错而获得改过迁善的机会。对于孝子而言,这才是孝之大者。


四是善恶之分。靖王在赈灾的时候,动用了一些军用物资。靖王命人到兵部去登记在册,这一举动被梅长苏阻止了。梅长苏的用意是,如果不去登记而留给兵部以把柄,兵部的人势必会抓住这一把柄在朝堂之上攻击靖王,这样一来,朝堂上下就都会知道靖王在赈灾的时候挪用了一批军资。但与赈灾的大功相比,挪用军资只是小过,朝堂上下没有人会计较这一小过,却反而因此看到了灾难当前,是靖王在默默地赈灾。靖王对梅长苏的这一手段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自己赈灾决非是做给别人看的,用不着刻意宣扬出去。可梅长苏说,如果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才去赈灾,那是靖王的德性问题;如果用心赈灾之后却不能因此而获得民心,那就是他这个谋士的问题。可见,如今某些叫嚷着就是要高调做好事的人,实是让人不齿。这一情节的精彩之处在于,靖王在任何事上都要追问一个善恶,而身为谋士的梅长苏却始终不会让靖王区分善恶的期待落空。梅长苏如此刻意的张扬,看来是非君子所为,但他决不会不顾靖王的善恶之分。这是何等的可贵!

五是欺以其方。梅长苏是一个精于算计、擅于设局的谋士,这样一种人物形象,很难与儒家所主张以诚待人的敦厚之风相吻合。在辅佐靖王的夺嫡之路上,更少不了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的谋略,在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中相互利用乃至伤及无辜,都在所难免。前太子被废、誉王失势以及靖王上位,都是在梅长苏的精心布局下一步一步实现的。最后一场迫使君王下旨重审冤案的重头戏,也是梅长苏早就预谋好了的。在这些人中,太子被算计、誉王上了当、君王被欺骗,看起来都是拜梅长苏的心机所赐。然而,这些人真的有理由谴责梅长苏吗?在所有这些事中,有哪一件是梅长苏无中生有,可以构成对谁的诬陷吗?其实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这些人咎由自取。尤其是对于君王而言,即便是他最后明白过来,靖王继位不过是当年的林殊扶持的结果,他最终也不会后悔。因为太子的无德无能、誉王的狼子野心、靖王的忠贞耿直以及自己的猜忌狠毒,这都不是梅长苏制造的假象。说白了,梅长苏所做的不过是用了某种手段,使那些被隐瞒的、被深藏的、被歪曲的以及不易觉察的、不愿直面的真相在眼前挑明而已。如果说梅长苏在谋划过程中不免欺骗于人,那也是欺以其方。因为真相未必总是在说真话,欺骗只是为了弥补真相的不足,而使道义尽可能得到彰显。这就是为何誉王上当而无以谴责梅长苏、君王受骗而最终不会觉得后悔的原因所在。


六是义利之辨。靖王坚持营救卫峥,从利害来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一点梅长苏和靖王都说得很清楚。尽管表面上是梅长苏拗不过靖王,只好答应营救卫峥,但从整个剧情的推进来看,却是通过营救卫峥基本达成了靖王的太子之位,可见并非只是迫于无奈的情节。梅长苏在营救卫峥的问题上与靖王是具有共识的,这一义举起初显得愚蠢至极,作为电视剧的情节也相当突兀。但后来的情节表明,这一义举居然成功地转化为夺嫡之路的重要一环,虽说不再让人觉得是愚蠢的举动,却未必就消除了情节上的突兀感。然而,这里头还是有一些意味可以说的。在权衡利害的世风里,有害无利的举动被视为愚蠢而鲜有人肯为之,要是敢有人出于义举而坚守,还是很能让人感动的。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人往往得付出智商的代价,影视作品不断塑造阿甘式的“好人”就是典型代表。在本剧中,靖王的义举往往由梅长苏的智商来买单,这至少能够提醒人们,道德并非是要以智商为代价来成就。好心固然一定柔弱,但并不意味着好人就一定软弱。设计营救卫峥的情节无疑是在显示义利之辨,但精彩之处不在于这一情节本身,而是通过靖王之口表达出拒斥做利害权衡的理由。他认为,如果他在夺嫡之路上只以权衡利害行事,只以利害之心取人,则他所争取到的人也同样只会以利害之心待他,这样即便是得到了君位,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不就是孟子所言“上下交征利”么?



七是担负天下。其实本剧所设置出的一个最大背景,就是基于彻底的儒家精神。作为名动江湖的梅长苏,不但遭受了人世间最大的冤屈,经历了最为惨烈的灾难,几乎失去了全部最为亲近的人,就连自己十分侥幸地活了下来却又变得面目全非。这样的人在浴火重生之后,实在是有最充分的理由看破红尘而超脱这个人世间;又或者说,实在是没有理由再来关心人世间的死活而重新陷入到旦夕祸福之中。梅长苏可在江湖上逍遥自在,亦可以凤凰涅槃自许,而最不该重现在俗世当中。然而,他不但主动重返俗世,并不惜卷入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却又决非冲着功名利禄。剧中的人物也是一再追问,他究竟是为了什么?没有任何其他文明可以解释他的举动,唯有儒家担负天下而以天下苍生为念,才能成为他再度入世的精神资源。如果要有一个公道,这个公道只有可能在人世间实现;如果要活得公正无私,也只有在人世间能堂堂正正地活着。这个世间再怎么对你不公,你也唯有以天下苍生为念,还公道于人世间,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孔子对着隐士所云“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之义。在冤案获得平反之后,梅长苏又回到当年的战场上,而并非从此遁隐江湖。在这个意义上,梅长苏是一个彻底以儒家精神自处之人。

如果仅就电视剧而言,也可以对《瑯琊榜》挑出不少毛病来。对手的智商过于失衡,情节的伏笔过于短促,剧情的角色相对单薄,其与《权力的游戏》相比,甚至还没到一个量级上。然而,如果要在《瑯琊榜》与《权力的游戏》之间选择,笔者会在推崇前者的同时而表达出对后者的鄙夷。这决非只是受儒家立场影响那么简单,因为《权力的游戏》是一部典型的围绕着观众量身制作的电视剧,她懂得掌握观众的心理,满足观众的口味,诸如不断地在不同的情节主线之间转换,娴熟地运用色情与暴力的影视元素,等等,充其量就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消费品。但《瑯琊榜》不一样,她在向观众传达着价值观,而且第一次让笔者感觉到,没有受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影响,而是完全用传统的儒家资源打造出一片精神天空。这不仅仅是如有的观众所言,没有裸露、没有暧昧、没有暴力,干干净净的,也可以做得吸引人。主要还在于,没有拙劣地模仿西方的风格、盲目地跟随西方的价值,也可以拍出好的作品。这种拙劣和盲目贯穿了各种不同的国产影视作品,而以当年的《无极》为最极端,也最恶劣。对于传统文化,过去做得最好的影视作品,基本上是致力于揭露其阴暗和丑恶,而鲜有如《琅琊榜》这般做光明正大的表达,效果还能这么好。当然,该剧在儒家义理的把握上,也不是全无过失。比如最后安排让长公主来揭发谢玉,就有违夫妇一伦,明显不如让言侯来做要妥当。也许还有更多细节可以商榷,却无碍于《瑯琊榜》成为一部出色的儒家伦理剧。

 

本文由钦明书院里仁社出品

 


责任编辑:雅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