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
【基本信息】
书名:《道不远人:郭齐勇说儒》
作者:郭齐勇
编者:刘依平、肖雄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时间:2014年7月
字数:14万
【内容简介】
本书从作者历年所著百余万文字中,遴选出八个专题,并两两相关地编纂为四篇,具体是:民间儒学与国学教育、亲情伦理与社会正义、儒学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儒学历史与思想人物。
“民间儒学与国学教育”集中了作者对儒学自身民间性、草根性的思考,对当代民间儒学新开展的观察与反思,以及在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推进人文教育和成德教育的呼吁与实践。
“亲情伦理与社会正义”集中了作者对儒家“亲亲互隐”学理和当代价值的辩正,对儒家公私关系、政治哲学和社会正义诸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作者推动“亲亲互隐”观念活化落实于当代法治体系的实践。
“儒学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集中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儒学核心价值的现代转化与当代应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主体精神重建等问题的思考。
“儒学历史与思想人物”集中了作者对儒学、儒学史和重要思想家的研究,尤其是近现代儒学发展史和儒学思想家如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的研究。
以上内容皆精选自作者的专著、论文、随笔、演讲,以关怀现实、深造自得、通俗易懂为标准。力争向大众解释重大理论问题、传递儒学价值、介绍儒学知识,增进大众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大众学习儒学、实践儒学的兴趣。
导 言
我出身于武昌城边巡司河畔一个小商的家庭,祖父在当地属于社会贤达,家里堂屋里有书法家路达写的“忠”“恕”两个大字,同时有神龕,供奉着祖宗牌位。先父先母是大家族里的长兄长嫂,先父有兄弟姊妹八个,我们这一辈也有兄弟姊妹七个。在这样的家庭里,做长兄长嫂与当父母亲的人责任是很重的,是极为辛苦的。我的下代人怎么也不会懂“含辛茹苦”、“节衣缩食”这几个字。这种情况下,父母亲一生真诚地“舍己奉人”、“拔釵沽酒”,赢得了街坊们的由衷赞佩。我在童年、少年、青年时,家里很穷,目睹父母亲的甘苦,懂得生活的不易。那个时代,因家庭出身不好和有所谓海外关系,父母与兄弟姐妹们的处境可想而知,但正因为如此,父母与子女间、兄弟姐妹间,才拥有着真挚的情感。现在,我有时做梦,梦里依稀还是新桥边的老屋,我们那个穷困而又温馨的家。我很幸运,始终享受着亲情,在亲情的滋润中生活。我的大哥、二哥以工薪补贴家用,我的三哥十七岁就工作了,他一人担负我中学时代的学费与生活费。其实还不只如此,从1960年进十四中一直到1966年高中毕业,我一直在学校住读,后来又因文革而滯留在学校,1968年下乡,直到1970年进工厂当学徒,这十年间都是三哥在负担我。我读十四中,是因为他曾在十四中教书,后来读武大,也是因为他在武大附中教书。
1966年高中毕业后,我曾当过知青,下过乡,又当过工人达八年之久。恢复高考后,1978年,我幸运地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后又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教授,1984年留校工作后,又曾在萧先生门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我很幸运,我有缘遇到了很多很好的师长,十分感恩小学中学的老师们,还有武大的老师们。由于有恩师萧萐父先生等前辈的扶掖,由于有武大哲学系这个平台,我才成为一位大学教师。这大概是几代人修来的福份都落在了我的身上。
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我的生命也有一段时间误入歧途,简单化地批判儒学与传统文化。1990年以后,我转到同情地理解与绍述的立场,对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的正视与开掘更为自觉,抓住先秦和现代两头,立志发潜德之幽光,努力阐扬中国哲学智慧的特点与优长。我现在以守先待后、光前裕后为志业。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册子,就是我二十多年来学习儒学、研究儒学的一点心得。她汇集了我近年来特别感兴趣的几个问题。我十分感谢博士生刘依平、肖雄二君,是他们帮我编了此书。
要让我自己来编,未必这样成功。刘、肖二君花了一番匠心,编纂为四编,即:民间儒学与国学教育、亲情伦理与社会正义、儒学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儒学历史与思想人物。每编选文7-9篇,多选自我的论文、著述,发表在报纸、网络的随感,以及在高校、机关、学术会议等场合下的演讲。因此,篇幅有长有短,文风或雅或俗,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读者朋友们思考的兴趣。
为什么要谈民间儒学和国学教育?这是因为我看到,尽管儒学以及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百年里饱受诟病,但儒学的价值并不因此而沦亡,她以其自身的草根性,仍活在百姓日用伦常之间。我深知,民间家庭、社群、人性、人心之主流,老百姓的生活信念和工作伦理还是儒家式的,主要价值理念仍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正是以此为基础,近年来民间社会自发兴起了“国学热”,自下而上的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传统人文价值的再发现。这就是我所说的民间儒学、国学的草根性的基本内涵。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儒学工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将“百姓日用而不知”提升为自觉自识,推动国学真正热起来,成为标志着今日中国发达程度的文化软实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对青年人文化观念的培养。因此,我极力倡导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呼吁让“四书”为代表的中国经典进入中小学、大学课堂,创办国学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以及国学院,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尽力发挥“四书”等经典在“文化认同”和“伦理共识”方面的形塑作用。这两年来,我和同道们的呼吁得到了部分地响应,目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基本共识,今年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我们期待着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离孩子们、离老百姓更近。
为什么要谈亲情伦理和社会正义?这是因为我看到,我们的刑法沿用了革命法思维,不许人们亲亲相隐,人为地让嫌疑人的家属陷入了两难困境,伤害了作为人类社会基石的亲情伦理。文革中酿成了大量父子相残、夫妻反目的惨剧,直至今日仍令人不寒而栗。可是,部分传统文化批评者们,仍在厚诬儒家亲情伦理是现实腐败的根源。从2002年以来,我和我的同道针对这一论调,与之展开学术上的辩论,先后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出版了多部论文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亲亲相隐”是儒家针对两难伦理困境苦心孤诣寻求到的解决之道,在护持人类社会的伦理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彰显了社会公正,并在历史中起到了保护私领域、反抗国家强权的重要作用。儒家对于公与私、公德与私德、公利与私利的看法,不是俗流所贴上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标签所能涵盖的,儒家有大量关乎经济、政治分配正义的论述,有大量关于开放教育与政治的论述,在历史上产生出荒政、救济、分权、制衡、监察等实践制度,也与当代西方正义论所喜谈的“对最不利者的最大关怀”、“机会平等的公义”等都有相通之处。因此,我和许多法学家、法律工作者一道呼吁,要修改现行刑法、民法等有关条文,接上容隐制的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保障公民的亲情权与容隐权。我起草并交我的同事、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教授提交了以恢复容隐制为内容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免除了强迫被告人近亲属出庭作证的义务,“亲亲相隐”精神在《刑法》(修正案)中得到初步、部分的体现。
为什么要谈儒学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这是因为我看到,“五四”以来单线进化和新旧二分的文化立场仍大行其道,许多人对儒学缺乏真切的了解,人云亦云地将儒学、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然而,中华人文精神的特质,恰好在于不与宗教对立、不与自然对立、不与科学对立。儒学和基督教一样,虽然不能直接开出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但通过批判继承、创造转化,她可以更好地转化并吸纳现当代价值,使现代价值健康地根植于既有的文化土壤。因此,儒学是参与现代化的积极力量。我认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是以“仁爱”为中心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系统,其中的内容随时代扬弃,在自觉注入时代精神,改造其内涵之后,当代中国仍必须以此为基础重建中国人的真正具有内在约束力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精神信仰、终极关怀。在全球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时代,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要有相当的文化自觉。因此,我呼吁以“仁爱”和“诚信”为核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仁爱”与“诚信”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可以与全球文明、宗教对话的核心价值。
至于儒学历史与思想人物,则是我作为一名儒学研究者始终的兴趣所在。我从学生时代起,就是沿着历代著名儒学大师的思想轨迹,了解儒学、体认儒学的。如果读者诸君能通过我的绍述,感受到他们——无论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古代哲人,还是作为个体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夫之,以及当代新儒家如熊十力、马一浮、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的哲思智慧和人格力量,我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依平君提议将这本小书命名为“道不远人”,我觉得非常好。一方面,是因为我深刻地感受到,儒学始终不离民间社会,儒学也不离现代生活,儒学内部蕴含着中国现代化足资借用的深厚资源,其价值具有经历现代转化进而呈现出新的深度和广度的可能,儒学发展的历史曾证明了这一点,儒学思想史上的人物,通过他们的人格与慧识,无时无刻不向我们传递这一点。另一方面,是我真诚地期许,国人能够理性、理智地看待我们的传统,不自外于我们的传统,通过虚心的学习和同情的理解,继承传统人文精神,以向上的道德追求,疏解金元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道不远人”的另一面,就是“人能弘道”。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小书,在选编过程中,我们不同程度地对文章进行了改写和缩编。一是对原文中比较复杂的论证过程进行了适当精简,尽可能以简要的文字传递原文的主要观点。二是除保留对儒家原典的引用外,我们也删去了对前贤、时贤观点的引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注释。三是为使读者能够更为流畅地阅读本作,我们也对部分文章的语言、格式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当然,我们也注明了每篇文章的原出处,供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参考,而且原文都有注释。衷心感谢依平、肖雄酷暑中的劳作!
郭齐勇
2014年7月10日夜
于台湾大学修齐会馆
【目录】
导 言
第一编 民间儒学与国学教育
国学与国魂
时机与意义: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
百年儒学感言
民间儒学的新开展
“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
试谈“国学”学科的设置
谈谈大学的人文教育和国学教育
和学生一起“会读”《礼记》1
第二编 亲情伦理与社会正义
“亲亲相隐”争论的由来
“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
略论儒家仁爱价值及其推爱方式的普遍性
儒家的公平正义论
孔孟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
再论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
第三编 儒学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
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仁”“义”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新时代“六伦”的新建构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元素与现实性
“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第四编 儒学历史与思想人物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
论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
由“四书学”的形成看儒学的开展
六十年来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思考
荀子:儒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开拓者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马一浮的人格境界与哲理诗
熊冯金贺合论
唐牟徐合论
责任编辑:葛灿灿
【上一篇】陈壁生著《经学的瓦解》出版
【下一篇】【范必萱】助学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