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士见作者简介:任士见,独立评论人,现居广东。 |
读经不能流于形式
作者:任士见(广东省增城市荔城中学)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正月十八癸未
耶稣2015年3月8日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开展读经活动,有些地方借助教育主管领导的倡导,搞得风生水起。首先应该承认这是一件好事。传统文化经过了百年的批判和破坏,终于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校园了。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读经运动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首先是应该选择哪些经典供学生阅读?其实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按照传统经史子集的分类,“经”指的就是儒家经典。《三字经》里说得很清楚,“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实际上古代非常强调读书的次第,具体来说基本上是按照蒙学——五经——诸子——史书——文集的顺序。这是古人几千年的读书经验,一定有其深刻性所在。中小学读经当然应该从蒙学入手,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而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小学生就在读《道德经》、《中庸》、《庄子》等篇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人认为现在虽然看不懂,但是将来有一天会自然贯通。其实他们不知道,学问的贯通是有条件的。不按次序,不分难易,不分阶段地读,到最后就是囫囵吞枣,表面上搞得有声有色,到头来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我建议中小学读经要精不要多,诸子百家要慎读,史部和集读也可以适量地读,但是这两类在读经活动中却很少被重视。其实一部《论语》各年级都可以读,这本书主要是对话体的形式,相对来讲比较通俗。在未被朱子列入四书之前,它一直是一本很重要的蒙学读物。但它记载的大部分是孔子的言行,可以说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所以中小学阶段能够把这一本书读透就已经很难得了。当然,我所说的是学校意义上的读经,学生课外还可以博采众长,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其次是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包括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领导都认为读经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这句话听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上很值得推敲。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经典离开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至少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我们长时期冠之以“封建主义”的帽子,所以总认为有很多糟粕要剔除。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儒家是不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这个问题其实在学术界并没有定论,至少我还没有看到一个儒家的学者持这一观点。甚至中国传统社会是不是我们一直认为专制社会,都大有讨论的余地。读一读国学大师钱穆等人的书籍便可略知一二。况且时至今日,政学商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趋向于认同。国学的复兴绝不是简单的学术回眸,而是中国当前的政治和文化大环境所决定的。但我们的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妖魔化过程,所以要改变人们对它的偏见也很难,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是删节一事就在所难免了,但在对某些经典进行删节的时候,一定不可武断地以“糟粕”的名义进行,而是要在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慎重地做这类工作。当然最好的做法是不做任何删节,相信学生区分善恶的能力。
再次是有没有必要搞一些诵读竞赛一类的活动?一定程度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读经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甚至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也能获得一些成就感。但是这类活动不应该喧宾夺主。读经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生智慧,并实践于生活之中。经典如果不是跟人伦日用结合在一起,就是死读书,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朱子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但他同时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大学》说学习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正是其义。我们甚至可以说,读经本质上是一种德育。通过读经可以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用传统文化的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这一点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他们只是借读经之名大搞活动,更有甚者在活动中加上无谓的体艺表演,读的怎么样似乎变得不重要了,是不是理解了经典的内涵就更无足轻重了。这样,读经就成了噱头,真是令人痛心。
以上列举了中小学读经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不当之举,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读经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他们不是没有搞懂经典的内容,就是不明白读经的意义,或者根本误解了读经的方法。所以在要求学生读经的同时,也要对我们的传统经典作一些必要的研究,否则,糟蹋了经典还可以原谅,误导了孩子可就是罪过了。爱一个国家首要的就是爱这个国家的文化,对祖先传给我们的东西要存有敬畏之心。现在正是高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读经不是小事,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说:“少儿读经正是中国经典复兴的开始,也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开始与希望。”我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一些!
责任编辑:姚远
【下一篇】 【严寿澂】读宋人诗绝句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