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霸道:比暴政好得多,比王道差的远——《儒眼看管子》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13-10-27 20:13:44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霸道:比暴政好得多,比王道差的远

——《儒眼看管子》前言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10月26日

 

 

 

《管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错了;《隋书·经籍志》改列法家类,正确。

 

学界普遍认为:“《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云。罗根泽说:

 

“《管子》八十六篇,今亡者才十篇,在先秦诸子,裒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心术》、《白心》诠释道体,老庄之书未能远过;《法法》、《明法》究论法理,韩非《定法》、《难势》未敢多让;《牧民》、《形势》、《正世》、《治国》多政治之言;《轻重》诸篇又多为理财之语;阴阳则有《宙合》、《侈靡》、《四时》、《五行》;用兵则有《七法》、《兵法》、《制分》;地理则有《地员》;《弟子职》言礼;《水地》言医;其它诸篇亦皆率有孤诣。各家学说,保存最夥,诠发甚精,诚战国秦汉学术之宝藏也。”(《管子探源》)

 

儒眼见仁,道眼见道、兵眼见智、阴阳眼见阴阳,但又似儒非儒,似道非道,似兵非兵,似阴阳非阴阳…说好不够好,说坏又不坏。这正是管晏派法家的特点。

 

法家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反道德,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我称之为商韩派,可以称为极权法家,导出来的是极权君主制,是暴政;一派讲道德,以管子、晏子为代表,我称之为管晏派,可以称为开明法家,导出来的是开明君主制,是霸道。

 

霸道处于暴政和王道之间,与暴政比好得多多,与王道比则大为逊色。关于王霸之别,孟子讲得很清楚: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是“以力假仁”还是“以德行仁”,这是王霸的根本区别。王道是民重君轻,“保民而王”,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霸道则是“假仁假义”,假借仁义之名,获取利益之实。朱熹说:“王霸之心诚伪不同”。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一段孟子与学生公孙丑关于管仲晏子的对话,进一步表明了孟子对霸道的看法和王霸之别。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于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提到,曾有人将曾西和子路相比,曾西大感不安,说子路是父亲所敬畏的人,自己怎么能和他相比。那人又将曾西和管仲相比,曾西大不高兴,说管仲受到齐桓公高度信任,行政那样长久,功绩却那样少,不配与自己相比。孟子接着说,曾西都不愿跟管仲相比,我怎么会愿意呢。

 

公孙丑认为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很了不起了。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如果实行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理由是:夏商周三代初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超过方圆千里,而现在齐国却超过了,同时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结,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

 

而且,圣王不出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过,老百姓受到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实行王道仁政特别容易,就像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事半功倍。这时候一个大国若行仁政,民众将高兴得若解倒悬。

 

孟子在谈话中引用了两句古话,一是齐人野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虽然有智慧,不如借助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待农时。乘势和待时,就是智慧之大者。“镃基”是当时的农具,一种大锄头,乘和待都是依靠、凭借义。

 

一是孔子之言:“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谓德政最得人心,最易通行,推行起来,比驿站转送命令还要迅速。这句话在也见于《吕氏春秋-上德》,为“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

 

孟子对霸道和管仲颇不屑,但对“假仁假义”也不是完全否定。他说过:“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孟子·尽心上》)尧舜的仁义发自于本性,汤武的仁义致力于实践,当然最好;五霸是假借仁义,不好,但假借久了而不归还,就像自身原来拥有一样,也算不错。

 

孔子对管子也是“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认为管子“器小”和“不知礼”,一方面认为管仲相齐桓公,攘除夷狄,居功甚伟,“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总体上看,孔子对管子的评价比孟子要高一些。

 

霸道讲道德,但对待道德的态度有两个特征:一是工具化和手段化,二是狭隘化和表象化。《管子》首篇《牧民》中论“四维”就集中地暴露了这两个特征。(详见解评)。

 

管子与儒家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对中道和道统的态度不同。儒家强调“道统高于政统”,管子虽然也称颂尧舜和圣王,但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避而不论。注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大多数,都会称颂尧舜和圣王,各取所需而已,或取其一点,或托名造说(自造新说),或另立标准,不一而足。2013-10余东海

 

附言:《儒眼看诸子》是根据儒家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荀子》、《管子》、《老子》、《商君书》、《韩非子》诸书进行逐段解评,是是非非,或破或收,破其非而收其是。本文为《儒眼看管子》之前言。

 

余东海2013-10-26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责任编辑:葛灿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