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爱读书的宋朝皇帝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3-05-26 08:00:00
标签:
姚中秋

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陕西人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孝经大义》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爱读书的宋朝皇帝
    作者:秋风(姚中秋)
    来源:腾讯网《大家》专栏,2013年5月26日
    
    
    
    宋代政治是中国历朝最为健全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皇帝好读书,而且,认真读经书。
    
    宋太祖、太宗兄弟俩起于草莽,但心地纯正。见证了晚唐、五代军人专政的乱象,在拥有统治权之后,即下决心追求“文治”。文治就是以文人治国,以文化治国,更准确地说,就是文明地治国。那就得自己首先带头学“文”。太祖、太宗两兄弟都酷好读书。
    
    太宗时,儒臣李昉等人编篡类书《太平总类》1000 卷。宋太宗见之大喜,发誓每天读三卷,以一年时间读毕。因此,该书改为现在的名字:《太平御览》。而宋太宗也确实在一年时间内,读完八百多卷。
    
    宋太宗十分重视皇子的教育,设专人辅导其阅读经史,包括今本《论语注疏》之疏者邢昺。太宗希望这些师儒教导生在深宫的皇子们以忠孝之道。宋真宗后来说,他为太子时,《尚书》精读了七遍,《论语》《孝经》则精读了四遍。可以说,宋真宗完全就是一个儒生。
    
    后来宋代的皇帝,差不多都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所以,如果要问,儒生当了皇帝会怎么样,宋代皇帝最接近,真宗、仁宗都是典范。
    
    宋真宗继位后,继续保持读书的好习惯,为此,建立了一个极为伟大的制度:经筵制。当然,这个制度以前也有,宋真宗将其系统化、规范化。
    
    简单点说,经筵就是皇帝读书制度。说这个制度伟大,首先就是因为,皇帝也来读书。这很了不起。宋代大儒程颐担任过宋哲宗的经筵官,对经筵问题有过深思熟虑,作《论经筵第三札子》,他曾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畏惧,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
    
    皇帝在万万人之上,最容易出现的心态是骄傲:“中常之君,无不骄肆。英明之主,自然满假。”
    
    骄傲则不会读书,而倾向于放纵欲望。比如,明代皇帝差不多都是这个德性,没有几个认真读书的。而不读书的皇帝,必以欲望和意志治国,或者说乱国,胡作非为。好读书的皇帝则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文明,有知识,有道理。他倾向于以道理治国。宋初赵普曾对宋太祖说:“道理最大”,宋太祖深以为然,宋代皇帝差不多都能坚持这一信念。
    
    贵为皇帝,当然可以找全国最有学问的人陪同自己读书。宋真宗为自己设立了翰林侍读学士,又设立翰林侍讲学士。因为皇帝在处理政务之余随时在读书,所以在祕阁设立“直庐”,也就是值班室,三位翰林侍读学士和翰林侍讲学士轮流值班,随叫随到。真宗的儿子宋仁宗进一步完善了经筵制度。
    
    可见,皇帝读书的排场很大。但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皇帝非常谦卑。皇帝的位置确实最高,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学问最大。他找来最有学问的人陪自己读书。事实上,经筵的方法一般也是,主讲官讲解,皇帝提问质疑、主讲官解疑答惑。这些经筵官在地位上是臣,实际上是皇帝的老师。尤其是面对皇帝青少年皇帝,经筵官们都以老师自居。
    
    这就是“师道尊严”。古人讲这句话,首先是对皇帝而言的。程颐指出,经筵的目的是让皇帝“知道畏义”,也即,把握治道,敬畏于义。儒家希望以道、义来约束皇帝很容易泛滥的欲望。那么,老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既然如此,老师就要保持尊严。老师有尊严,道才有尊严。为此,老师首先得有自信,必须把自己当成老师,不能在皇帝面前胆怯。那样的老师不可能传道,反而娇纵皇帝,强化他的骄傲。宋代的经筵官们一点对不怯。
    
    宋代经筵一年分两个学期:春季学期从二月至五月五日端午,秋季学期从八月至十一月冬至,跟现在一样,避开酷暑、严寒季节。读书的时间安排是隔日一次,有时逢单日,有时逢双日。个别好学的皇帝如宋仁宗,一度天天进行。讲读日的安排是,早讲、晚讲各一次。换言之,宋代,皇帝们晚上至少有一半时间在读书。不读书的日子,则在与大臣论道。
    
    至于经筵研读的内容相当广泛:五经如《尚书》《周易》《论语》等,前朝史书如《汉书》等,当然还有本朝史书和政书,另有大臣们专门为皇帝编撰的教本如《帝学》。种类虽多,但最为重要的是经书,所以,皇帝的读书班才叫做“经筵”,其实就是读经班的意思。
    
    这一点至关重要。皇帝爱读书,是一桩好事。然而,同等重要的是,皇帝读什么书。整天读什么“四大名著”,甚至读《金瓶梅》,还不如不读。
    
    皇帝的责任是治国,理想的皇帝当行道于天下,那么,皇帝最需要研读的书就是五经。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成五经。五经记录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言、行、事、制。五经承载着华夏之道,中国就是由这样的道塑造的。读五经,皇帝可以体认道,具体地说,体认中国是什么,中国应该是什么,从而可有治国之方向,得治国之要旨。不读经书,就不能把握这一点。不能把握这一点,没有道之统摄,则知识越多,头脑越混乱,治国越是不得要领。
    
    应该说,宋代的皇帝都很尽心,政务很忙。但是,皇帝多能坚持经筵制度,至少隔一日研读一次经史。这一点,对宋代政治清明至关重要。因为,皇帝在求道,在体道,得到了多少,另说,但至少,在道上。治国就怕不上道。不在道上,走得越快,麻烦越大。
    
    (注:文章原标题为《读书与做皇帝》)
    
    (责任编辑:余江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