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石洞书院记》的教育境界与精神传承
作者:胡江荣
来源:“石洞飘遗芳”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十九日乙卯
耶稣2025年4月16日
按:石洞书院始建于公元1148年,由汾阳王郭子仪第十七世孙郭钦止创建于浙江东阳,曾汇聚朱熹、吕祖谦、叶适、魏了翁、陈亮、陆游等理学大家讲学论道,是濂洛之学、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等学术流派交融荟萃之地,是南宋的学术枢纽和思想熔炉。书院秉持"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开创了不以科举为目的的实学教育传统,被朱熹誉为"霍然其变豪杰之窟,焕乎其辟礼仪之场"。其后六十年内,三代族人又创办西园、南湖、高塘、青溪、籯经、洛阳共7座书院,分别侧重研究、学界交流、蒙学、藏书等,形成石洞书院教育群落,宋后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六次重修,规模和延续时间空前,培养了大批学子。今天的石洞书院复兴,绝不限于原址建筑的重建,重点应该是对其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传承,鉴古开新,古为今用。我们从2017年起正是致力于此。本文原刊发于2025年4月16日《东阳日报》,感谢胡江荣先生对石洞书院的关注和支持,也期待全国各地关心书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界人士支持石洞书院的复兴活化。读者可能先需要看我们2021年发在凤凰网的叶适《石洞书院记》译文。
南宋文人叶适的《石洞书院记》,以郭钦止创建石洞书院的事迹为引,借山水之形、兴学之举,层层递进地阐发其教育理念。文中既有对读书境界的诗意隐喻,亦有对办教育者精神的高度褒扬,更蕴含着对后学的深切勉励。这篇书院记不仅是一篇山水游记,更是一部融合浙东学派思想的教育哲学论著。
一、凿山引泉:读书境界的山水隐喻
一开始,叶适以浓墨重彩描绘郭钦止营造石洞书院的过程,记曰:"洞深复无径,薪者给采而已。君始以意疏治,益前,阻崖壁,众不知所为,欲止。君逼视其罅,遥闻水声出空中,”“盖凿崖百步梯级而后进,土开谷明,俄若异境。" 这段凿山探泉,突显美景的叙述,实则暗喻求学之路的艰辛与豁达。如同郭钦止在绝壁中寻得山水文脉,悟读书亦需在混沌中觅得智慧灵光,奥谷邃以明,达别有洞天的奇异之景,恰似知识积累后心智豁然开朗的境界。叶适将书院置于"赤蕉碧蒲被水"的自然胜境中,暗示读书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正如他笔下"以为山水之美千载而潜,犹赵璧随珠,璞于外而韫于中"的比喻,强调学问当如璞玉,外显质朴而内藏光华,为学子指明了静以修心,契而不舍,学以明智,终成"经世致用"之材的修学之路。
石洞书院雪景
二、私产为公:弘扬办教者的精神丰碑
他引用郭钦止以朴质而深刻的语言道出办学初心:"吾寒生也,地之偶出于吾庐,非赐余者,吾其可自奉而游!将使子孙勤而学于斯,学其可以专,盍使乡里之秀并焉!"这位出身郭氏家族的布衣,以"不以地之幽邃而私其家"的胸襟,将自家私产转化为公共教育资源以共享,不仅"储洞之田为书院之田,斥洞之山为书院之山",更请名儒朱熹、吕祖谦、陈亮等大家以教,"徙家之藏书以实之"。在雕版印刷尚未普及的南宋,捐出众多的家藏典籍供学子深研,堪称重文壮举。尤为重要的是,他开创的"学田养学"模式,通过捐田三百亩、五里山林等资产,为书院提供持久经济保障,使其突破家族私塾的局限,成为四方学子皆可享受的公共学术空间。这一举措与叶适"崇义养利"的经世思想深度契合,将财富积累升华为文化公共资源的精神境界。
郭氏家族更以制度创新推动教育传承。学田制度不仅借鉴宋代官学经验,更融合民间捐赠与书院自治,形成可持续运营机制。即便在庆元党禁期间,郭氏后人仍坚持延请叶适,并撰《石洞书院记》、邀名家楼钥题刻,彰显不随世道冷暖的文化坚守。这种制度韧性催生了东阳民间兴学之风,南宋时期,当地涌现书院群落,进士人数达数百人,实现"一人之勤"到"天下之用"的价值跨越。
叶适在《石洞书院记》中特别记载"君之子孙与其乡人必勉之!"的嘱托,而郭氏子孙八百年间葺旧起废的实践,恰印证了这一教育传承的期待。从南宋至清末,石洞书院历经十余次修缮重建,甚至带动衍生出西园、南湖等七所书院,形成"望族兴学"的东阳模式。这种以家族之力推动地方文教的壮举,不仅重塑了"地瘠贫穷"的东阳人命运,更树立了"捐私为公"的精神丰碑。
三、山水化育:成才之道的双向启迪
叶适在文中提出辩证的教育观,既强调"使之玩云岚,挹泉濑,心形洁清,以始终其学,而卓异豪杰之材出焉",又在文章结尾中发出"学虽不待夫地,而地固有待夫学也"的感慨与期望。前者彰显浙东学派注重主体能动性的思想,认为只要潜心努力,寒窗苦读亦可成器;揭示出教育实践中主体能动性与环境反作用的辩证关系;后者则体现环境育人的深刻价值。石洞书院诸景的营造实践着"道在器中"的哲学理念。"壶中阁"以方寸天地容纳乾坤的意象,暗合学问当如"赵璧随珠,外朴内珍"的治学境界;"赤蕉碧蒲被水"的自然胜境与"曲水流觞"、"月峡"的溪涧清音,使环境风景与读书之声形成诗意共鸣。陆游题《郭家山林十六咏》诗;朱熹题刻"石洞之门",感叹"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壮句;众多大儒在此完成学术著作的修纂,更印证了书院空间对学术创作的激发作用。这种匠心独运的环境设计,既包容"深已造于性命"的心性修养,也接纳"浅亦重于科举"的实用追求。其多元教育观通过空间叙事,娓娓而谈。这种"实德高于虚名"的人才观,与朱熹单纯强调伦理教化形成对照,突破了理学单一取向,展现了环境教化与主体修为的辩证统一。
八百年前叶适笔下的石洞书院,至今仍回响着教育的真谛。那凿崖引泉登高的执着,启示我们学术探索当有开拓的勇气;那破私为公的胸襟,彰显办教育者的精神高度;那山水化育的智慧,则道出环境与心性相融的育人哲学。在当代教育追求功利化的语境下,重读这篇书院记,犹见叶适对"学问当如璞玉,教育贵在化人"的初心坚守。石洞虽隐于浙中山野,其承载的教育精神,却如洞中清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根脉。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
编者注: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官员。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浙商创业精神的思想源头。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至今台湾嘉义县东石乡先天宫奉叶适为叶千岁,香火鼎盛。
《叶适年谱》有相关记载:庆元三年(1197年),叶适为御史胡纮所劾,降两官后罢职,主管冲佑观,差知衢州,叶适推辞,由镇江归永嘉。十二月,朝廷立《伪学逆党籍》,名单上共有59人,叶适在其中。庆元五年(1199年)夏,叶适得异疾。庆元六年(1200年),叶适在永嘉。四月,岳父高子莫病逝于永嘉,叶适因病不能执丧。嘉泰元年(1201年),叶适起为湖南转运判官,带病赴任。
庆元三年(1197年)到嘉泰元年(2101年),叶适受郭钦止之子郭津邀请在石洞书院掌师席,其间写下此文。其背景是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借伪学逆党之禁打击政敌,史称庆元党禁,打击目标是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实际上并非朱熹一派的陆氏心学传人也受到了打击,甚至连反对朱熹一派的永嘉学派主要代表也被列入党籍而遭禁。叶适留在石洞书院的诗文包括《蜂儿榧歌》,《劝郭君德谊应辟书》,《跋郭德谊墓志铭》,《登北务后江亭赠郭希吕》,《题郭希吕、刘咏道游雁荡诗后》,《郭伯山挽词》等,略举一二,期待方家补正。
《劝郭君德谊应辟书》
叶适
翁私淑于二张先生,定拟卓越,又与牲时不侔,甚善!嗣此晦翁朱先生、东来吕先生,俱天下大豪僬,一旦尽属公门,百里内当有德星照域,非偶然也。但天下一道,出与处是矣。十年隐求,固将行义以达之,宁独超然肥遐而无济世之心乎。
牲日元佑党锢之起,流祸匪轻,遂使濂、洛、关、闽诸贤重足而立,良可哀悼。
今朝政肃清,禁网颇疎,先生可以出而仕矣。且礼阑擢士,公屡应制,上名春官,不偶数也。然而贤誉籍甚,蜚声遐播,京邑相君留公渴想清麈,方将以蒲轮束帛贯于丘园,不日檄书下临,惟拟翻然改图,以应公府之辟,大展经纶,为天下开太平也,举甚。
《登北务后江亭赠郭希吕》
叶适
壁上陋室铭,门外剪茅亭。
小市鱼虾散寂寂,大江风浪来冥冥。
郭翁虽老犹貌泽,腹贮今古心和平。
只应独将笏拄頬,清坐都不挂亳髪。
何必随逐栏头奴,日招税钱三万亿。
前灵运,后延年,桑麻旧国常宛然。
城颓路阙总令好,不知于人安稳否。
《题郭希吕、刘咏道游雁荡诗后》
叶适
隐刘甘隐沦,老郭亦离群。
自锁鱼亭月,同穿雁荡云。
排峰造龙质,悬水迸帘纹。
百种聚奇怪,从君句里分。
作者胡江荣:
浙江东阳人,高级经济师,光荣浙商导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