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农】从《毛诗韵订》到《 <诗经> 诵读指要》 ——《诗经》研究的一个重大学术收获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5-04-18 18:21:15
标签:

从《毛诗韵订》到《<诗经>诵读指要》

——《诗经》研究的一个重大学术收获

作者:润农

来源:“润农读史”微信公众号

时间:西历2024年9月21日

 

 

 

最近,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院长张海燕主编的《〈诗经〉诵读指要》由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语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沧州《诗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学术收获。这项研究填补了当代《诗经》诵读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喜可贺。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原典,沧州的先民对于《诗经》的编纂、传承、阐释、弘扬都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诗经》的编纂起始于有“中华诗祖”之称的尹吉甫,而尹吉甫是沧州南皮人,他的墓地现在还在南皮黄家洼,乾隆皇帝派员祭祀尹吉甫所写诗歌的“诗碑”今存南皮文保所(有残缺)。《诗经》中收录尹吉甫诗作《烝民》有“穆如清风”之句,以此命名的“清风楼”今天仍屹立在沧州大运河畔。孔子把《诗经》纳入教材,极大地推动了对《诗经》的学习和研究,西汉时期,中国研究《诗经》有四大学派“齐、鲁、韩、毛”,其中两大学派出自沧州:韩诗的领军人物是韩婴,今任丘鄚州人,任丘除了曾经有韩婴墓地之外,今“思贤村”就是原来的韩婴祠,乾隆皇帝由此经过时以此地为行宫,遂改名“思贤”,并先后写诗说“汉家太傅有遗祠,行馆于旁朴且宜”、“村名易思贤,所思因授经”。兴起于河间国(今献县河间一带)的毛诗时间上略晚,但是因为后来齐、鲁、韩三家诗均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以毛亨毛苌为领军人物研究编订的毛诗硕果仅存,所以成为《诗经》传承中最后的赢家。今天,河间献县均有“毛苌墓”(其中必有衣冠冢,然不易考证),又有“诗经村”“君子馆”等多处《诗经》文化遗存。“河间歌诗”作为古老的《诗经》吟诵方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谈到毛诗的兴盛,我们不得不说当时河间国国王,那位“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献王刘德为《诗经》和其他儒学文化的复兴做出的贡献。他千方百计搜求古书,又在今泊头富镇一带建立了“日华宫”,组织一批学者从事儒学研究,河间国藏书一时堪比西汉的国家图书馆。他任命毛苌为“诗经博士”,为毛诗学派的创建和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此,沧州先民对《诗经》文化做出的贡献已可堪称独步中华。此后,沧州更有许多人以他们的研究和创作为《诗经》文化的的传承和弘扬而贡献出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比如隋代的刘炫,今沧县景城人,后来在全国名声大噪的诠释《诗经》之作《毛诗正义》,其实就是以刘炫和刘焯的《诗经》学著作为母本写成的;比如五代时的冯道,今沧县相国庄人,他主持了雕刻包括《诗经》在内“九经”的巨大工程,从而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刊刻儒家经典的先河;比如主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沧县崔尔庄人,他主编的四库全书大量编入了关于《诗经》的著作,并亲自为其提要钩玄……

 

和这些人相比,沧州还有一个不如他们出名的学者,叫苗夔。苗夔生于1783年,卒于1857年,字先麓,直隶肃宁(今属河北沧州市肃宁县)人,清代语言学家。他从小不好科举文字,却嗜好六书形声之学,研究许慎《说文解字》,很有心得。后来得到顾炎武的音韵学著作,十分欣赏和羡慕,兴高采烈地说:“吾守此终身矣!”他在乡下教学,《诗经》当然是必读教材,感受到各学派在《诗经》诵读上存在着音韵不一的问题,便着手编写了《毛诗韵订》,厘定《诗经》的音韵,让学子们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后来他又创作了《说文声读考》《集韵经存韵补正》等几本其他的音韵学著作,“书出,识者叹其精审。”他与学者、书法家何绍基,史学家、书法家张穆结为忘年之交,被称为“古学三先生”。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必葬我众书丛中”。去世后,曾国藩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说“视以多歧而懵,听以杂奏而聋。技之精者不能两工,苦思专一可与天通。课形而得声,勘异而得同……”,充分肯定了他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成就。

 

 

 

《毛诗韵订》之后的二百年时间里,研究《诗经》诵读的专著似乎再没有出现。现在,历史的沉寂终于被打破,张海燕院长和她的同事们编著的这本《〈诗经〉诵读指要》出世了。

 

这本书和苗夔的著作很有相似之处。一,都是首先为满足教学需要而编著的。苗夔在《毛诗韵订》的自序里说得很明白,这本书的写作起始是因为“嘉庆丁卯授徒课毛诗”,张海燕教授等人编写这本书同样是为了“授徒”。近些年,优秀传统文化热了起来,阅读《诗经》不再是一件“小众”的事情。齐越传媒学院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专业学院,指导学生读好《诗经》是他们的重头戏。但是,在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怎样诵读《诗经》,却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参考书众多,说法不尽一致,正如曾国藩所说“听以杂奏而聋”,令人无所适从。所以他们才下定决心编这么一本书,解困答疑。二,都是搜求了大量相关著作,“勘异而得同”。苗夔主要依据的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顾炎武的《诗本音》,辅之以各派说法,自己加以总结归纳,将音韵“定以七部”;张海燕等人则是广泛搜求,对比研究。记得当时他们刚刚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把自己收藏的《诗经词典》送给了他们,开玩笑说:“我用这本书入一个原始股吧。”除了参考各种相关书籍,他们还搜集了不少音频视频文件,以资比较。

 

 

 

但是,两本书又有很多不同。一,《毛诗韵订》全靠苗夔一己之力,《 <诗经> 诵读指要》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写这本书的过程是他们学习的过程,也是互相切磋的过程,共同讨论的过程,这就可能避免一己认知的差错或者工作的疏忽造成失误。二,《毛诗韵订》只是在诗句最后一字注明其韵部,《 <诗经> 诵读指要》的“指要”却有三个组成部分:1,《诗经》原文:在原文中,他们为生僻一点的字或者应该异读的字加了注音,比如“窈窕淑女”为“窈窕”加注yaotiao,“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为“施”加注音yi等等。2,字词释义:对一些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了简单的注释,利于诵读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3,诵读指要:阐述在诵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语气的应用、节奏的把握等等,有些诗篇甚至给出了一些带有表演色彩诵读的建议。比如《卷耳》,《指要》说,“本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可以用男女声来区别诗的内涵、意境”,“还可以用男声集体配和声的方式,形成音波声浪,层层叠叠,反复回荡,表现男子思乡的深重和奔波的劳苦,渲染烘托诗篇忧伤怀想的氛围,增强诵读的艺术效果。”这就比苗夔的著作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这本书在封底印了二维码,扫码后即可得到老师的范读。据我所知,《学习强国》平台也推出了张海燕教授的“《诗经》诵读”节目,目前已经录制完成280多首,收听量达到8200多万人次。这样,纸质阅读和音频结合起来,就有了更多的时代特色,更多地增加了科技含量,读者也会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是苗夔老先生想也想不到的。

 

无论如何,这本书的出版都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一个重大收获。我由衷地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发挥好它的作用,特别是指导好中小学生和社会诵读团体的《诗经》诵读,尤其是在我们沧州。沧州的先人们已经为中国的《诗经》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要对得起先人,就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