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河间
作者:吕险峰
来源:“河间市诗经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初一日丁酉
耶稣2025年3月29日
河间市文化局原局长田国福编著的《诗经在河间》一书,于2008年12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翔实记述了2000年至2008年河间《诗经》文化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概括汇总了历代先贤歌咏毛苌及毛公书院、君子馆(砖)等有关《诗经》文化的史料,真实反映了河间市委、市政府在弘扬《诗经》文化方面的重大决策,以及河间文化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勤劳动。
该书由中国诗经学会顾问周颖南题名,《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原总编刘桂茂和河间市政协原主席白铁锤作序。
全书内容共十一部分,并在书前、书后收录了大量珍贵图片。
第一部分,关于毛苌与《诗经》。辑录了田国福《在河间史话上的演讲》等七篇文章。主要观点包括,西汉献王刘德修学好古,立毛苌为博士,设馆传讲《诗经》,遂有《毛诗》大行于天下。据南宋家铉翁考订,"汉大儒毛公尝为河间献王博士,葬于郡西(北)三十里,高冢犹存"。《元史·王思诚》载:"河间尊福乡,博士毛苌旧居也。"尊福乡崇德里即现在的三十里铺毛公书院遗址所在地。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在《汉代河间儒学与毛诗》中,充分肯定了以献王刘德为代表的河间儒学对《毛诗》从文献保存、经典阐释到传播所作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其恪守实事求是、重视礼乐教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毛诗》解诗特色的形成。
第二部分,关于沧州《诗经》文化大讨论。2001年8月3日,《沧州晚报》刊发报道《没有河间,我们还能读到<诗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河间田国福、李泗与献县李顺成等文史学者围绕《诗经》和毛苌籍贯以及古河间国有关问题展开一场激烈讨论。这个讨论虽然立场不同、各说各话,但是对深入研究河间、献县历史,活跃沧州文化氛围,推动学术发展,提升《毛诗》知名度是有意义的。
《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原总编刘桂茂和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河北省历史学会原秘书长秦进才等认为,毛苌籍贯之争与毛诗文化资源开发并不互相妨碍;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石家庄市社科院研究员梁勇提出,通过整合《毛诗》文化资源,在沧州培植一个《诗经》文化圈——不仅是旅游文化圈,而且应该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圈。
第三部分,关于毛诗发祥地考察暨国际研讨会。2002 年 9 月9 日至12日,毛诗发祥地暨国际研讨会在河间市举行,来自中国诗经学会和新加坡、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四十多名专家参加实地考察和座谈研讨活动。时任河间市市长的郝章炳致开幕辞,时任河间市副市长的张文汉宣读《河间市诗经文化旅游开发方案》,田国福宣读倡议书,恳请社会各界和中外专家给予精神上、物质上、技术上的支持,共襄善举。时任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的夏传才认为,《诗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并就重建毛公书院、建立诗经博物馆和诗经碑林等谈了自己的建议。中国诗经学会顾问周颖南发言,"诗经文化一经发掘即更夺目"。时任中国香港文艺家协会会长的王一桃发言,"我们没有一天忘记诗国的故乡"。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11家新闻媒体给予此次盛会热情报道。
第四部分,关于重修毛公墓碑暨公祭活动。2005年3月20日,河间市在三十里铺毛公书院旧址隆重举行重修毛公墓碑典礼暨公祭活动。毛公墓始修于汉代,元代建有毛公书院,两千多年间几度兴废,最终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河间市委、市政府为弘扬《诗经》文化,还原文物旧貌,决定重修毛公墓碑。田国福将所获市长特别奖的全部资金捐献于重修工作,龙轩先生撰写了碑文,著名书法家田英章书写了碑名。时任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的张希友和时任河间市委书记的郝章炳为毛墓碑揭幕。当地干部群众和国内十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庆祝这一盛事。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多名学者发来贺电,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等十多家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
第五部分,关于"河间歌诗"。"河间歌诗"于2006年5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诗经》很大篇幅是国风,多为民间歌谣,但大部分可以吟唱,"河间歌诗"即起源于此。历经汉唐元宋古歌衍变,至明清呈现兴盛。据民间传说,元代以降,毛公书院均演习歌诗,至今少量在毛公学堂上过学的老人,会用歌诗古曲演唱毛公学堂校歌。传承谱系主要是口头传承,完整的传承谱系仅有行别营裘氏一支,裘孝信和唐永辉获得河北省文化厅颁发的"河间歌诗"传承人证书。河间市在歌诗普查、挖掘、整理、传承、宣传、人才培养和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了详细计划。
第六部分,关于丙戌清明纪念诗祖毛公诵诗会。2006年3月26日,河间诗经斋、河间绿琅轩、河北蒲台书院、白洋淀泓湫草堂、河间毛公诗词学会、北京大学一耽学堂等六单位,联合举办了丙戌清明纪念诗祖毛公诵诗会,田国福主持。到会的有河北省及沧州市文化界人士和当地诗人。诵诗的主要内容:一是诵读《诗经》若干篇章;二是吟诵个人纪念毛苌的诗词作品。尤可称道的是有几位热情参与者是当地农民,均年逾古稀,当地中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也分别在会上齐诵《诗经》之诗数首。
第七部分,关于《河间遗韵》研讨座谈会。2004年4月,田国福编著的《河间遗韵》一书由时代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汉代至民国时期历代文人、政要撰写的涉及河间其人其事之诗、文、联选集,包括472人的721首诗、282篇文章、42幅楹联。仅乾隆皇帝歌咏河间的诗词就近百首。时任沧州市委书记的张庆华高度评价该书,对提升河间的形象和知名度,对促进沧州的文化建设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同年5月15日,由河北省文史研究馆、河北省文物局等单位在石家庄共同举办该书研讨座谈会,刘章、郑熙亭、张志欣、李屏东等与会专家学者盛赞该书是一部弘扬传统文化的典范,很有文学和史料价值。河北省原副省长郭洪岐建议,把该书打造成为河间的城市名片。就是在这个座谈会上,郭洪岐明确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河间是《毛诗》的发祥地,"实事求是"的发祥地,西河大鼓的发祥地。
第八部分,关于河间先贤馆、诗经博物馆揭牌。2007年4月2日,河间先贤馆和诗经博物馆揭牌仪式在河间市文化局院内举行。时任河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贠广志和时任河间市副市长的杜立华、时任河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白文英和时任河间市政协副主席的张文汉分别为两馆揭牌。走进先贤馆,毛苌汉白玉雕像映入眼帘。馆内展陈了河间献王刘德、展子虔、冯道、刘长卿、刘完素、程敏政、纪昀、左乔林、冯国璋、郭风惠等先贤的生平事迹图片及铭录。诗经博物馆由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孙轶青题名,馆内陈列了部分《诗经》古籍版本、原毛公学堂匾、毛公书院旧物和周颖南题写的毛公书院新匾,以及历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的照片、弘扬《诗经》文化的主要活动图片。
第九部分,关于河间毛公书院。本辑包括毛公书院复建图、史料辑要、杰出学子照片、碑记、历代歌咏毛及毛公书院的诗文若干,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多达十几篇。当代诗人公刘踏访毛公书院遗址后,因已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寻不见半片当年陪葬的陶瓷”悲愤难平,赋诗怒斥“那伙暴徒哪儿懂得什么叫《诗经》?他们是一群狂人、恶棍和白痴!”当年就读毛公学堂、从三十里铺村走出去的著名作家俞林晚年重访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其中写道:"在这样长的历史期间,时兴时废,是难以避免的,但值得提到的是之后历代都有人倡导、集资,重修毛公书院。这不但证明毛公是多么令人仰慕,也证明我国到底还是有一个尊重文化的传统。"他热切期待着有一天毛公书院重新矗立起来。
第十部分,关于河间君子馆。从毛公书院到君子馆,这既是毛苌传诗的遗迹,也是后人朝圣之路。本辑主要收录历代歌咏君子馆及"君子砖"诗作28篇,多选自《君子留真谱》,以题咏苗仙露"六君子砖"拓片为最。从诗文及序中透露出一些有关河间君子馆的信息,如清代王树楠《题君子馆砖》序载:"同治壬戌(1862年),河间毛公墓坏于雨,土人掘之,出砖门三。拆其顶,得"君子砖"数枚。"田国福撰《汉君子砖谈薮》一文提到,史树青先生曾为田国福收藏的君子砖拓片题跋:"汉君子砖河间出土,昔李响泉先生谓河间献王筑君子馆之遗物也。"
第十一部分,关于河间"诗经斋"集萃。主要介绍田国福收藏、研究《诗经》版本的成果。本辑收录《历代诗经版本从刊》序文、部分藏书目录及推介文章9篇,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信25封,文化交流及造访诗经斋留下的照片,以及书法作品若干,如周颖南"情系诗经"、郭洪岐"愿《诗经》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放光彩"等题词。从做邮递员时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到如今《诗经》收藏挖掘,时间在变,角色在变,但田国福做事的那一份执着没有变。
"屈指茫茫二千载,鸿儒毕竟数河间。"谨以清代河间大儒左乔林两句诗作结。
作者·简介
吕险峰,1970年出生,大学文化,曾任河间市第一中学教师,机关干部,热爱读书,2024年提前退休,现为执业律师。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