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笑非】《清史》難產是因為崇洋媚外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25-04-11 22:43:20
标签:
吴笑非

作者简介:吴飞,字笑非,号太常、经礼堂,男,辛酉年(西历1981年)生,山东济南人。业郑学,尊周书院(网站)、道里书院(网站)管理员。出版有《汉学读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4月)《礼学拾级》(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

《清史》難產是因為崇洋媚外

作者:吳笑非

來源:作者赐稿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廿八日乙未

          耶穌2025年3月27日

 

《清史》難產是因為崇洋媚外。不是某些觀點的崇洋媚外,而是根子上的崇洋媚外。

 

1、以學術名義,渲染誇張對立國家的分裂因素,是英語民族的一貫作風。這也是英國大陸政策的學術延伸。或者說,學術就是為英語民族的政策服務的。比如《劍橋法國史》。所以“新清史”並不是英語學術圈的新現象,而是邏輯必然。之所以“新清史”產生影響力,是因為大陸關注清史,過度關注清史,過度關注他們(幾乎等同於英語圈)的觀念。當然你問大陸何以非要給了他們這一關注呢?這裡有很多糾纏。但可以非常確定的,就是大陸如果關注的是民國史、共和國建國史,乃至宋史、明史,那英語圈也絕對會插進來,影響你的學者,左右你的立場,干擾你的意志。你想擺脫他們是不可能的,因為基督教+島國心態,就是控制慾溢出,他們自己不下場,也會讓二鬼子如日本下場(比如蒙滿史、崖山以後無中國之流)。中國所能做的,不是擺脫,更不可能說服他們,而是他打他的,我打我的,也就是各正性命,要真正落實四個自信。

 

2、按照中國古典史學傳統,歷史追求的是實錄,所謂褒貶,所謂通鑒,都是建立在實錄基礎上的具體問題的總結。中國傳統史學沒有西方式的“帝國”“內亞”“滿洲之道”之類的宏大敘事傳統。說白了,就是中國傳統史學是主動落實唯物主義史觀的,是追求實事求是,而不是立場、理論、觀點先行的。固然客觀上,修史者由於自身的觀念和局限,並不總能完成實錄,或恰當點評,但至少體例上是不幹不嚴謹的。西方史學雖然名義上理中客,但研究方法就是觀點先行,所以沒有無立場的現代史學。所以現實就是,中國史家寫的西洋史,看起來就好像西方自古統一,民族國家一脈相承一般。而英語民族寫的世界史,就是要指出你們的支離破碎,而且是自古如此,理當如此。

 

3、所以對“新清史”的反駁,就不應該定位於具體課題的反駁,而應定位於英語民族歷史邏輯的批判。西方人喜歡宏大敘事,你就要拿出更宏大的敘事,才能揭露他們的危害。然後基於你把我樂宏大敘事,就無需在某些具體問題上過分敏感,隨他怎麼說,今天即便是錯誤觀點,難道寫入《清史》就不能再修正嗎?而今天造成的種種內耗,就是因為眼光向內,彼攻我守,甚至是自覺自願站在了一個彼攻我守的位置上。(為什麼?)

 

4、清史編纂,首先要明白,清是中國的一個朝代。(此處說朝代,是一個中性詞,無附加判斷。)如果非要在歷史編纂中表達什麼訴求,那就必須放在中國歷史的全局中思考。至少要考慮明、清、民國的全體定位。也就是說,先要給出一個完整的代表最廣大的中國人民的中國史觀,然後才能談論清史。有了這個最廣大人民的支持,最代表了最先進文化的方向的中國史觀,才可以有自信,才不會懼怕英語圈的“新清史”或者“新民史”。

 

5、大一統史觀是中國史觀的根基。

 

6、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統一史觀,是“大一統”史觀的當代立場。

 

7、中華民族自古是多民族大一統的國家,這一判斷不僅用於清代,也用於明朝,用於民國,由此上溯到秦朝,上溯到夏商周,也是如此,自古如此。這是分析清史的基本前提。

 

9、 編纂歷史,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可以是借鑒,但決不能是粉飾。清史要放在歷史中,放在明、清、民國的來龍去脈中理解。清是多民族國家,明朝和民國也是多民族大一統國家!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