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 著《理学衍义补正》出版暨自序

栏目:
发布时间:2023-04-27 21:47:17
标签:《理学衍义补正》


任云 著《理学衍义补正》出版暨自序

 

 

 

书名:理学衍义补正 

作者:任云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任云,执业律师,经济法专业,致力于理学事业,闲暇时颇涉猎于文墨。

 

内容简介

 

此书对宋明理学(主要是程朱理学)的哲学体系和基本脉络做了整体性的回顾和整理,在融会贯通各个流派思想的基础上,采用文学性的方式对其主要哲学观点进行了重述。在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上述哲学观点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和补充,并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回应。  

 

此书分为上下两部共八卷,上部侧重宋明理学的理论部分,其中第1-2卷重点在于理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第3-4卷重点在于众人自我修养;下部侧重于宋明理学的实践部分,其中第5卷重点在于礼乐之制度,第6-7卷重点在于为政之措施,第8卷重点在于文艺之涵养;附录部分选取了作者的部分文学作品,以加深读者对宋明理学的理解。

 

本书特色

 

此书采取了传统著作“文史哲不分家”的书写方式,有效地将文学性和哲学性结合在一起,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哲学作品;用文学性的方式将宋明理学的主要哲学观点进行了体系化地重述。

 

此书按照传统著作的章节,采用文言骈文的方式进行书写,不仅有效地沟通了历史和当下,而且还使行文字句极具有韵律和节奏感,填补了相关书籍在此书写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此书以通俗的文言书写标准进行创作,各类读者均可以顺利通读,不仅可以提升读者的传统文化和国学知识水平,也能进一步提升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哲学素养,因此对于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宋明理学通识性入门之作。

 

此书的写作是贯彻宋明理学学统的初步尝试,以期在往圣前贤的基础上,进一步践行接续以往、应用当下和面对将来的任务,以期为理学的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目录

 

自序

 

理学衍义补正明粹

 

理学衍义补正(上)

 

第一卷

 

天地第一    内外第二    阴阳第三    盈虚第四    均衡第五    

 

崇抑第六    分限第七    时势第八    性命第九    理数第十

 

第二卷

 

赋形第十一   感应第十二   准类第十三   明众第十四  仁义第十五     

 

道术第十六   经权第十七   名实第十八   本末第十九   依从第二十

 

第三卷

 

知己第二十一  立诚第二十二  秉心第二十三  止欲第二十四  定情第二十五   

 

养生第二十六  格物第二十七  修身第二十八  成人第二十九   君子第三十

 

第四卷

 

劝学第三十一  经传第三十二  庭训第三十三  尊师第三十四  交友第三十五

 

结党第三十六  言语第三十七  德行第三十八  事功第三十九  箴铭第四十

 

理学衍义补正(下)

 

第五卷

 

礼乐第四十一  祭祀第四十二  宗庙第四十三  家室第四十四  孝悌第四十五   

 

冠婚第四十六  夫妇第四十七  乡射第四十八  燕飨第四十九   丧葬第五十  

 

第六卷

 

为政第五十一  取士第五十二  教化第五十三  风俗第五十四  讽谏第五十五  

 

位阶第五十六  服制第五十七  刑名第五十八  循法第五十九  决狱第六十    

 

第七卷

 

上农第六十一  慎医第六十二  巧工第六十三  通商第六十四  治戎第六十五   

 

广众第六十六  积贮第六十七  防灾第六十八  卜筮第六十九   涤除第七十    

 

第八卷

 

艺事第七十一  鉴识第七十二  览书第七十三  观游第七十四  诗文第七十五   

 

对饮第七十六  清谈第七十七  庭院第七十八  时序第七十九   理趣第八十    

 

 

附录一  定性书

 

附录二  映雪赋

 

附录三  春秋公羊传跋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自序

 

天地既形,万物始出;圣贤又在,众人终从。天地生物而成其物,圣贤临众而治其众。圣贤准天地之道,顺人物之情,定礼乐之节,以此敬循于天地,周洽于万物,理治于众人。夏灭而殷继之,殷亡而周承之,是以三代相因,随时改易,应乎风俗,从势变迁,故尔礼焕乐彰,文修武备,天下制度粲然可观也。

 

春秋之世,王道衰乱,礼乐崩坏;虚辞伪饰,郑声晋行,不绝于书。故夫子起而明天地之理,述圣贤之事,复礼乐之制,删诗书之文,使天下归于其本,止乎其末也。然夫子之心可见,天下之势不与。周游列国,难以功返三代;教化众人,犹可名重一时。夫子既没,弟子纷扰,经义随之流散。后代陵迟,不可复改;道已不明,行亦难成。至于孟子尽心养气,荀子明法主霸,或有补于夫子,然泥于小道,终非可观也。加之诸子歧说,诱以治乱,不生拨乱反正之心,而求灭亡兼并之事,故夫子之学终遭秦火之厄也。

 

秦火之后,夫子之道丧而将绝。齐鲁诸生,勉而维之,强而系之,是以有所存览焉。汉代既兴,有复王制之愿,无求大道之心,延及后世,终归如此。发明经义,董子篡五行入传;注释天地,王弼托老庄谈玄。五经立于学官,古今错乎残卷,是以攻伐不止,然后夫子之学分乎流派,经义之理乱于文本。继以小人勃兴,杂道浸盛,经义愈晦,人心愈昧。又以葱岭以东,佛邪取径,妄自布说,欺于世人。惑于生死之际,恐于祸福之依,故此浮说漫起,浅论竞扬,侵扰夫子之道也。隋唐以来,夫子之学发明甚少,众人依乎传注,诸家归于义疏。韩子敷原道之训,李生有复性之书,然终难明于大道,以至异端俱治,三径齐修;立方便之门,阻如砥之径。故夫子之学又以衰微,难而复起,寂寥至于先生也。

 

先生恐夫子之道晦而不明,夫子之学绝而不传,故复明天理之在,归礼乐之本,著作成文,讲论成章。教化尽于四海,言语极于天下,慨然可叹矣。是以天下知其根本,众庶知其情状,社稷知其制度,人伦知其典要,则夫子之学继起,夫子之道又明。次以朱子贯其心,续其统,行其事,成其功;竭虑以述义理,临终而补集注,故可以发挥先生之学,彰显夫子之道。天理人伦,社稷物事,相见分明,遂以为天下定制,敷其于众人也。

 

然近三代以来,夫子之学少前贤与之尽心,无后人与之竭力。众人蒙昧,皆以其一心为夫子之心,以其一端为夫子之端也。即有旁枝析流,亦隐晦于夫子之道,终难有所成也。狂乱不知其源,纷扰不明其终,又以训诂为治学之本,考据为明道之途,拘泥于字句,限缩于行文,以至于今日,复遭焚书之祸。夫子之道,湮灭不祀,几近崩绝。虽有宵小言谈于当下,发明于众人,不及经义之理、礼乐之本,多入杂道之言,止取笑于人尔。

 

予少时白屋寒门,家徒四壁。未有聪颖之姿,亦无交游之艺,可谓愚钝暗昧之人。处于穷乡僻壤,跻于败井陋巷。无相长之友,亦无促谈之士,可谓浅识寡闻之人。初不知夫子之道,亦不识夫子之学。次观夫子之书,抚字开悟;从夫子之为,交心领会。既明夫子之旨,又广诸子之说。于是知天地之义理,人物之性情;夫子之绝圣,诸子之舛错。至于佛老之说,清谈之论,殊不可取,遂持守于正道,攻伐于异端也。及览先生之文,豁然明达,洞然清晰,可与夫子相为参互。先生之发明,精矣尽矣。然观先生之书,惑于其文之纷错,眩于其章之杂乱。至于众人,读之可明天理人伦,行之难以登堂入室;非从学之捷径,亦非修行之大道也。

 

天下之道,既已明矣;先生之书,又以存矣。纵朱子之精研,亦无条贯之文章。先生已去,未及完善之文;小子犹在,稍补疏漏之章。小子悖乱,方有此心;小子猖狂,敢有此言。天地之理,经义既明,作之无益,述而有功。殷质周文,圣作贤从,夫子有语述而不作也。是以依夫子之训,践夫子之行,乃有此篇。讥笑于经纶之士,浅薄于大方之家。若有补于天下之道,夫子之心,先生之志,则小子亦惭而有之,愧而当之。然后天地之理,夫子之学,先生之说,于此将为盛矣。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