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学暨乡村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保定举行,易县“双峰书院”成北学研修基地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3-04-27 21:56:17
标签:北学

“北学暨乡村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保定举行

易县“双峰书院”成北学研修基地

来源:主办方

 

 

2023年4月21-23日,“北学暨乡村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保定市及易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同时举行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研修基地”揭牌仪式,挂牌于易县“双峰书院”。


 

本次研讨会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联合主办,4月22日上午举行开幕式,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哲学所研究员梁世和主持,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孟庆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说,“北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燕赵地域之学的精华,历来重视乡村文化教育,明清时期体现尤为明显,北学学者时刻关注社会时弊和乡邑民生,力戒空谈,追求经世实学,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实践。一方面,积极投身社会,时刻关注社会时弊和民生疾苦,投入当地的文化、教育建设之中,以切实的举措来教化百姓、淳化民风。另一方面,积极著书讲学,强调学术影响世运升降,力图以学术救正人心,拯救世运。研讨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关注北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交流会,又是关注乡村现实问题研究的文化盛会,非常契合北学的精神。


 

河北省儒学会常务副会长高士涛代表河北省儒学会致辞说,儒学是中华文化之本,乡村是中国社会之根。儒家所尊奉的圣哲先王,无不以民为本,无不重视农事农桑。儒家士子诗书继世,耕读传家。进仕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致仕后告老还乡,服务桑梓。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北学,其特质是“躬行实践,经世济民”,无论在城市或乡村,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去实践、去济民。研讨会以“北学暨乡村文化建设”为主题,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的学者代表,以及保定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王禹棋,对会议的召开都表达了热情洋溢的祝贺。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将易县“双峰书院”规划为今后的调研、参访、学习基地,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孟庆凯和易县富岗乡乡长靳颖倩共同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研修基地”进行了揭牌。“双峰书院”原是明末清初孙奇逢征君先生躲避战乱时购置的产业,征君殁后,门人王余佑、魏一鳌等将其创建为“双峰书院”,后世奉祀征君先生为祠。“孙征君先生祠”成为孙奇逢四座专祠之一(容城、百泉、夏峰各有专祠),并配祀征君门人,从而使双峰书院成为北学的重要道场。因双峰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双峰书院屡兴屡废,但历代北学后学经营维护,不绝如缕,至今胜迹犹存。


开幕式后,与会学者就北学总论、北学人物与思想研究、书院文化以及乡村、乡贤、宗祠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研讨,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和北学精神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曲阜师范大学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颜炳罡以《明代乡村教化与当代乡村文明建设》为主题,阐释了明朝“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基本国策,以及在这一国策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系列教化组织,尤其是社学、乡约、书院、义学、塾学等针对乡村的教化机构,对当代乡村文化振兴,对塑造乡纣“三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实现乡村“三治”(自治、德治与法治)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的发言《刘因与易县》,考察了北学大儒刘因在易州三年坐馆以及交游的情况,指出易州三年在刘因的人生成长和学术成熟中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赵法生的发言《重建乡村的意义世界》,认为传统乡村的人生信仰,是一种由私塾学堂、宗族祠堂和民间道堂复合而成的精神生态系统,为传统乡村大众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这一系统近代以来被摧毁,导致了乡村的价值真空和文化荒漠化,急需在乡村重建新的教化体系加以填补。


 学者参访双峰村古村落

 

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的发言《从董仲舒看中国文化的超越性》,通过北学宗师董仲舒的超越面向,广泛探讨了近年来学界极为关注的超越问题:一、关于超越的争论;二、西方学界的相关观点;三、超越的概念及含义;四、中国文化与超越;五、董仲舒与超越。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院长程志华教授的发言《“北学”概论》,对“北学”的由来、历史传延、学术定位进行了全面总结。他认为,“北学”是指以河北为中心的黄河以北地域性儒学流派。这个流派有源有流,自荀子以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五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先秦“北学”发端、汉唐“北学”经学、宋明“北学”理学、清代“北学”理学、清代“北学”实学。“北学”有绵延未绝的学术谱系,有经久未衰的理论传承创造,其中既有发儒学先声者,亦有丰富儒学者,在先秦儒学“实存道德描述形态”、宋明儒学“形上学形态”、明末清初儒学“形上道德实践形态”诸阶段都做出了理论贡献,成为儒学史上重要的地域性流派。陈寒鸣教授长期关注北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他的发言《鹿善继生平与思想》,对鹿善继的生平、著述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概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哲学所研究员梁世和的发言《北学之特质与人格精神》,以《北学编》中的董仲舒、邵雍、孙奇逢三位北学巨子为中心,指出他们对北学的特质和人格精神的塑造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形成北学天人之学、内圣外王、经世事功、学问与节义合一的学术特质,以及北学巨子所达到的过化存神的人格境界。

 

晚间雅集

 

在北学人物与思想专题下,南京师范大学的刘立志教授做了《刘因〈四书集义精要〉的文献学问题》的发言;廊坊师范学院的许振东教授做了《试论明清时期杨继盛精神品格的传衍与文学书写》的发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许卉副研究员做了《简论蔡叆对甘泉心学的继承、发展和传扬》的发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特聘副秘书长郑建党做了《容城三贤萦系易州》的发言;河北师范大学王坚副教授做了《开启理学近代全面转型:清末民初中州理学士人集团之探索》的发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倪彬副研究员做了《隋唐〈孝经〉论说与孝德的转变》的发言。

 

“双峰古乐”被列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书院与乡村文化建设专题下,北京明德书院院长,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副主任张顺平以重庆酉阳花田何家岩“为村明德书院”为例,做了主题为《现代乡村书院实践与思考》的发言;尼山圣源书院创办人之一的陈洪夫做了《尼山乡村儒学与儒家教化》的发言;河北经贸大学武占江教授做了《官绅互动与书院教育的近代化》的发言;西南大学的张爱林副教授做了《践行梁漱溟乡村理念,实施勉仁三乡计划》的发言;保定国学会执行会长张影(景三郎)基于保定市“打造全国书院之城”建设的观察做了《书院文化之当代继承的策略分析》的发言;河南夏峰学会会长、孙奇逢后裔孙敬洲做了《践行夏峰北学,重振兼山讲堂》的发言。


4月23日,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易县西部山区的双峰村,实地走访调研古村落,参观双峰书院,并就“书院与乡村文化建设”话题在双峰书院展开座谈。座谈首先由双峰村支部书记宋连春介绍双峰村及文化建设发展情况。双峰村地处易县西部山区,始建于唐代,距离县城43公里,依山傍水,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有306户 812人,山多地少,村民收入以种植、养殖和务工为主。双峰书院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北方学术活动重要遗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易县独有的文化资源。双峰村将依托各方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夏峰北学思想,扩大书院影响力,实现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2022年双峰村依托书院古文化遗存,通过流转书院四周旧院老宅,打造了一处书香气息和古风特色相结合的民宿,计划探索和尝试古村落民宿和双峰书院相结合的文旅产业,恳请与会学者不吝赐教。

 

双峰书院“孙征君先生祠”

 

然后,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双峰书院院长吴占良,以及北京景贤书院院长、孙奇逢后裔孙居超分别对双峰书院的相关历史情况进行了报告。吴占良介绍了二十一年前,他和易县籍的山西书法家林鹏发现“双峰书院”的过程。孙居超分享先祖孙奇逢与双峰村的渊源和双峰书院的前世和今生。孙奇逢于明末避居易县双峰村,耕读讲学。顺治十五年 (1658) 弟子王余佑、魏一鳌等修茸孙奇逢旧居为双峰书院,乾隆年间征君曾孙用桢重修,光绪年间高康恩重修。在双峰从学孙奇逢的有魏一鳌、王余佑、张果中,耿权、耿极、耿耀等弟子,各县方志及《大清畿辅先哲传》《大清畿辅书征》中均有传记。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曾撰写《修复双峰书院记》。

 


祭先贤

 

与会学者首先肯定了双峰村和双峰书院相结合开发文旅产业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和尝试,符合北学“躬行实践,经世济民”的特质。与会学者结合实地调研古村落、参观双峰书院的自身感受,为双峰村的文化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阐发真知灼见。

 

学者与乡亲在双峰书院午餐

 

双峰书院门前的数百年古槐巍然屹立,见证了双峰村的悠久历史和双峰书院走过的沧桑岁月。双峰村还有独具特色的“双峰古乐”被列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座谈前为与会学者演奏了“双峰古乐”。本次研讨会还得到河北雄安椒山源酒业有限公司的友情赞助。“椒山源”酒是以容城先贤、明代忠谏名臣杨继盛的号“椒山”注册的品牌名酒。  (郑建党)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