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儒眼金睛论佛道——东海微言集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3-02-11 19:16:01
标签:佛道、荀子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儒眼金睛论佛道

——东海微言集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赐稿

 

【佛道】佛道两家皆有所蔽。其一是蔽于天而不知人,有得乎天,但为天道所蔽而不明人道;其二是蔽于坤而不知乾。天道即太极,乾坤兼备。但佛道所得不全,只得乎坤,未得乎乾。佛家归宗空寂,道家归宗虚静,都具有明显的坤道特征,与归宗至诚无息、生生不息、於穆不已的乾道的儒家形成了明显区别。注意,坤道也有刚动性,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云,但这不同于乾道的阳刚健动。佛教中的禅宗也说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万物资生的坤道之生,不同于乾道的生生。东海儒眼金睛,揭出佛道二蔽,纵然释尊老子重来,不能不心服也。当然,这正是出世法的特色。佛道若与儒家一样归宗于乾道,就无法出家出世了;若与儒家一样立足于人道,就不成其为宗教了。没有佛道两家,岂非人间一大文化损失。故面对东海如理如实的批评,估计释尊老子重来,也只能置而不论,一笑了之。

 

【荀子】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个批评非常正确,这是佛道两家共同的特征。佛道之所以知天又蔽于天,是因为对天道认证不全,蔽于坤而不知乾。注意,荀子乃儒门外道,自己亦有大蔽,蔽于人而不知天,恰好与庄子相反。荀子之所以蔽于人,是因为对人性认证不全,蔽于习而不知本,只知习性易恶,不知天性至善,更不知天命之性即天地之性。正因为不明性天,荀子之礼学无根。知坤知乾,乾坤双明;知天知人,天人无蔽,唯孔孟和历代中道圣贤能够。

 

【空见】佛教于性天认证不全,有耽空之弊,但亦忌空见。盖四大皆空,佛性不空,因果不空。空掉佛性和因果,便堕空见。据瑜伽师地论卷七载,空见有两种:一是外道之空见,诸外道不明因果有今世、后世等迟速之别,见行善者招感恶果,行恶者反得善果,便谓因果皆空,而无视于善恶业报之理;二是教内之空见,即学佛者未明如来所说之甚深道理,听闻般若等一切皆空之说,遂堕于诸法皆无之空见。佛教认为,诸见之中,空见之过最重,能坏一切,据摩诃止观卷四上谓,若堕于此见,死后堕落三恶道,永劫沈沦。

 

【儒佛】以下是2011-1-17答复儒生格筠的一段话,录此共赏:佛教有耽空之弊,是因为只知佛性空寂,不知道体乾健;只知万法归一,不知一归万法。一归万法就是朱子所说“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熊师所说“于一一物而皆见为乾元”。佛教认证的一是无为、不生的,不可能象儒家那样讲一归万法----这是佛教与儒家最大的区别。熊师在《摧惑显宗记》里写道:“乾元遍为万物实体,即于一一物而皆见为乾元,是故于器而见道,于气而显理,于物而知神,于形下而识形上,于形色而睹天性,于相对而证入绝对,于小己而透悟大我,于肉体而悟为神帝。彻乎此者,不独无生死海可厌离,实乃于人间世而显天德。人生日新盛德,富有大业,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范围天地之化,裁成天地之道。曲成万物,辅相万物,极乎天地咸位,万物并育,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人禀天德以成人能,即于人道实现天德,天人本不二,非可求天道于人道之外也。”(《十力语要初续》)又说:“孟子‘形色天性也’一语,直含佛氏《大般若》无量甚深微妙义,有其长处而无其流弊。《般若》破相显性,何如不破相而于相显性?破之固以遮执,而亦易于耽空,且有性相不得融一之过,故孟子语更妙也。诚知形色即天性,即于世间直证为天性流行,岂复有世间相乎?于一一物象或器界直认为天性显现,岂复有物象或器界相乎?于小己直证入天性,岂复有小已相乎?孟子即相显性,则不待破相而相缚已无。”云云。这两段话说明了儒佛两家的根本性区别。

 

【儒佛】佛教之极高明,吾儒知之;儒家之更高明,佛教不知。佛教未能道中庸,虽然极高明,终究有限。极高明而道中庸,唯儒家中道能够,非中道圣人不可。佛教有言,是真佛只说家常,意谓真佛只说家常话,常识。其实,真正的人道常识,包括道德常识和政治常识,只有儒家才能提供,非佛教所能。佛教立足于涅槃,致力于出离,于人伦人道政治事务,不关心,不研究,不认真,总是想当然。道德和政治佛教化,后患流弊不堪设想。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之类,就是孝道佛教化的结果。至于政治佛教化,问题就更大了。梁武、武曌、元廷及历史上的印度,皆深受佛教不良影响,败家弱族亡国,其祸不可胜言。

 

【儒佛】不生不灭是佛教根本谛,即最高原则。佛教三法印之涅槃寂静,就是不生。在最原则处,儒家说乾阳健动,说生生不息、说至诚无息,是佛教所不许的。《六祖坛经》中六祖明心时说了五个“何期”来赞叹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最后也说了自性能生。有必要说明两点。首先,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所谓中国化,核心就是儒家化。说自性能生万法,就是儒化的征象。其次,这里的能生是放在本不生灭之后所说,是不生的下位法。故禅宗虽中国化,未逾佛教根本。

 

【儒佛】佛教徒喜欢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确是佛教精神。不过,儒眼相看,要做入世的事业,精神上就必须立足于人道,否则是做不好入世事业的。儒家同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但立足点始终放在人道上,以尽心于人道的方式追求知性知天的上达,形而上与形而下、超越性与现实性打成一片。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结果是天道人道两不能尽。此言让吾想起应邵《风俗通》中东食西宿的故事:“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女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儒佛】有一种认同和融合充满傲慢色彩。佛徒言:“颜回是光净菩萨化身,孔子是儒童菩萨化身,老子是迦叶菩萨化身。此外,伏羲、女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庄子、孟子皆菩萨权现。”又言:“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做到极致的就是佛陀。”俨然释尊高于孔孟,傲慢态度显而易见。特此严正指出,佛教虽然极高明,未能道中庸。论道,佛教蔽于坤寂而不知乾健;论学,佛教耽滞内圣而轻忽外王,焉能与吾儒比肩哉。

 

【儒佛】东海《学儒乃大丈夫事----论语点睛自序》中提及,明清四大高僧之一蕅益大师做过《论语点睛》。蕅益将儒家的仁诠释成佛教的如来藏性而为其《论语点睛》之思想核心。智旭《四书蕅益解序》说:“解《论语》者曰点睛,开出世光明也。”可见蕅益是藉儒家这部经典阐发出世思想。儒家仁性与佛家佛性所指相同,都是指人之本性。但两家对其证悟同中有异。概乎言之,两家性体皆不灭,此其同;儒家生生,佛家不生,此其异,是两家根本区别。

 

【儒佛】或说:“儒家是佛家之前的状态。学了佛,儒就不是问题了。佛彻底囊括儒。佛对儒的囊括,是爱因斯坦对牛顿的囊括。佛把儒变成了自己的子集。”东海学舌曰:佛家是儒家之旁的状态。学了儒,佛就不是问题了。儒彻底囊括佛。儒对佛的囊括,是乾元对坤元的囊括。儒把佛变成了自己的子集。

 

【儒佛】对于现实,世人容易沉迷表象、沉沦物质而溺于其中。故佛教观空理论,有其独特的警醒心灵和超越现实的作用。但宇宙生命本体的最大特征是生生,佛教却倡导不生,归诸空寂,又遮蔽了本体的好生之德乃至本体本身,不足为训。熊十力先生称佛教“有反人生倾向”,我深以为然。佛教对人生和人道问题,包括家庭、民族、政治种种问题,不乏大而化之的道德关怀,但缺乏认真严肃的外王思考和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其心不在人世间故。佛教过盛而儒家不振的时代,社会和国家就会出现很大问题。

 

【儒佛】论学术品质,儒高于佛。这是依据儒理判教判学,并非毁佛自赞。佛教学者喜欢强调佛高于儒,我们也不能斥之为毁儒自赞。双方立场观点不同,故得出的结论有别。东海言儒高于佛,理据有三。其一、佛教蔽于坤而不知乾,重静轻动,乏乾健生生之能,有耽空滞寂之蔽。其二、佛教蔽于天而不知人,重德轻政,对于政治这个人道最大的事业缺乏必要的热诚和研究,没有礼学法学政治学;三、儒家主导之国,佛教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佛教主导之国,佛教往往衰败甚至消失。当然,指出佛教的不足,彰显儒高于佛,并非否定佛教,而是在儒家文化、政治和制度框架中给予恰当的定位。否定佛道西学固然不行,过于抬高三家,同样不行。王道中华,一主三辅,儒主而佛道西学为辅,这是最恰当的安排。

 

【史眼】唐太宗对于儒佛道三家的态度颇为复杂。他曾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发誓“惟以丹诚皈依三宝”云,曾在贞观之初表示:“自有国以来,何处别造道观?凡有功德,并归寺家。国内战场之始,无不一心归命于佛。今天下大定,唯置佛寺。朕敬有处,所以尽命归依。”(见《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可见,这时候是先佛后道。贞观十一年,唐太宗颁布《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宣布“自今已后,斋供、行法、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这时候改为先道后佛。

 

但是有一点他始终没有改变过,那就是以儒立国和治国。唐朝与汉宋并肩,作为中华正统,肇端于唐高祖,奠基于唐太宗。他在《贞观政要》中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中,儒家道德、政治原则一以贯之。

 

【法显】非常喜欢法显《佛国记》中的这段话:“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这种愚直精神,为儒佛两家共有。佛家舍身求法,儒家以身殉道、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都有赖于这种精神。

 

【击蒙】林语堂言:“中国人,得意时信儒,失意时信道,绝望时信佛。信仰随时可变,本质就是没有信仰。”似是而非。儒佛道并重兼信,未必没有信仰。因为儒佛道三家对天道的证悟异中有同,有重叠处。若非醇儒,往往很难区别三家信仰对象的不同。不少人时而信儒,时而信道,时而信佛,或者同时信仰三家,自有其真诚性。

 

【答客】中岳厅友问:“儒释道三条道,哪一个最究竟最圆满?为什么?”答:儒释道皆得乎道,儒家最为究竟。儒佛所得近乎坤元,两家学说皆有坤道的特征,蔽于坤而不知乾,亦不知人,于天道之乾健和人道之仁义,皆隔了一层。耽虚滞寂,根源在此。唯儒家所证之道体,乾元挂帅,乾坤并建,天人圆合,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因果】儒佛道三家都承认因果的存在,因果律堪称三家共法。儒家因果不论三世,只论三代;不论六道,只论人道,最为中肯。知因果是儒家十二智之一,详见东海《儒家大智慧》一书。不信因果,不足以入中华文化之门;不明因果,不足以明易理天理、登儒堂入儒室也。

 

【因果】儒佛道耶都有各自的因果论。儒家因果论是内圣学要义,特别实在和正确。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证据,论述和揭示因果之理,彰明反孔反儒的各种人生和社会后果,是良知启蒙的重要内容。一些不信因果者认为这是诅咒,可笑可悲之极。诅咒非礼,而且自伤,既伤形象又伤良知,智者不屑,况君子乎。

 

【择灭】故人楚狂兒儒佛兼修,尤深佛学,十年前曾往返辩难多次。吾尝言,假以时日,有望成为当今佛门大师级人物。今下问十多个佛教问题,其一曰:“择灭之择、择灭之灭、择灭之得,各由何而成善性?”问题留待佛门高明,但择灭一词,颇有意蕴,可拿来为儒所用。择灭是梵语翻译而来,又作数灭、智缘灭,大意是以智慧之简择力而得之灭谛涅盘。儒家来用,择为简择力、判断力,明辨功夫也,如择善固执之择;灭是灭除恶习,道德境界也,入无忧无惧无惑之境。至此境界,可以断离恶习缠缚,得到良知自由。

 

【然哉】虚云老和尚1944年八月十六日云门寺开示:“学佛一法,亦易亦难。从言教上解悟,此理甚为容易,所谓言下顿悟。如用功得当,即亲见到自己本来面目,亦不为难。但要得到真实受用,不为一切境界所转,随时随地自己作得主张,能够解脱自在,造次颠沛都能如是,那就非年久月深、无明烦恼断尽、习气毛病扫清不可。由事上磨练,确实证悟,此则为难也。又断无明烦恼,除习气毛病,莫若严持戒律;戒律清净,无明烦恼习气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纵修习有成,亦是天魔外道。”东海曰:儒佛两家修养功夫,异中有同。这段话可供儒生参考。“得到真实受用,不为一切境界所转”,相当于孔颜之乐和道德自由。严持戒律相当于严格守礼和自律。儒家同样是言下顿悟易,确实证悟难,有赖于事上磨练和严受礼约。

 

【恶恶】护持善根是儒佛两家共法,但护持的方法有所不同。儒家的护持法是力张八条之目,扩充四端之心。四心有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羞是羞自己之不善,恶是恶他人之不善,即恶恶,即“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恶人。论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儒家特别充沛,非其它学派宗派包括佛道所能及也。

 

【修道】儒佛道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修法,王通《中说》中提到儒家的修法。“房玄龄谓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营营乎?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欤?天子失道,则诸侯修之;诸侯失道,则大夫修之;大夫失道,则士修之;士失道,则庶人修之。修之之道,从师无常,诲而不倦,穷而不滥,死而后已,得时则行,失时则蟠。此先王之道所以续而不坠也,古者谓之继时。《诗》不云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如之何以不行而废也?”(《中说·立命篇》)薛收所说的从师无常、诲而不倦、穷而不滥等等,只是部分修法,仅此不足以继时也。儒家的修身是身心双修,内外并重。东海所说的四种儒功,更加全面而重要。

 

【三家】儒佛道三家可分别称为仁学、佛学、道学。形而上者谓之道,三家学说于形而上之道皆有所知,皆根植于道,故可统称为道学。注意,唯儒家道德学可称为圣学,不可以此称道家。道家于道,既有所得,又有所蔽,既蔽于天而不知人,又蔽于坤而不知乾。故格致诚正不足,不得称圣学也。道家开不出王道政治和礼乐制度来,原因在此,在于未能立人之道、尽人之心而圆证性天。佛教类似。故三家之中,儒家所得最为中正,仁义之道最为圆实。“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唯吾儒能够,非仁学莫属。

 

【佛道】曾有名家说儒家是阴性文化。恰恰相反,儒家是阳性文化,佛道两家才是阴性文化,或者说坤道文化。注意,佛道侧重阴柔,并非一味阴柔,其中也有刚动性。但是,佛道的刚动是坤元的刚动。坤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与乾元的阳刚生动性质不同,“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佛道两家作为坤文化,不适宜主导人道,不足以建设良制良法和政治文明,对儒家宜有一定的尊重顺从。历史证明,儒家政治可以为佛道自由健康的发展提供最好的保障。在中国,儒家衰败之世,佛道必然失怙。

 

【天道】古今中西学术繁多,知天命、明天道者唯儒佛道三家。三家中,儒家圆明,佛道半明。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偷得《易经》半部。东海学舌曰,佛道两家明得天道一半。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有得乎人道,虽不明天道,亦不违之昧之。百姓日用而不知,此之谓也。

 

【开悟】儒佛道都讲悟,都很重视觉悟、开悟,悟个什么?当然是悟道。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又说:“万物皆备于我。”释迦牟尼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这都是悟道之言。悟有解悟、证悟之别。解悟是理悟,理性理解性天大义;证悟是心证,自心实证性与天道。性即天命之性,天道即天地之性。悟又有偏悟、圆悟之别。偏悟是执大象之部分,实有所得,又有所漏;圆悟是执大象之全体。乾坤并重,天人合一。

 

【开悟】佛家认为,因缘俱足时,刹那可悟道,但习障则须有步骤地实修消除。《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则顿悟,就是理悟。但理悟未必能实行,知道未必能做到。例如,理解因果之律,知道善恶有报,如果没有实修功夫,仍难杜绝恶因恶业。当然,理悟也很重要。能够理悟性天之全,就能成为而立君子,建立中道信仰。纵然行差言错,也容易过而改之,不至于怙恶不悛。注意,理悟有偏圆之别。唯有深入仁义之道,才能圆悟性天之义。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斯道就是仁义之道,中庸之道。

 

【自题】日前醉闻狮子吼,讥吾除了酗酒,百无一用。豪言曰:吾定海神针也,在儒则儒定,在家则家定,为国则国定,为天下则天下定。小诗自题曰:箪瓢陋巷一年年,醒似孤僧醉似仙。自有仁针能定海,憾无时位可回天。其实,儒家根本无须权位,只要把言论权教育权归还,足矣。此诗有深意,箪瓢陋巷和仁针,意谓吾儒者;似僧似仙,意味着尊崇佛道。吾心目中的王道政治是,儒家主统,佛道及自由主义为辅,三家大德大师享受国宾级待遇。东海老矣,此生只怕无能无缘建设王道了,希望将来有儒生能够继承此志,完成吾愿,是为至盼。

 

2023-2-1余东海集于青秀山下独乐斋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