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应之】穿深衣,祭尼父——记河北正定文庙祭孔

栏目:礼仪祀典
发布时间:2011-10-12 08:00:00
标签:
周应之

作者:周应之,男,西历1967年生,浙江文成人。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主修植物遗传。曾先后供职于中国银行,中国新技创业投资公司,后受南怀瑾先生影响,跟随王财贵先生推广儿童读经,为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孟母堂、“诗礼春秋”创办人,现为孟母堂塾师。


     
     
    穿深衣,祭尼父——记河北正定文庙祭孔
    作者:周应之(上海孟母堂)
    来源:作者赐稿《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西历2011年10月12日  
     

 

 

 

 

    今年是孔子二五六二年诞辰,季春之时,曾以孟母堂的名义给尼山孔子基金会的孔维众先生去函,请许参加在嘉定孔庙秋日祭孔的观礼活动,对方兴致甚浓,后不知出何原因,此事便不了了之,有些遗憾,终究平日里,学堂每日礼孔已成习惯,若能于庙堂之上祭孔,多于心中充实神圣之敬,早为怀想。八月中旬在北京参加了友人哲萱的周制婚礼,结识婚礼通赞吉恩熙兄,早就听说恩熙兄于河北正定文庙主持文庙恢复祭孔以来历年的祭孔,声闻界内,颇得好评。返沪后,于网络视频中观看了二零一零年正定文庙祭孔仪程,法秩鲜明,礼详乐备,常州孔卫东兄的评语是:正定文庙的释奠礼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规制。于是便有心参与观礼,随即与恩熙兄联络,热情受邀。
    
    
    九月二十三日携诗礼春秋服饰王华彬兄,及庄玲、庄哲静、周倩瑶、沈俊成四位同学,飞赴正定,我等皆有幸被恩熙兄安排直接参与祭孔,我与华彬兄为复圣颜子和宗圣曾子两个神位的赞引,庄玲等三位女生为乐官,主持古琴演奏,沈俊成同学则为执事,负责司尊和酌酒,角色分配即毕,余下数日分别早晚排习,倒也易熟。
    
    
    间闲时稍加了解了正定文庙,据梁思成先生鉴定,正定文庙的大成殿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极为相似,应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建筑,均为完好的木结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正定文庙于文革中曾遭破坏,幸好尚存照壁、泮桥(埋于地下)、前殿、东庑、西庑大成殿,堪可祭祀之用,只是周遭建筑劣貌高瞰,殊煞风景,而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存有露天茅厕,女宾根本无法涉足,比照正定大佛寺配套设施,相差甚远,看来文圣灵栖之地,要受重视,须待国家文运昌明之时。
    
    九月二十八日一早,我们便来到文庙现场,换上深衣,精神为之一振,已不是前几日在文庙普通排习时的感受,而是庙堂之上我为主人,反观未着法衣者,似乎是他邦异里之人,他们的衣着甚至有些不堪入目。北京、上海各高校的学者,也陆续装着法服,俨然是一群古之士大夫叙立于前,文士之气溢于眉宇,已然不是昨日初照会时的寒促外表,虽然当时各位来宾的穿着可能是当下所谓的名牌服装,可见衣冠赋予人的精神面貌之异不言而喻。古人将“改正朔、易服色”视为立国之头等大事,今天的人一定很难理解,因为古人把衣冠视为“制器尚象”的礼器,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等五种法度,有正直、端方、平正、礼容等多种内涵,为圣人先王所重,如能认识华夏衣冠的内在法理,自然对华夏民族是衣冠上国多一些真切的体会。先民已将华夏衣冠内化为精神品格,清初之时,前明遗民宁愿砍头也不易服,因为谁愿意被革去精神所有呢?今天这个时代,服饰不过是审美对象,无有文化法理可寻,谁也不会在乎易服,只要好看即可。
    
    
    九时整,随着通赞官威声严鼓之令,执事、乐官、六佾舞团、赞引及献官,分次列位。鼓声起,柷节击而钟磬、笙箫、埙笛、琴瑟之声渐兴,始奏雅乐《咸和之章》,主祭河北儒教协会副会长高士涛先生带领诸高校学者所扮献官由赞引官分别引至孔子及四配十哲前,以上香、奠帛、初献、祝文、亚献、终献、望瘗之礼次,间以雅乐《安和之章》《宁和之章》《景和之章》《咸和之章》,终以竹枝扫敔,定成迎神、送神、引福受祚的祭祀礼程,祭祀时间不长,约一小时四十分钟。平时也多到庙里烧过香,清明时节在祖宗牌位前磕过头,诚敬之心自然是有的,虽然诚可通神,但神我感应并不强烈,我所追求的神并非仙乡之灵,而是识礼明仁后的心智神圣,法服、雅乐、仪轨与诚敬之心的结合确实能产生持久的人神合应,宽明逸宕之心久延不散,参与者如此,那些诚心观礼者也应是同样的感受。
    
    
    龚鹏程先生在《雅乐复兴的意义》一文中感慨国民礼乐教育的浅陋,一生很少有神圣的体验,再加之文化修养的不足,精神的高贵无从谈起,民族失去精神的高贵,指望国家体制来维持所谓的社会契约关系,和谐社会是难以实现的,我完全赞同龚先生的观点。祭孔的意义不是让人们多一个观光景点,了解一点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要唤起的是礼治的复兴。
    
    
    现代社会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因生产关系带来的物质财富分配不均,造成了人心的失衡。虽然国家体制也不断在完善以期解决失衡,但国家体制本身也是财富不平衡的催发者和保护者,其改革总是落后于现实,因此,仅靠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创造以及国家制度改进来调节这种失衡所带来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进而建设和谐社会显然是不足的。 社会和谐的基础应该建立在超越世俗和物质利益关系的共同价值观之上,这一共同价值观就是“礼”。“礼”在内在表现为明明德的文化自修和自省,在外表现为以自明的社会定位,以敦和仁诚的语言,以允度舒雅的衣着,以谦宜娴适的举止开展人我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天之间的自然关系。以礼的中正之力,浸润社会,各阶层得以尚礼往来,以此舒解各种关系失衡;以礼的仁和之力又能发启人心之良能、社会之良知,开展除生产关系之外的多种财富分配形式,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趋合理;礼之功能还在于以德之厚薄定尊卑高下,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之道,“立德、立言、立行”是古来不易的法则,礼治而“德厚者位尊”,是社会财富追求之外的共同价值目标,藉此经纬世事,诱进仁义,又能超越世俗而获得精神的祥和。礼之兴治,是和谐社会落实的本要。
    
    
    此次祭孔的同学大都来自正定弘文中学,这应该是他们课堂外的最大收获,他们对祭祀文化的认识还无须深入探究,但祭祀对于圣贤的礼敬,祭礼衣冠肃伟、雅乐端良、依仗威赫,无疑是他们生命最神圣和宝贵的记忆,开启他们学贤齐圣,秉仁蹈义最直接的动因,希望祭孔能成为天下学子经年的常礼,继而文风大起,礼运昌盛。
        
    
        上海孟母堂 周应之 
        2011年10月9日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