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应之】春华女儿行:一位父亲眼中的女儿成人礼

栏目:礼仪祀典
发布时间:2019-08-10 01:39:28
标签:女儿行、成人礼
周应之

作者:周应之,男,西历1967年生,浙江文成人。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主修植物遗传。曾先后供职于中国银行,中国新技创业投资公司,后受南怀瑾先生影响,跟随王财贵先生推广儿童读经,为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孟母堂、“诗礼春秋”创办人,现为孟母堂塾师。

春华女儿行:一位父亲眼中的女儿成人礼

作者:周应之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原载“诗礼春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初七日丙子

          耶稣2019年8月7日

 

 

 

 

 

自去岁便开始为女儿筹备筓礼,至今年七月末,方如期在云间紫银庐举行。厅堂之內,气氛肃穆,以陈荩仁兄提供的《朱子家礼》为范本,新汉服由张谷元兄设计,傅丽元与杨焕两位老师分别为正宾及宾助,通赞则由女儿师姐琢如姑娘担任。仪程渐次序立、迎宾、加笄、醴女、授字。

 

 

 

女儿授字“惠班”,这是汉代班昭的字,《汉书》的后半部是她代兄班固而作,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女性之一,取字“惠班”之意不言而喻。授字之后是笄者见尊长,我与她母亲就坐上首,女儿上堂拜见,筓礼便告结束。拜见時,见女儿鬓发高挽以加筓,略施粉黛,着汉服,款款行礼,一时见女儿已长大成人,见其眼神还是蛮沉静和贞定的,并沒有因为要成人了便显得些许慌张不宁。慌張不宁定然不可取,因为8月底,她就要远赴英伦,开始独立的求学生活,这是需要自我镇定的。

 

 

 

女儿就要远行,內心多少不舍,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她从小在私塾受教,不曾进得体制,值初中学龄时,她奶奶便催促我们送她入中学,一时犹豫已至高中年龄,固无学籍而不能就读国內高中,国内高考一路便已自绝,于是她自作决定,考雅思去英伦读高中。所幸成绩尚可,在上海的英国友人斯明诚先生遂帮助其联系了位于剑桥镇的一所中学就读,她的雅思成绩也为她获得了一定的奖学金,之所以选择剑桥,是希望她学业之余,能于剑桥大学有所了解、学习和交流,亦可广交道同之友。

 

 

 

女儿喜欢英国文学,喜欢其風土、小说人物,也喜欢追英剧,这与学堂的从小英文读经有关,也有受她作文老师龙平兄的影响,英国文学中散发的人文气息还是很浓厚的,当年我也有向往之情,尤其是贵族的庄园生活,她此去彼国是有一些追梦的缘故吧,不仅就读高中,看来不生活一番不能了此因缘。加之英国是老牌帝国,有它矜持稳重之处,没有象美国那般燥动的男孩脾气,这一点我与女儿意见一致,因此也没反对她去。忽地想起,她不太喜欢英式饮食,不知谁说过,不喜欢其饮食习惯就不可能真正喜欢其地,不知女儿她是否同意这句话?我想她成人后方去英国,肯定很难再培养此习惯了,她的本土积习是很重的!

 

 

 

当然女儿自小在私塾的缘故,文言底子亦不弱,也是其兴趣之所在,背诵经典自不必说,为诗、为文均能尽心。为诗尚能写:“客宿他乡地,徐徐如梦生,平湖垂素月,堤岸远山岑,天地存空响,重宵有好音,孤鸿惊夜寐,何故没浮沉”,这类咏《秋夜》的诗句。先不论其诗水平高下,女儿的心还是蛮宽博富丽,多情善感的,物象之运,情味之况似可侧身于古人,女儿的诗才反让我多生惭愧,这许多年来未曾相携阔游山河,以富其眼界,添其胸襟气度,这一课一定要补上!女儿的诗很古典,很中国,古诗是故国之魂,看来女儿的故土之情已难移了!

 

 

 

女儿曾作过一篇不知轻重的文言,驳东坡苏子的《范曾论》,我不是方家,不具臧否之能,只是弱龄小女竟敢与文豪论学,勇气可嘉,真诚亦可嘉,且所论者关乎君臣之义,家国大事,这于姑娘而言颇为可贵,若将来能以此处世立身,或多令人宽慰。这实要归功于季谦先生所提倡的读经教育了,也要感谢她的启蒙老師姚莉,经学老师吴笑非兄,史学老师金泓帆兄了。

 

 

 

我曾经问过女儿:"二十几年前,为父从金融商业转身投入文化教育,如今论物质财富并无富余,唯存文化情怀,不过出版一本《论语述要》,女儿对此有何看法?"女儿对我当初的选择以及后来之所为相当肯定,已过知命之年的我还是欣慰的。当然我希望女儿还是能保留一些浙江人氏先天的财商,因为夫子曾说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但有金钱可使,莫为金钱所役,何况金钱中的人际关系多少是真实反映了人世百态、人情冷暖的,不味其中者,盖不能得知人生。

 

 

 

女儿有些聪明,对其学习我也从未烦过心,平素在学堂皆有老师教习。有赏则略为夸赞,遭罚则从来不问,故女儿于学习中的喜忧亦很少与我通情,我也落得轻松。待其少长,与之议论的话题方多,交情愈浓,知其腹中见识不少,兴趣亦广,真是体会到了孟子所谓易子而教,是大有道理啊!说她聪明,偷懒亦时或有之,否则何以数学不行,以致临行之际急抱佛脚。女儿口齿伶俐,但其呀呀学语时,总是将“桔子”说成“吉己”,不要的"不"字也总是发不出音来,以至于常常分不清她到底要还是不要呢?那时还多少有些担心。如今,女儿语言流畅,反倒希望她语速能慢一些,更优雅一些,要知道言为心德之使,人之一生荣辱多系于此,因此夫子特别强调要"讷于言,敏于行。"言语能持重而稳方能减少过失。当年给女儿取名"子齐",齐字即有行事敏捷之义,言语方面倒不曾顾及,现在补牢或未为晚。

 

 

 

女儿很幸运,5岁就从学于上昆当家花旦沈昳丽老师,一曲《牡丹亭皂罗袍》唱的纤柔婉转,颇得韵致,上昆演出"五子登科"时,曾与她老师同台獻艺。女儿喜欢戏曲,我是有意为之,从小的电视节目便以戏曲频道为主,因此看戏、唱戏成了她童年的爱好。因为女儿学戏之缘,我也喜欢昆曲,可与女儿声情相通,是平生愉悦之事。女儿书法虽从学于我,而用心不足,王右军的集字《圣教序》仅得几分模样,还需多加研习,她母亲已为她备好笔墨纸砚,希望她在异国不废临池之好。

 

 

 

 

 

至于她在英伦学习之余,我期望她能自告奋勇,在当地学堂或自己学校开设读经、解经、文学、昆曲、书法之类的课程,可边学边教,既不生疏国故,又有进益,同时在异国交流文化,也是对在异国学习文化的礼尚往来的回报吧。

 

女儿爱读书思考,也能关心现实。这书中、现实中男女之事自不在少,诸般美善丑恶虽不尽观,大概略知,青春既来,要轮到她自己去这幻域之中走一遭了,多少把握只看她自身造化。如有建言,不妨请她多加体会"性情"二字,智在其次,貌更在其次,世人迷形惑智者多而觉悟性情者少。人之多变不外性情,而性情以温良为上,温良者必仁爱不匮,体贴有余,自身修养需如此,交友亦当如此吧。

 

 

 

王摩诘有诗《洛阳女儿行》,描述的是洛阳贵胄骄纵之女,小女乃平凡之女,并无娇贵之气,只是借用其“女儿行”之诗名,加之“春华”之地名,看者不必有歧意。春华也确有其地,我与女儿在此岁月安祥地度过了十年,她将从此处远赴英伦,期待此后的日子也如在春华一般安然愉悅!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