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恒】悼念张祥龙先生,记与先生的一次缘分

栏目:纪念张祥龙先生、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22-06-10 18:10:31
标签:悼念张祥龙先生
李竞恒

作者简介: 李竞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师。出版专著有《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研究》《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

悼念张祥龙先生,记与先生的一次缘分

作者:李竞恒

来源:作者赐稿 发布

 

惊悉张祥龙先生遽归道山,至今不敢相信先生已离我们远去,虽然未曾拜见过先生,但却曾经有缘得到过先生的帮助与提携,在此述诸笔端,以为纪念。

 

2013年拙作《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书稿出版前,想请张祥龙先生过目斧正,并赐一评语。我虽然治历史学科,但一直对哲学和思想领域有浓厚兴趣,很早就拜读过先生的《思想避难》等著作,对先生的学问与修养甚为敬慕。因此,若能得到先生斧正与评议,是我的荣幸。

 

在2013年11月29日,我给先生发一电邮云:


“过去解释《论语》,大多是谈大道理、或者就文献谈文献,很多是循环论证,甚至成为“心灵鸡汤”之流。此次拙作,尝试从考古学、古文字资料、出土简帛等大量实证资料角度切入,对过去解释《论语》诸说进行阐释,进而进行修正和解释。

 

您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长辈。这里冒昧将书稿发给您,想烦请您过目,盼能赐教斧正。”

 

2013年12月3日,先生便回复电邮云,已浏览了拙作书稿,并给一评语云:“本书吸收许多考古发现,又借鉴不少今人研究成果,常能发表一些新见解,或对旧解的新解释,体现了王静安先生主张的纸上地下互证的研究方法,丰富了深化了我们对这本儒家“圣经”的理解。但那些有意思的旧解也不一定就要废掉,‘敬崇文本,宽待众训’是我对经典的态度。”

 

我与先生素昧平生,第一次冒昧通信请教,先生便于百忙之中,数日之内阅读了拙稿并回复,令我非常感动。我是幸运的,能得到先生的肯定与意见,先生此一回复和学术判断,也我们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即对于经典的态度,要以“敬崇文本,宽待众训”为本,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但不能因创新就废掉旧解。

 

拙作出版前,我在《后记》中致谢:“我要感谢张祥龙先生,当年阅读他《思想避难》一书,当我读到张先生充满深情的论述时,几次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心已融化在他力透纸背的中国情怀之中。此次得到他的肯定与推荐,是我的荣幸。”

 

与先生的这次结缘,对先生或许是小事,却是我学术生命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一件事。先生短短一段评论,其提携后学之精神,总结为学之精要,便跃然纸上。先生已经仙逝,再也无缘拜见,或是当面聆听先生讲论中西学问思想。我想,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便是学习先生的人格,并继承发扬先生未竟的事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