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钟鉴 著《从三教会通看中国精神》出版

栏目:
发布时间:2021-12-04 17:44:26
标签:《从三教会通看中国精神》

牟钟鉴 著《从三教会通看中国精神》出版

 

 

 

书名:《从三教会通看中国精神》

作者:牟钟鉴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三教会通”之“教”,乃“道德教化”之“教”。作者在书中阐明了中华思想文化是由孔孟儒学为主导、与老庄道家相交辉、以儒道佛三教为核心构架,同时广泛包纳融会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和外来文化,向着不断文明化丰富化的健康方向发展。正是这种独特文化所蕴含的生生不息、博厚悠远、明礼诚信、刚健中正、道法自然、毅勇勤俭、仁义通和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长存不亡、分而又合、衰而复兴,在多灾多难、内忧外患中奋进不懈。

 

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思考三教关系命题,本书梳理了他在“儒学”“道学”“儒道互补”“三教会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独具特色的学术历程,作者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字信达并通俗易懂,以供读者深刻、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文化,继而以中国文化精神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牟钟鉴,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专家,中国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中国宗教学会顾问等。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等。主要著作有《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新仁学构想》《中国宗教通史》《老子新说》《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等。

 

【目录】

 

儒学

儒家仁学的演变与重建

一、仁学是儒家的内在精髓

二、仁者爱人—孔孟之仁

三、以生言仁—宋明之仁

四、以通论仁—仁学之近代化

五、构建新仁学

二十世纪儒学的衰落与复苏

一、儒学在剧烈的社会大变革中的衰落和消沉

二、儒学在低谷萎缩中的延续、反思和探索

三、儒学在新时代社会转型期的复苏与重建

四、儒学发展的新特点及未来展望

重建诚的哲学

一、诚的哲学历程

二、建构当代的诚学

传统家庭伦理的当代价值

一、近代家庭伦理的大变革

二、家庭的永恒性

三、传统家庭伦理中的常道

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生态哲学与儒家的天人之学

一、当今的生态危机

二、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抉择

三、儒家天人之学的生态哲学资源

四、构建新的生态哲学

中和之道与当代温和主义

一、中和之道

二、温和主义

道学

老子的学说

一、老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老子其人其书

三、老子哲学是主阴贵柔的生命哲学

四、老子学说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

道家学说与流派述要

一、引论

二、道家的基本理论与主要精神之把握

三、道家的演变与学派

道教精神略论

一、容纳汇合的精神

二、抗命逆修的精神

三、实践力行的精神

四、救人济世的精神

五、恬淡通脱的精神

道家与道教同异比较

一、从历史长河看道家与道教

二、现代学者从理论上做区分

三、道家与道教之三异

四、两者之相通处

论道教道德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一、特色一:以神道的方式容纳古代社会主流的和普遍性的道德

二、特色二:道德践行与仙道修炼紧密结合

三、特色三:淡泊、谦和、息欲、包容

四、特色四:重视生命伦理

五、特色五:多教汇合

六、特色六:与民间道德教化相结合

七、道教道德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论道

一、道家创论,百家共之

二、大道一本而多元,异途而同归

三、宇宙生成于道—道的发生论

四、万物依赖于道—道的本体论

五、人生的追求在得道—道的价值论

六、完善自我依赖于道—道的修身论

七、结语

三教会通

论儒道互补

一、研究儒道互补的意义

二、儒道两家基本特征的比较和儒道互补的深层分析

三、儒道互补的历史考察

四、儒道互补的现实意义

从赵朴老的若干诗词看人间佛教的真精神

两方净土 三位弥勒

从儒佛关系看韩愈、柳宗元与李翱

一、儒佛关系之消长

二、韩愈排佛理念

三、柳宗元崇佛理念

四、韩、柳综合评论与李翱《复性书》

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

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与历史作用

一、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

二、中国宗教的历史作用

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特点

三、敬天与祭天

四、祭祖与丧葬

五、社稷、日月及其他

六、总结

我国主流宗教观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创新

一、我国宗教的现状

二、中国历史上主流的儒家宗教观

三、民国时期主流宗教观的变迁

四、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 年当代新宗教观的建立和实践

五、 1957 年至1976 年民族宗教理论的进展与失误

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宗教理论的创新

七、 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几个认识问题

宗教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宗教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

二、 宗教是维系民族信仰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宗教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四、当代民族冲突中的宗教问题及其对策

附录

试论“冯友兰现象”

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重新认识汤用彤先生的一篇书跋

追念厚重朴直的张岱年先生

追念任继愈先生

怀念朱伯老师

记忆中的牟宗三先生

 

【前言】

 

中国精神的根在三皇五帝,如《史记·五帝纪》和《尚书·尧典》所载,上古圣贤即确立了仁德、民本、贵和、创新的精神方向。《周易》提出阴阳和合之道。老子提出“尊道贵德”的柔性哲学。孔子集五帝三代之大成,提出仁和之道、礼义之制,建立起伦理型的人学。尔后中华思想文化便由孔孟儒学为主导、与老庄道家相交辉、以儒道佛三教为核心构架,同时广泛包纳融会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和外来文化,向着不断文明化丰富化的健康方向发展。中华民族长存不亡、分而又合、衰而复兴,在多灾多难、内忧外患中奋进不懈,其秘密在于独特的文化,在于这种文化所蕴含的生生不息、博厚悠远、明礼诚信、刚健中正、道法自然、毅勇勤俭、仁义通和的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支撑着、凝聚着整个民族,培育着它的民众和精英,造就了它灿烂的过去,并且正在造就着它光辉的新时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探究中华思想文化的底蕴,继承其优秀传统,吸收世界各种文化的营养,重铸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是我们这一代学者应尽的责任。

 

本书有四个部分:“儒学”、“道学”、“三教会通”和“中国宗教文化”。大致涵盖了我三十多年间学术研究的若干主要方向,也能代表我在上述四个方面的特色的基本观点,可以提供我与读者交流的便捷渠道。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和底色。我重点在阐述仁学与诚学的演变与当代创新,儒学在近代的衰落与复兴,儒家伦理与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面对当前世界上主义和恐怖主义的肆虐,我在文章中大力推扬儒家中和之道,提倡温和主义,展示儒学推己及人的恕道情怀。

 

道学(道家和道教)是柔性之道,与儒学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的基脉,也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恬淡通脱的特征。我阐述了老子道家的源流,道家和道教的异同及道教的精神与价值,道家哲学对人类的贡献。

 

三教(儒道佛)会通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形成稳定的三角间架,使文化中华绵延不绝。我在文章中着力阐明儒道互补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儒道佛三教会通的历史与当代启示,也涉及佛教成功中国化的经验。

 

中国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它有清醒的认知是准确把握中国精神的必要条件。中国文化是以人文主义为主导,同时又吸纳各种宗教的混合型文化。宗教弥补了儒家道家不究神灵和死后的空缺,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安顿心灵的彼岸世界。儒家道家给予中国原生性与外来宗教以人本和理性的引导,使之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现实关怀,并给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深刻影响。我在文章中阐述了中国人的基础性信仰即敬天法祖,说明宗教问题紧密关联着民族团结。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十六字真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两位先生的名言乃是中国仁和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的好解读。

 

怀念师长不仅是作为学生的我应有的感恩之心,也是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文学者应有的责任,即把老一代大学者的哲思与贡献依自己的亲身体验表达出来,使社会有更多的人了知他们为人为学的风范而加以发扬光大。附录中我写了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对我引导培育多的冯友兰先生、汤用彤先生、张岱年先生、任继愈先生、朱伯崑先生,也写了在香港见过两次的港台新儒家牟宗三先生。通过他们,读者可以更具体生动地了解什么是中国精神。

 

我多次说过,我只是中国精神的一个探索者,一边探索前行,一边回顾总结,拙作中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但我能保证这些作品是真实的活着的,是我的精神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将继续探索下去,并希望得到识者指正。在此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大力支持和编辑王思惠女士的辛苦编审,使拙作得以顺利问世。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