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内圣学和形而上第一问题 ——东海客厅论性天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1-11-02 18:36:18
标签:内圣学、形而上第一问题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内圣学和形而上第一问题

——东海客厅论性天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九月廿七日癸丑

          耶稣2021年11月1日

 

 

论及性与天道,有两个观点:一是性本于天,意味天高于性,天在性之上,“天道开二门”(蒋庆先生语),内圣与外王并列;一是性等于天,性与天道,现象范畴大异,本质丝毫无异。性天为内圣,内圣开外王,内圣外王为体用本末关系。

 

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儒学基本问题之一,堪称内圣学和形而上第一问题。我认为,一般儒生不必急于发表意见。对于这个问题,若有人四十岁能真正明白,已是天纵之才。于形而上学,思考是必要的,仅仅思考是不够的,还有赖于三方面功夫的深入,即持之以恒的格致努力、诚正修养和外王追求。

 

王学隶属于圣学,圣学的核心是形而上学;王道内在于圣德,圣德的根本是知性知天。与其说天道开二门,不如说天道开圣门,圣门开王道。换言之,儒家讲仁道中道,讲仁学圣学,就包括了王道王学。

 

内圣外王这个成语出自庄周《庄子·天下》,误导天下后世不少。方便而言,原无不可。但不少人执以为实,以为圣王内外有别,王学外乎圣学,王学另有来源,那就大错特错矣,将圣与王、道德与政治割裂开来了。

 

内圣外王作为体用关系,不二而有别。最大的区别是,体无限而用有限,受到时空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圣贤在现实中不能成就王道事业,就是受限于外在条件。然而圣贤不会因此放弃王道追求,坐等条件成熟。

 

相反,只要有圣贤精神,就必有勃勃不容已的王道追求,无论可不可为,尽心尽力为之。一息尚存,决不放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论及内圣开外王,有两个误会比较常见。其一是将内圣学分为道学与性学,认为天道先开性命,性命再开外王。这是误以为天道高于性命。

 

另一个错误是以为德位相称、成为君王才是开外王。殊不知,王道志愿和追求,就是内圣所开,这种志愿和追求也属于内圣功夫和境界。论文化和道德,历代圣贤都是内圣外王具备者,孔孟就是典型。他们于王道政治,有机会则制礼作乐建设之,替天行道就是行王道;无权位则传道解惑宣传之,替天传道包括传仁道。仁道即中道,立足于内圣之道,包括外王之道。

 

或称外王也可以开内圣,更加颠倒,纯属戏论。没有内圣基础,即使为君为王,也无力行王道,有权力而无相应的德力智力能力,无其德则不能行其道。《周易•系辞下》说:“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意谓道的推行,非贤明者不可。

 

吴澄《易纂言》:“苟,犹若也;其人,谓圣人。《易》之道虽如此,若非作《易》之圣人示其道以教人,则《易》之道不能无人而自行也,盖言《易》道之行于世者,皆圣人之功。”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苟非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之人,则不能率辞揆方,屡变之道,不可虚行矣,岂能知《易》哉。”

 

前后三代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有圣德。后世儒家王朝之所以各有大缺陷,是因为后世帝王没有内圣基础或者基础薄弱。

 

 

GY厅友言:“心本于性,性本于天。把性等同于天,天等同于性,为心性儒学偏颇之见。”(《“天道开二门”发微》)

 

东海曰:说性本于天,太小看、低看本性了,夷天性为形而下矣,降天性为人权主权治权教权和礼矣。《礼运》说“礼必本于大一”、“礼必本于天”;同时又说“礼本于义”和“仁者,义之本”等,意味着礼本于仁。这就将仁与天一丝不差地完全等同起来了。这是就圣经而推,《礼运》显然属于外王经典。

 

王道之人权主权治权教权和礼制,无不本于天。泛而言之,宇宙万物无不本于天。说性本于天也没错,但必须知道性等于天,才是究竟。性与天道皆形而上,合而为一,绝对之一,自根自本,别无所本。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明言道一,性即道心。说性本于天,意味着性与天有别,那就“不一”了,就意味着道心之外别有天了,乌乎可。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篇上》)如果本心不等于性,尽心就不可能知性;如果本性不等于天,知性就不可能知天。这是就圣言而推。至于自心之证,难言哉,吾无言,唯与圣人而已。

 

梅志厅友问:“依據先生‘性等於天’的說法,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孔子‘性生德於予’、‘知我者其性乎’、‘性之將喪斯文也’”云。

 

东海答:也不妨那样理解。一切美德皆根源于本性,可谓性生德於予;天知即自性所知,可谓知我者其性;全人类良知泯灭,就是自绝斯文,可谓性之將喪斯文。

 

然复须知,性与天道,道一而现象之范畴不同。性是天命之性,就生命而言;天道是天地之性,就宇宙万物包括生命而言,表达的时候当有所分别。同时,语言文字有其历史性习惯,发之于言的时候以遵循圣经习惯为宜。想起孔子一句话:“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说话不要那样机械。

 

礼文厅友问:“既然性等于天,是不是也可以说,仁本主义等于天本主义?答:这个问题我有一篇旧作标题就是答案:《儒家天本位就是仁本位》。天道主义、天本主义、昊天主义、天性主义、天命主义、天理主义、太极主义、乾元主义、中道主义、良知主义,皆与仁本主义异名同义或近义。

 

只是仁本主义之名最佳,最能体现儒家立足人道、上达天道的特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义本于仁,一切常道美德,无不本之于仁。不客气地讲,仁本主义概念的提出、涵义的深化和五观的配套,是我对儒家重大的思想贡献。仁本主义是相对人本主义而言。相对人道主义,可称仁道主义;相对唯物主义,可称唯仁主义。中西高低,儒马优劣,一目了然。

 

 

仁即良知,成仁即成就良知,信仁即信仰良知,这是最深的自信。

 

良知信仰包括仁本主义文化自信、道德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包括人生道路和政治道路的自信。信仰良知又是最高的信仰。盖作为天性的良知具有形而上性。良知与生命是体用关系,即本质与现象关系。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良知无限,至诚无息,生生不息。

 

圣贤面临危险,必然从容镇定,或许动身,但不动心。孔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就是良知自信的充分表现。这种自信既有天理和因果依据,也有不少历史事实为证。自周文王至曾文正公,历代圣贤君子,即使逢凶遇难,往往化吉呈祥,自己若不求死,一般就不会死,甚至主动求死都死不了。吉人天相,天子天祐,岂虚言哉。天爵高大即道德天子,吉祥莫大焉。

 

于政治,文化为本,文化自信最关键,是道德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归结,政治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其它自信;于人生,道德为本,道德自信最根本,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个人没有道德自信就没有其它自信。于政治,是文化决定论;于人生,是道德决定论。政治是人的事业和道德的外延。故归根结底,道德更为根本。

 

潇湘厅友言:“道德自信更根本,没有道德自信的文化自信是虚说。夫子“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文即是道,修己治人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夫子于此道有实得,乃敢自信如此。后世守章句者不敢作此言,为虚文者更不敢作此言。”

 

不明良知,为人为学为政必然无道缺德,错误百出。不明良知者为人为学为政,最好也很有限,坏起来没有底。礼文厅友言:“一个人若丧失了良心,也就感知不到天道的存在,就靠着有限的理性生活,无目的无指引”云。其实,如果丧尽良知,连理性也会丧失,或产生邪径依赖,或变成无头苍蝇。

 

在哲学上,仁本主义最优,人本主义次之。除了仁和人,其它任何东西都不允许主义化。其它东西最好最重要,一旦主义化,就会异化和负面化。

 

换言之,在哲学上,只有仁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才是正确的,也只有仁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才能在政治上分别开出民本主义和自由主义;只有民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才能在制度上分别开出礼制德治和民主法治,只有礼制和民主制才是好制度。

 

余东海集于邕城青秀山下独乐斋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