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作者简介:颜炳罡,男,西元1960年生,山东临沂人。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社会兼职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著有《当代新儒学引论》《整合与重铸:牟宗三哲学研究》《墨学与新文化建设》《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生命的底色》等。 |
传统家训的现代价值:由家族制度的破坏到家庭文明的重建
作者:颜炳罡
来源:“屈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导言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中,良好的家训家风与家庭教育、个体成长、社会和谐、国家治理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值得传承的优秀家训与治家智慧?近代社会家族制度遭遇了何种困境?如何培养优良的家风家教、重建现代家庭文明?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与正确解答,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治理与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9年8月17日,山东省政府特聘泰山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复圣公颜子(颜回)第79代孙颜炳罡教授莅临屈子书院讲坛,发表题为“传统家训的现代价值:由家族制度的破坏到家庭文明的重建”的演讲,并与现场听众展开了精彩互动。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球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多大41.5万;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感谢王院长热情介绍,感谢在座各位小朋友和家长冒着酷暑来到屈子书院听我的这场演讲。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华民族的偶像。我很崇拜屈原,来屈子书院演讲,是我一生的荣耀!
01、家的百年流变
今天我为什么要讲家,或者说要讲家文化,因为在当代社会我们的家出了问题,我们的家教、我们的家风出了问题,我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出了许多问题。所以,许多人在家里巳经找不到幸福,而是害怕这个家、逃避这个家、不愿拥有这个家。我认识一位女士,她有留学的背景,事业非常成功。我问她:“你年纪不小,跟你老公结婚也多年了,为什么不生个孩子呢?”她说:"颜老师,我不是不想生孩子,我是不敢生孩子。因为我生了孩子,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她说出了许多人心中的话。
一位前辈讲:你要开车上路吗?必须考一个驾驶证;当医生吗?要有行医资格证;当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开挖掘机、上蓝翔等等,几乎所有行业都要有资格证。结婚生子、为人父母,是多大的责任!但没有人通过资格考试取得了合格证再做爸爸再做妈妈的。《大学》有言:“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这是说没有一个人先学会了生孩子、怎么养孩子,然后再出嫁的,古人之所以没有,因为古人不用。传统社会一个家至少是三世同堂,稍多一点就是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有的甚至是七世同堂、十几世同堂的大家族。有的家族延续几百年不分家,怎么治理呢?所以传统家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就是祖训、家规、家教,每一个人都在这套祖训、家规中成长,一代传给一代,一辈人做给一辈人看,下辈人模仿上辈人。大多数人有爷爷、奶奶,有爹有妈,今天的家庭呢?今天的家庭是这样的:儿子和儿媳妇不愿意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个房子里,公公婆婆也不愿意和儿子、儿媳妇生活在一个房子里,今天大多数家庭是由父母与子女构成单元家庭或核心家庭。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千百年来,只是缓慢地演化或者是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循环,而没有社会结构的根本凋整。
在传统社会里,地怎么耕种,有一套固定的法则。同样,怎么当爹、怎么当妈、怎么当爷爷、怎么当奶奶、怎么当儿子、怎么当女儿、怎么当媳妇、怎么当婆婆等,也不用学,上一代做给下一代看。生活法则、行为习惯、礼仪规矩,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下一代模仿上一代。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工商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安土重迁不同,工商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因为资本是流动的,因此它驱使着人去流动。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到长沙、来到上海、来到深圳,明年说不定又去了北京、纽约、首尔、东京。在一个流动的社会,今天我来这里,明天你又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工作了。家庭越小,流动起来就越方便。而传统社会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流动起来十分不方便,传统社会基本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没有流动的基础。
由传统的大家庭到今天的核心家庭其实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家庭革命。当然家庭革命不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在五四运动之前许多知识分子就开始喊家庭革命。康有为的《大同书》,最初称《人类公理》,就是家庭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他在设想的大同社会里,主张去“家界”、去”形界”。去“家界”就是取消家庭制度,去“形界”就是取消婚姻制度。有家庭,让入生而不平等,因为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决定了他的未来,生在帝王之家或者乞丐之家,差别大了,故而家是造成很多苦难的根源,是不平等的根源。因为有家存在,家有贫富贵贱之分,因而造成了人生而不平等,只有取消了家,没有私有财产,人才能够生而平等。
怎样取消家呢?康有为认为首先要取消婚姻制度,有婚姻就会有家。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一本书叫《易经》。其《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只要有天地就有阴阳两性事物即有男女,有男女就会结为夫妇。夫妇一旦成立,就成了家,千千万万的家结合就变成了民族,就会变成一个国家。“去家界为天民”,家庭的界限没有了,家不存在了,人人都是天的子女,自然就平等了。去家界的前提是去形界,形界就是男女差别。有形界就会男女不平等,男女就无法独立。要彻底地实现男女平等,就要取消男女差别,男的女的各自独立,取消婚姻制度。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女青年彼此觉得比较对眼,就定为交好之约,最短也不能短于三个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年半。生了小孩就送保婴院,然后幼稚园、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然后开始工作,60岁退休,最后进入考终院。
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许多激进主义者认为家是万恶之源,家族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根基,因而要推翻封建专制就要破除家庭。四川有一位被胡适称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他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他认为中国君主专制一直利用家族制度为其统治天下、愚弄黔首服务,而“家族制度之与专制政治,遂胶固而不可分析"。为什么能联系如此密切呢?“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贯澈始终而不可动摇。使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
“孝”是维护传统家庭存在的核心价值,在家国一体的意义上,有移孝作忠的意义。孝也是维护国家存在的重要价值,孝的观念被打倒了,当然中国传统“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价值就不存在了。中国汉代有“举孝廉”制度,那时的人,要想出来当官,要想出来参与治国理政,首先得在家里是一个孝子。在家里不孝,怎么会做一个忠臣呢?今天我们仍然要求清廉。清就是清清白白地做人,廉就是公公正正地办事。没有清白,没有公道,只有孝也不行,所以古人是举孝廉。
孝与忠是维系传统家国一体存在的两根大柱子,就像一座大房子,支撑这房子的是两根大柱子,把这两根顶梁柱拆去了,这房子就倒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与国家政体当然不复存在。吴虞看间题很独到,中国传统家国制度的根基在儒家的孝梯。湖南有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曾国藩,他认为最能维护家庭长久的是孝友之家,而不是官宦之家、商贾之家。孝是家庭中的代际伦理,善事父母谓之孝,作为儿女作为晚辈能尊敬父母、赡养父母,这就是孝。
人们常说父慈子孝,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生物学遗传的本能,动物都知道,对后代要爱护。我看过一个视频,一只鹰把一只小鸭子死死咬住了,鸭妈妈上去跟它拼命。在动物世界里,大象会保护小象,甚至狼都知道保护自己的幼崽,父母对子女的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生物遗传的本能。如果说为人父母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母怎么样?中国人说这样的父母禽兽不如。生而不养,禽兽不如。孝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孝需要文饰,需要教化。盂子说孝是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盂子·尽心上》)对于生而知之的圣人,孝可能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而对于普通人,孝是要加以后天培养的。中国古人明白,“教”就是一个孝加一个文化的文。孝是需要教化的,只有孝才能把一个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小狼长大了,知道谁是狼爸、谁是狼妈、谁是狼哥、谁是狼姐狼妹吗?不会。但是人长大了知道这些。人知道这些东西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叫“明人伦”。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人伦就是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家需要一代一代往下传,这就是代际传承。兄弟、姊妹、叔嫂等同辈之间,善事兄长谓之梯,又叫兄友弟恭。一个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个家才能和睦相处,才能长远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北京大学创办了一份杂志《新潮》,在创刊号上,傅斯年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万恶之源》。他认为“中国的家庭”就是“破坏个性的最大势力”,就是万恶之源。他讲了一个笑话:在中国传统社会,爹妈给儿子娶妻,不是给儿子找媳妇,而是为了找孝顺自己的儿媳妇。同年7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评论傅斯年的《万恶之原》时说:“中国现在的社会,万恶之源,都在家族制度。”从康有为去“家界”去”形界”,到吴虞视家族制度为专制制度的根基,再到傅斯年的家是“万恶之源”,家已经被激进主义者搞得声名狼藉。由此我们说,今天家庭出现的问题,人们家庭观念的淡薄不始千当代,而是近代以来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从维新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已经一百多年了,百余年来我们的家庭革命、家庭破坏,是这样一些观念长期积累的结果。
在当代,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的间题,同样是世界的问题。中国有一个词叫"啃老族”。现在很多中国父母说啃老不要紧,只要不坑爹就行。也有人说现在青年人之所以坑爹,是因为早年“爹坑"。"爹坑”即父母早期教育失败,爹先坑了他,然后他就变成了坑爹。在日本有一群入叫"茧居族”,当然它与中国的"啃老族”不完全相同。人民网法新社报道,日本政府2019年3月29日公布调查指出,日本40岁以上的人当中,超过60万人完全孤立千社会,待在家超过6个月,其间与社会毫无互动。这种现象在日本很常见。"茧居族”,亦即不上学或不工作达半年,且不与家人之外的任何人互动的人。这项调查估计,日本当前40岁到64岁的人中,有613000人是茧居族,当中近3/4是男性。负责这项调查的日本内阁府官员告诉记者:“调查结果人数比我们所想象的多,茧居族是不单出现在年轻人身上的问题。”这种茧居现象绝非日本一国独有,在中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发生。央视新闻网报道:2019年6月1日,曾出任日本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的熊泽英昭在家中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他称自己是“为民除害”,他的儿子就是"茧居族”中的一员,因为担心儿子对附近小学生不利,他才大义灭亲的。他的这个44岁的儿子长期茧居在家,没有工作,上网玩游戏是他唯一的爱好。
在中国现在流传一个谜语,谜面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要求打一类人,其谜底为"啃老族”。在中国有多少人在啃老,有人说60%,有人说这个数字过大,但啃老、坑爹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北京大学一位名叫吴谢宇的高才生,竟然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杀了。2009年11月,北京大兴有一起灭门案,作案者竟然是这家长子李磊。他杀了自己的妻子、妹妹、爸爸、妈妈与两个幼小的儿子,这是轰动全国的凶杀案。今天,我们的家庭怎么了?在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要回望传统,从传统齐家之道中探寻解决今天家庭问题的药方,看看可否找到一些借鉴资源,为我们释疑解惑。
02、汲取传统家训精华,促进文明家庭建设
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出了问题,近代以来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都有揭霹。我们认为,传统家庭是与以农为本的中国传统社会相适应的,其最大问题是它不适应工商社会资本的要求,因而向核心家庭或单元家庭迈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家族式的大家庭虽然解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中的核心观念就没有意义了。今天凡是中国人,凡是有文化教养的中国人,都知道感恩父母,重视亲情,仁义忠孝等为他们所恪守。
中国传统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是传统士大夫的理想,身、家、国、天下是传统士大夫的主要研究对象,齐家是其中重要的环节。齐家是什么意思?齐家就是家庭管理,我们传统的家训是对家庭管理经验的总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家政学,用传统观念讲就是齐家之道。
齐家之道的集中体现就是家训,它是各种诫子书、训子书、家规、遗训、家诫、庭诰、族规、家礼等的总称。家训既有口头的告诫,也有书面的表达。口头表达既有随机性点醒,也有语重心长的叮吁告诫;书面表达既包括作者对子女或晚辈某一事、某一行为有针对性的教诲、告诫,如《马援诫侄书》、诸葛亮《诫外甥书》等等,也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如《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家人簇》《内训》《药言》《家政集》《孝堂家训》《双节堂庸训》《负喧闲语》等等。从表面上说,家训是祖辈、父辈对子孙后辈口头或书面的劝勉、训诫、叮吁、嘱托;就实质上讲,家训是祖辈、父辈人生经验、生活智慧、存在法则向后世子孙的传授,是家庭的精神文化血脉传承。
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兴有衰,有成有败,只有总结其兴衰成败的经验与教训,才能避免重蹈复辙。不少家族尤其是文化家族,士大夫积极地篆写家训,是想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札仪熏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在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达到人丁兴旺、家族繁荣之目的。黄庭坚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著名孝子。史载他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他有一篇《家戒》,流传至今。为什么要写《家戒》呢?原因是他目睹了"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闲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为什么一些仕宦大族衰败如此之快?因为“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他作《家戒》就是以别人家的教训“以为吾族之鉴",达到“子孙荣昌,世继无穷之美”的目标。黄庭坚的愿望正是天下一切士大夫的理想。如何才能使家族长久繁荣昌盛呢?
何以知之将昌?曰家有严父;何以知家之将亡?曰庭有骄子。”(安徽《合肥李氏宗谱》)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古来人试得多了,不消我复去试得。(姚舜牧《药言》)前人认为一个家族的兴衰背后有一个规律:怎么知道这个家族兴旺?家有严父。严父即一个有威仪、庄重的父亲。前人认为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就像国君在国家中的地位,子女称父亲为严君、严父。这个父亲不会跟子女嬉皮笑脸,不会斗酒、打游戏、当足球啦啦队,父亲在子女心目中是“可敬不可爱”。何以知家之将亡?庭有骄子。家庭中出了骄横、蛮不讲理、没有规矩、没有修养的儿子。如果孩子在家里就知道称王称霸,走向社会依然我行我素,那这个家就会衰亡。家是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子女没规矩、不争气,这个家就没有未来,何谈兴盛?子女之所以没规矩、不争气,在于父母,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一个好的家庭,是与人为善的家庭。这个家庭经常做好事,做公益之事,做有利千大众之事,就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吉祥。《易经》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家庭经常做好事,为别人着想,不欺负别人,这个家就有余庆;如果这个家积不善,必有余殃。《袁氏世范》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官宦之家,仗着自己有权势经常欺负邻里,左邻右舍最怕与他打官司,因为一旦打官司,左邻右舍必败。有一天,他家里遭了强盗,强盗砍伤了他,临走还把他家点着了。周围邻居相诫:千万不要去救火,如果不去救,不过被打一百棍;如果救火,他家里的东西丢了,沾上他家的官司,这辈子没完没了。左邻右舍相约不救,结果他的家被烧个精光。这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有一年,我受廖晓毅教授邀请,到长沙县板仓乡讲课,讲课的地点离杨开慧故居不远。讲课以后,我到杨开慧故居参观。杨家供着一个牌位,牌位的两边写若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两旬话可以说是天下华夏儿女共同的家训。忠厚是从家庭成员的品德上讲的,只有忠诚与厚道之家才能传之久远;诗书是从文化上说的,只有具有文化,这个家庭才有希望。
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况惟利是图,是损阴鹭。欲令子孙永享,其可得乎?(姚舜牧《药言》第二十五章)这段话说得非常好!这是说所有父母乃至长辈,他们的一切都是为子孙打算,为子孙考虑,甚至不少都是为儿女活着。为子孙积累,为子孙创立基业,让儿子这一辈子不愁,让孙子下辈子都不愁,让子子孙孙保持富有。像秦始皇那样,他是始皇帝,儿子是秦二世,孙子是三世,重孙子是四世以至万万世。结果呢?秦帝国不过二世而土崩瓦解。他创立的基业呢?灰飞烟灭!以秦始皇之英明,何以会有如此之结果?汉初大儒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始皇治国也好,治家也罢,纯用法家,刻薄寡恩,没有仁义道德,不厚道。就家庭言,他以法家之术教育子女,秦始皇一死,子女之间就相互残杀。史载他的20多个儿子都死于兄弟之手。秦始皇没有家教,既没有父慈,也没有子孝,更不讲兄友弟恭了。他的家不“齐",天下百姓遭殃。在姚舜牧看来,天下最大、最久、最根本的基业,是经营心地,是建立德产。心灵即灵魂是财富,是最优质的财富,是任何人抢不去的财富,是一切财富的根本;道德是资产,是最优良的资产,是一切资产的根基。"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即失其本矣,就是舍本逐末,何况唯利是图呢?靠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欲令子孙永享,其可得乎”?
“千年黄土百易主”,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是不动产,然而土地永在,主人常新。土地如此,房舍如此,江山何尝不如此呢?刘邦推翻秦政,灭了项羽,做了皇帝,江山姓刘。他把自己的父亲请到长安,问:“与两位哥哥相比,谁的家业大?”三国时代,江山依旧在,可不再姓刘。正所谓“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心地比田地根本,德产比房产重要。一个家庭,应将如何置办家庭的德产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将经营孩子的心灵、经营自己的心灵放在首位。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山东孔家,世袭衍圣公,有“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之称。孔子生前没有留下多少房产与土地,但经营心地,广置德产,流风余韵,荫及子孙,泽被79代。两千多年来,多少达官显贵、多少富可敌国的富商大贾灰飞烟灭,而孔子布衣,传七十余代,两千多年全世界人民记得他,再过两千年全世界人民还会记住他,这是道德的力晕。
03、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经营心地,就是正心诚意;多置德产,就是积善成德。经营心地,就是动心起念,心存良善,邪念不起,恶念不生,一旦有不好的意念就马上把它克服了,决不坑入、害人、损人,处处帮人、益人、容人;广置德产就是积德行善,多为别人做好事,多为别入着想,心存大爱,乐千公益。
积善成德可以变化气质,让人心宽体胖,诚中形外。一个善良的人,他会处处为别人着想;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他会处处与人计较。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入,宅心仁厚,雍容大度,久而久之,面目慈祥;一个处处与人计较的人,心胸狭窄,举止窘迫,久而久之,生酸楚相。经营心地,先从自己做起。张履祥有言:
人家不论大小,总看此身起。此身正,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若是此身不正,贫贱固不成人家,富贵越不成人家,无论悖常逆理,祸败立至,即幸而未败,种种丑恶,为人羞耻不可言矣。所以修身为急,教子孙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而能教其子孙者也。遇有穷达之异,身只是此身,穷亦当自爱,达亦当自爱。穷时爱身,当如女子之处室,乃能不污其行;达时爱身,当如圭璧出犊,乃能不丧其宝。(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训子语》)齐家以修身为急,以教子为重,这是张氏家训。一个家庭不论大小,是贫是富,是贵是贱,不管是三口之家、八口之家、十口之家、两百口之家,都是看这家人的人品。对标人物是父母,是家长。父母行为端正,说话讲理,就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否则,说话不讲理,行为不端正,就是孩子坏的示范。父母满脑子想的都是歪门邪道,“发财,发财,发大财;做官,做官,做大官”,从不想做人,做人,做好人,这就是身不正。贫贱固不成人家,富贵越不成人家。在座同仁,大家都看过《红楼梦》,宁国府、荣国府是何等风光,何等显赫,风光无限,然而最终走向覆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哉?两府上下,各色人等不知修身,尤其是贾赦、贾政、王夫人、邢夫人、贾珍等。阖府上下不知修身,整个大观园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的时候,当“种种丑恶,为人羞耻不可言矣”的时候,这样的家能不祸败立至吗?能不树倒糊孙散、食尽鸟投林吗?不修身,贫贱不成人家,富贵越不成人家。有了钱有了权,如是好人,就有了积德行善的资本;如是坏人,就有了做坏事的资格。有些人虽坏,但一没有权,二没有钱,他想做坏事也做不成。齐家以修身为急,意义就在这里。
齐家“以修身为急,教子孙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而能教其子孙者也。”我总觉得为人父、为人母不容易,是一种非常沉重的责任。父母是一种责任,人家叫你爹、叫你妈了,这个责任就重了。父母也是一种榜样,当爹当妈得时时处处做给孩子看,孩子时时刻刻盯着爹妈的一切言行,爹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当爹就当一个好爹,当儿子就当一个好儿子,当孙子就当一个好孙子,这就是身修,身修才可以齐家。
怎么修身?修身就要坚守“八德”。前儒有言:“孝梯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使克成人。圣贤开口便说孝梯,孝梯是人之本。不孝不梯,便不成人了。孩提知爱,稍长知敬,奈何自失其初,不齿于人类也?(姚舜牧《药言》)身既修矣,然后推之齐家,家既可齐,而不优于为国与天下者,无有也。故家人者,君子之所尽心,而治天下之准也。安可忽哉?(方孝孺《家人簇》)
孝涕忠信礼义廉耻,古人称之为八德。如果人是一座房子,八德就是支撑起房子的八根大柱子,没有这八根柱子房子就会倒塌,所以这八德就是修身之基,就是为人之本。孝与梯是中国传统特别注重的两个观念,孩提知爱,稍长知敬,在盂子看来,这都是入之本性,奈何自失其初?不孝不梯,人就不成为人,不齿千人类了。如果忘记了孝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丧失了初心,丧失了初心就不齿千人类,人就不是个人了。孝是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
在方孝儒看来,治国难,而齐家比治国更难。一个人可以管理好企业,把企业做得很大,但未必能够治好家,未必能管好自己。一个人可以管理好天下,管理好一个国家,但是未必能齐好家。因为家是一个比国还复杂的系统。大概管理企业、治理国家,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依法治国,依法治企。但齐家不能这样,因为法律针对的是事,不是情,所以有法不容情。家人之间,尤其父子之间、夫妇之间等,更多的是情而不是事,不是理。一个家没有札仪法度不行,但一切依照礼仪法度也不行,治家需要多想想。因为在古代中国,家国同构,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扩大了的家,治好了家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南宋时期有一位大儒名叫陆九渊,他家七世同堂,每一个男丁到一定年龄轮流掌库房。他说自己掌库三年,学间大进。进在哪里?进在实务操作,这为他以后从政打下了基础。
我常说:家风是一代做给一代看,前人为后人做示范。这个思想源自《颜氏家训》:
夫风化,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颜氏家训·治家》)风化当然指社会风尚教化,扣紧家文化主题就是家风、门风。《颜氏家训》认为,家风是自上而行下、自先而施后流传下来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兄长是弟弟的榜样,丈夫是妻子的榜样,父母给孩子做示范,丈夫给妻子做示范,兄长为弟弟做示范。如果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家风一代传给一代,一代流行给一代,一代做给一代看,不是一代教给一代听,而是前人为后人做示范。做父母是一种责任,“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就是家教。那么父母如何教?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批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颜氏家训.教子》)大凡家训,无不从教子开始。家训本质上是为教育子女而设的。《颜氏家训》二十篇,实质上是将《教子》放在第一位。上智,即天才人物,不教而成,尤师自通;下愚,即愚笨、低智商或痴呆,虽教尤益。尤论是天才还是弱智,这两种人都极少。介千二者之间的人,则是绝大多数,这绝大多数就是中庸之人,就是普通人。对千普通人而言,不教不知也。
家教是什么?家教是父母或长辈引导孩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是孩子社会化的开始。孩子出生了,只是自然存在状态,一个自然人要成为社会人,适应社会,从哪开始?从家教开始。《颜氏家训》告诉我们,家教越早越好。古之帝王,有胎教之法。一般人家不可能像帝王之家那样实行胎教,但当孩子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儿童叛逆期,就用不着体罚教育了。中国传统教育特别重视母教,因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里,妈妈比爸爸接触孩子的机会更多,妈妈教育孩子也比爸爸教得多,中国有四大贤母,谁曾听说过有四大贤父?孟子的妈妈、陶侃的妈妈、欧阳修的妈妈、岳飞的妈妈都是教子的典范,这些妈妈都很了不起。但有位更伟大的妈妈,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孔子的妈妈,名叫颜徵在,史称"颜母”,可谓地地道道的圣母。《颜氏家训》讲了一位贤母,是梁朝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夫人。魏夫人很了不得,对王僧辨要求极严。王僧辨年过四十,成为率领三千人的将军,如果他做得不好,他妈妈照样训斥、笞罚他。《颜氏家训》说王僧辨能够平定侯景之乱、成就一番事业是与他母亲的教育分不开的。
“爱而不教,沦为不肖”“知爱而不知教,终为不肖”,这是前贤的教诲。很多家长对孩子很溺爱,有些小孩子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如果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了,妈妈还是包容。“饮食运为,恣其所欲。”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没有任何规矩,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管教,那孩子就只是个没有社会化的自然入。人的社会化是人成长历程的标志。
孩子小的时候不教育,当孩子骄横怠慢成为习惯之后,父母才想起教育,这样只会“捶批至死而尤威,忿怒日隆而增怨”,绝没有好结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经·坤卦.文言》)今天见诸报端的那些子女把父母杀了,都非一朝一夕之故,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
良好的习惯是自幼养成的,是家教的结果。教育不完全是学校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家庭的事情。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家长的义务。我们许许多多“坑爹”的孩子,其实都是父母教育失当所致,先有“爹坑”才会导致后来的“坑爹”。“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天生的一样,习惯就自然了。《增广贤文》中有两旬话:“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这句话说得不好听,好像是骂人,但话糙理不糙。大家看看古代家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第十二条每旦,击钟二十四声,家众俱兴。四声咸蛊漱,八声入有序堂。家长中坐,男女分坐左右,令未冠子弟朗诵男女训戒之辞。《男训》云:“人家盛衰,皆系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谓积善?居家则孝梯,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谓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克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是故能爱子孙者遗之善,不爱子孙者遗之恶。《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理昭然,各宜深省。”(《郑氏规范》)郑氏家族,以儒家“孝梯忠信”“礼义廉耻”为训,以耕读传家,历宋、元、明三代,长达三百六十多年,鼎盛时三千人共食。由这一条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大家族的生活状态:秩序井然,守时守规,每日引人向善,形成家族共同的价值观。
家族的兴衰有一个规律在支配,这个规律就是积善之家、积不善之家。如何保持家庭昌盛不衰,那就是力营心地,广置德产,积善成德,教子义方。儒家心意所系,不是发财升官,而是做好人。如何做好人?修身为本。我身是本,财富是末,官职是未。做人是发财之本,做人是升官之本。古人常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经书是指儒家的“四书五经”,不是《金刚经》,也不是《道德经》。儒家的经书才是修身之本、做人之基,是人生的方向盘和指南针。知识给人力量,支配力量的关键是方向。一个人的才干是一个人的力量,用错了方向,力量越大,破坏性就越大。德性、爱心、良知、礼仪、法度,就是我们力量的方向。
2015年2月17日,习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风建设从我做起,家教从教育子女做起。父母不会骂入,子女长大了就不好意思骂人;当爹当妈的不说脏话,就可以要求孩子不说脏话。当爹的满口污言秽语,当妈的满口污言秽语,要求孩子不说脏话,那是不可能的。好家风一代流传一代,好家风是一代教育一代。中华美好家风应永久留存。愿每一个家庭幸福、和睦、兴旺、安康!愿天下每一个子女都有教养,在家孝敬父母,出来工作尊重上级、团结朋友,都拥有一个和谐共赢的理念,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王琦整理并经主讲嘉宾最终审定)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黄玉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
【下一篇】临汝书院隆重开院 名家齐聚首届论坛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