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内圣何以开外王
——东海客厅论圣王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七月廿四日辛亥
耶稣2021年8月31日
内圣外王说出自庄子,虽为历代儒家所用,只能是方便说。严格地讲,内圣非内,外王非外,道德对政治具有覆盖性和统摄性。儒家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统摄人道之一切,当然包括政治。仁义道德之外焉有政治,圣贤君子之外焉有王道。
在中道文化,道德与政治、即内圣与外王只能是体用关系,内圣为外王之依据和根本,外王由内圣开出。内圣开外王有三层义:一、论学术,王学由圣人之学开出;二、论政治,王道由圣人之道开出;三、论道德,圣王要有圣贤之德。一句话,外王要以内圣为道德根本和思想依据。
当然,现实中圣贤为王,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能,孔孟不能。
孔孟不仅不能为王,甚至不能如商鞅韩非那样得君,就是缺乏相应的外在条件,当时的观念气候、社会土壤都不支持孔孟之道。
条件不具备,水到渠不成,道就只能独善其身而没有机会大援天下。积德而后礼乐兴,社会过于缺德,圣贤就无由上位,礼乐就兴不起来。
无论是圣王还是暴君,是王道还是极权,是正力量还是恶势力,其得势、成功和维持,皆需相应的社会基础和条件。某种意义上说,暴君极权恶势力,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奉天承运而来。只要社会基础和条件适宜,它们就会根深蒂固;一旦基础和条件丧失,它们就会烟消云散。
德位应该相称,帝王权位最高,德性也应该最高,这是应然。但儒家深深理解,应然与实然、即理论与实践难得一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王是可遇不可求的。理想不能没有,也不能主义化。
故历代圣贤君子,不仅高度尊重唐宗宋祖和历代明君贤王,即使对平庸之君,一旦君臣关系确定,就会尽心尽力维护辅助引导,不会轻易放弃。就是迫不得已放弃,也不会轻易反对,遑论革命。即使具备革命的条件,三分天下有其二,儒家也不轻言革命,仍会努力争取君主革心改良。
外王本于内圣,内圣本于性与天道。道及形而上之高处,道及性与天道,甚是难言。欲实知性即天道,天道即性,有赖于自心实证。欲自心实证,又须自尽其心。
欲尽心,先正心;欲正心,先明心;欲明心,先诚意;欲诚意,先致知,致知在格物。圣经贤传都是古代圣贤格物的成果,是他们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实践心得和经验结晶。故学而时习之,就有望站到先圣昔贤的肩膀上,事半功倍。
尽心则知性知天,知性与天道毫无二致。知此方知,吾道一以贯之,吾学一以贯之。知此方知,中道之外无王道,仁性之外无仁政,圣学之外无王学。
撇开内圣而把外王归源于先王,错在不知先王首先也是有圣心圣德的圣人。《乾鑿度》说:“黃帝曰:太古百皇,闢基文籀,遽理微萌。始有熊氏,知生化柢,晤茲天心。”太古百皇和有熊氏,堪称最早的先王了吧。知道万化之本,洞晓天地之心,这不就是圣德吗?有熊氏不就是内圣外王吗?
没有内圣功夫,就开不出外王事业,在野既无力追求,在朝亦无力建设。即使获得王位,也没有智慧和力量对先王之制进行因袭损益。厓山厅友说:“无内圣无以开外王,只能开出外霸、外盗、外夷狄禽兽,信夫!”能开霸道,也得有管晏的德智和重用管晏的能力也。
從容厅友一再强调“善治不能寄望于圣人出世”云,非正言也。对圣王的期望,是历代儒家群体和中国人的一个悠久传统。圣人为王意味着盛世的到来,那是中国之福天下之幸。诗圣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尧舜即圣王。
然是否圣王,要看一生政治功绩和道德成就,并有待后世追认。为王者只有建成王道政治,开辟太平盛世,人民近悦远来,皞皞如也,才能得到天下后世公认。只有王道实至,才能圣王名归。
君子是生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圣王是政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需要经过实践和历史的双重检验。在政治上,圣王必能顺天应人革暴政之命,制礼作乐建制度之正,敬天保民尽王道之义,必能庶之富之教之安之,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克明俊德协和万邦。否则就非圣王。
何为圣贤君子,何为明君圣王,儒家自有一系列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在,既不会冤枉一个真君子,也不会放过一个假伟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不仅春秋,其它四书四经,无不大义粲然,仿佛明镜高悬,让乱臣贼子无所遁形,让假冒伪劣毕露原形,让明君圣王实至名归。
圣贤无条件,我欲仁斯仁至,立志为圣贤就有望成为圣贤;圣王有条件,需要相应的社会土壤道德气候,要有各界正人君子配合辅助。社会土壤指民德民智和社会共业。民德上升、共业善化到一定程度,才有望沐浴圣王之泽,享有王道之福。
從容厅友说:“君子修养属于个人修养,无法在群体制度层面中得到客观保证。制度的设计应先釐清群己边界,确定个体的权利义务,而不是寄望于圣人治世。”
东海曰:君子修养,良知也;良好的群体制度,良制也。欲以良制“釐清群己边界,确定个体的权利义务”,为政者须有一定的良知。这个良制,若是礼制德治,为政者就必须是儒家君子,仁本主义者;若是民主法治,为政者就必须是西式正人,人本主义者。可见良制的设计和落实有赖于为政者的良知,良制本于良知。
许东厅友说:“于制度设计而言,先制礼还是先立法,法和礼哪个为先?此事先生有必要进行思考。”答:儒家为政,宜先立法。釐清群己边界,确定个体权利义务和行为底线,然后制礼。鲁两生曾与叔孙通言:“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这固然嫌迂,但礼乐制度确实急不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容建设和推行。周公辅佐周武王革命成功,又辅佐成王平定叛乱,之后才开始制礼作乐。未来天下为公,新礼制推行之前,必须由各界精英审定并征得全民同意。
许东厅友说:“儒经把性放到与天道一起相提并论,可见儒家把人和人性抬得与天同高,这一点是儒学与自由主义相通的明证。”确然,尊重人性、珍爱生命是儒学与自由主义的一大共通点。西人不识本性,但西方自由主义大家,对于善习的顽固性和根本性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我称之为准性善论。特色自由派说民主自由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是一个重大误会。
余东海集于邕城青秀山下独乐斋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