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作者简介:陈来,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参事。著有《朱熹哲学研究》《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现代儒家哲学研究》《孔夫子与现代世界》《近世东亚儒学研究》《仁学本体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儒学美德论》《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等。 |
青年朱子的成长之路
作者:陈来
来源:“人文日新陈来”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正月初六日丙申
耶稣2021年2月17日
大家好,今年朱子之路的启动仪式已经开始了,主办者让我跟大家讲几句话。我想讲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是青年朋友,而且朱子之路走过的这几个点都是朱子青年时代经历过的地方,所以我想讲讲青年朱子的成长之路,也可以说是涉及朱子的成长史吧。
朱子的祖先世居徽州婺源,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属于安徽,近几十年来划归江西。北宋末年,朱子的父亲朱松在福建政和县做官,朱子的祖父随着一起来到福建。后来祖父病逝,当时因为贫困不能葬回原籍,就安葬在政和县。朱松后来调任福建尤溪县尉,去任后仍有很长时间居住在尤溪,朱子即出生在尤溪。后来,朱松在朝中做官,碰上秦桧当政,被罢朝官,转承议郎出知饶州。朱松辞官去朝,就一直在闽北的建州一带居住。朱松在朱子十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临终前把他托付给刘子羽还有三君子。三君子是朱子的老师,刘子羽是他们母子生活的主要资助者。他给朱子和他的母亲提供了很好的居住条件,还让朱子到其弟刘子翚办的私塾里读书。这个地方在哪呢?就是崇安县,今天的武夷山市。到了中年的时候,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五曲盖了武夷精舍。六十多岁的时候在建阳考亭建了盖了沧州精舍,后来叫考亭书院。也就是说,朱子一生主要的活动都是在闽北地区。做官的时间很少,最长的一次做官也是在泉州。所以他一生的活动主要还是在福建,后人把他的学术叫做闽学,跟他从事学术活动的地方确实有关系。
今天我们要讲青年朱子的成长史,要从他的幼年讲起,到他二十多岁为止。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点是幼年的发问。发问就是一种追问。《朱熹年谱》告诉我们,朱子幼时,他的父亲教给他很多知识,指着天说“这是天”。他回忆道,自己便进一步追问,“天体是如何?外面是何物?”这是朱子幼年时的发问,这种发问本质上已经带有哲学意味,他对知识的好奇心不是在日常的周边事物上,而是指向了很深远的宇宙。从这一点看,他小时候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哲学家的禀赋。这样的发问有好几次,朱子自己也讲,从幼年的时候就因为想不明白这些问题而烦恼,烦恼就思量,思量这个天后面是什么东西。可以说,不同于一般幼童,朱子从小就表现出喜做哲学之思的特点。
但是,这里要跟大家说的一个重点是什么呢?朱子虽然在幼时就有了这种哲学的发问,但他成年后多次说自己“少而鲁钝,百事不及人”“记问言语不及人”。跟其他孩子比起来,他记忆力不行,不是博闻强记的类型,而且言语能力差。这与其具有哲学之思的特点并不矛盾,可能太喜欢思考,所以与其他孩子的交流很少,练习语言能力的机会也就很少。总之,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他少年时代的自我认识。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鲁钝型的人,“百事不及人”,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一认识,并没有使他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反而使他产生了能够追赶别人的勇气与志向,奠定了其前行的莫大动力。这是我们了解朱子成长史的一个基点。
第二点是少年的立志。朱子在八九岁的时候开始读《孟子》,读到“圣人与我同类”时,非常激动,后来他回顾说“未尝不慨然奋发”,“慨然”讲立志的状态,“奋发”是努力的状态。前面我们讲朱子自知少年鲁钝,所以立下了要急起直追的志向,这种志向特别表现在他读《孟子》的这个例子。朱子在八、九岁就立志要做圣贤一样的人,那个时候,他的老师教他《孝经》,他写下了一行字“不若是,非人也”。这样来看,朱子的立志就不仅是要跟其他孩子一样,好好读书,得到好的评价,他已经立下了圣人之学的志向。他将《孝经》所表达的德行作为自己一生所向往的目标。可以看出,他的立志有其特色,不仅要摆脱资质鲁钝的欠缺,而且从一开始,他就以儒家经典里面所表达的人格理想作为他要追求的目标。他的志向不是英雄之志,而是圣贤之志。
第三点是青年的奋发。刚刚讲“慨然奋发”,之所以分成两点来看,是因为奋发特别表现在他青年时代的读书上。朱子后来回顾,自己青年时期读书吃了很多苦,不过这些苦并不是老师强加给他,打手板打出来的,而是一种自觉。他说“初看子夏‘先传后倦’一章,凡三四夜,穷究到明,彻夜闻杜鹃声”,就是说,他在看《论语》里讲子夏的那一章时,三四夜不睡觉,思考、琢磨不理解的地方,跟苦学、奋发相伴随的就是彻夜的杜鹃声。因此,朱子十八岁就通过了建州乡试,十九岁中了进士。朱熹的成长史跟其立志与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今天跟大家讲的这席话,我想大家首先要记住“慨然奋发”这四个字,“慨然”就是立志,“奋发”就是努力,一个人要成大事、成大器,必须要慨然立志,奋发努力,朱子就是这样。大家这一路上会看到他的很多行迹,也可以想见他青年时期的努力。
最后一点要讲的是方向的贞定,在青年时代怎样找到自己的方向感。立志、努力,最后还要凝聚于一个方向。在这一点上,我想完整地念朱子的一句话。“少而鲁钝,百事不及人,独闻于古人为己之学,而心窃好之”。“少而鲁钝,百事不及人”,是朱子的自述,但唯有一点,朱子对自己还是满意的,那就是从小就从他的父亲和老师那里有闻“古人为己之学,而心窃好之”。现在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无论是给父母、同学,还是老师。真正为了自己生命的成长,思想的提升而学习的人,是很难看到的。这就涉及到一种学习观,朱子很早就在其父亲、老师的影响下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学习就像古人讲的,要从事于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圣贤之学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为人之学,而是为己之学,是真正为了自己生命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心灵的成长。所以,应该说,朱子虽然资质鲁钝,没有伶牙俐齿,也并非古灵精怪,但他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向。一个人就算再聪明、再努力,如果方向不对,也不能成器。朱子最后能成为圣贤,应该与其很早就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把“古之学者为己”奉为自己的座右铭是非常相关的。当然这跟他后来的发展方向,成为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有关系的。因为在他的理解中,洛学就是为己之学的典型,而他的父亲对于洛学也是心窃好之,他的老师也是顺着洛学的传统下来的。他们对朱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朱熹很早就倾心于洛学。
当然,以上讲的看起来像是一个直线的过程——立志、奋发到树立学习观。其实,人在青年时代也会有一些迷茫、困惑,朱子也是一样的。他十四岁住在刘子羽家,他的老师刘子翚,经常带他去武夷山,见到一些和尚、道士。他十四五岁时经常听到的和尚、道士的讲论,对他也产生了吸引。因为我们抽象地来讲,也可以说佛教是为己之学,它同样也是要贴近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身外的功利之学。所以朱子在青年时代曾受到这些当时的“异学”的吸引,也很正常。朱子说他那时对三教九流什么都理会,特别是对佛道,很有兴趣。据说他十八岁去赶考,刘子翚问他东西是否带全,把包袱打开,有两本书,一本是《孟子》,一本是《大慧语录》。《大慧语录》就是禅僧大慧宗杲的语录。这虽然是个故事,但也说明他的成长之路并不是笔直的,其中也有很多诱惑,也会产生很多困惑。古人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即青年时会受到各种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泛滥无归,对什么都有兴趣。而要从泛滥无归归本到正路正途,需要有名师的指点。朱子在二十四岁赴任同安的时候,路经延平去拜见李侗,李侗就给了他明正的指导。在李侗的指导下,他在同安到任后,反复思及李侗对他的指导,真正从泛滥无归回到了道学的轨道。这就说明名师的指点对于人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以上的几点,第一点就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然后慨然奋发,这对于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第二点就是像朱子讲的要窃好古人之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最后就是最好有名师的指导和导正,这样能使青年的成长迈向成器、成才的境界。今天就跟大家说这么几句,算是今年朱子之路的一个引子。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刘余莉】贞观之治与《群书治要》
【下一篇】【杨朝明】“学以成人”与“学成大人”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