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伟作者简介:杜华伟,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肃庆阳人,中南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 |
新时代中国书院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
作者:戴美玲 杜华伟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原载《集美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一月三十日丙申
耶稣2019年12月25日
摘要:中国书院教育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精神,不过,在复兴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复古的反现代化的倾向,需要在理念上明确“新旧”、“古今”的调和。厦门筼筜书院作为现代社会建设书院的典型的代表,以“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办院理念,创新书院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模式,涵盖了教学、管理以及特色运营,将经典的教育、组织的运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都转化为现代化的方式,启发新时代书院教育需要让经典教育对接现实需求、多方办学形成整体合力、书院建设对接文明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中国书院教育;筼筜书院;教育现代化
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及其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其中理念是行动的先导,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指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转变[1],以达到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目标。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书院作为宝贵的传统教育资源,一方面传统书院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得以有效的管理与发展,另一方面新建的各种类型的书院在对传统的反思与复兴之中不断发展,书院作为中国文化元素重新回到当代人的视野。依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目前属于文物部门或者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以及以其他形式如公司或者企事业下属机构存在的书院超过2000所[2],通过查询国家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信息”,仅2017年新注册的书院就有170余所,2018年也有超过160所,其中大都以“国学”为名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其主要的运营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书院如何在新时代传承教书育人、以文化人和传道授业、兼济天下的思想与精神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不少学者都对当代书院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了一定的思考[3]。通观相关学者的论述以及在实践之中调研这些书院,可以看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国学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到“书院”这一载体,创造性的转化了传统书院这一独特的中国教育形式,发挥其在培育人才方面的作用[4],使之成为现行教育承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筼筜书院“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现场
一、新时代中国书院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探索
(一)新时代中国书院教育理念存出不穷,许多理念有待商榷
伴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强烈的需求以及“国学热”的推动,当代书院应运而生。在当代书院实践和探索中,各种类型不同机制、体制的书院,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探索中勇于实践,涌现出许多富有特色的典型代表,如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潮中最具代表的学者兴办的中国文化书院,“学者主持,大学支持,独立运作,文学为主,兼及其他”的作家兴办的陕西白鹿书院,以儒家文化为特色的“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的山东尼山圣源书院,还有民办全日制学校性质的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七宝阁书院等,不同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逐步成为湖南大学的一所兼具有培养人才、研究学术、保护文物与服务社会相互支撑的现代书院职能,当前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属于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多种类型的书院想要在新时代中焕发活力,理念上还有诸多需要梳理的部分。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一些“国学班”、“读经班”、“私塾”复兴的同时也不断出现负面报道,其中不少这类组织冠以了“书院”之名,但教育理念存在诸多的偏差,其中不乏完全复古、开倒车的书院,以“国学”教育涵盖所有的教育或者只是以“国学”为噱头,做一些名不符实的“欺世盗名”的“伪国学”的活动,这些无疑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未来发展是无益的。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这类社会培训机构代替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相关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可见,新时代关于现代书院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实践中,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规范。
(二)厦门筼筜书院的办院理念:面向社会、融通新旧
厦门筼筜书院位于厦门城市中央白鹭洲公园东部,主体建筑面积1600平米,园区面积3.8万平米,体量规模在现代书院中还是比较大的。该书院的建设是在厦门市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公益运营”运行模式,具体由国有企业厦门白鹭洲建设开发公司投资兴建,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长期坚持国学普及与国艺教习,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和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各类学术活动,参与地方各类书院建设和推广,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2017年9月初,筼筜书院还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的重要会晤场所以及各国夫人体验中国文化之地。
筼筜书院的办院理念“旧学商量、新知培养”,出自朱熹陆九渊“鹅湖会讲”所留下的对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于传统而言,这是源自朱熹的学问态度;于时代而言,这也是回应十多年前筼筜书院规划之时对于一家书院到底能在现在的时代做什么的质疑。“旧学商量”视作一种对传统教育借鉴、吸收的方式和态度,“新知培养”是结合当下以滋养生命的主旨和目的,两者一致之处在于对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的转化,是“复兴而非复古”。坚持传统的未必都是好的,对传统的弘扬也不能绝对地照搬,但是,没有学习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创新。
在“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理念下筼筜书院获得了其他现代书院难以媲美的社会评价。筼筜书院成为了厦门市民亲近传统、熏习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也成为专家切磋学术、碰撞思想之地,可见其兼及普及与高端的现代化倾向。截止到2018年底,该书院已经举办了十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百场公益讲座,目接不暇的文化活动,拥有数万名研修学员。需要指出的是,这座书院的建设是从零起步,“赓续传统而不忘现代,十年磨一剑,蔚然已成汲古溉今、蜚声两岸的文教典范”,承担起发展传统文化社会教育、实施社会教化和推动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职责[5]。
以筼筜书院为代表的现代书院理念应该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统文化发展战略相一致。十八大以来,各种力量强力介入到书院的发展事业之中,尤以政府和企业的力量介入最为明显,如福建尤溪朱子文化园中的南溪书院、南平考亭书院、延平书院,山东孟子研究院中的孟子书院等。在此时代背景下,当代书院的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在传统书院的精神上做到兼具“新旧”,融会“古今”,从而提炼出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解决方案。
筼筜书院“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之“名家会讲”现场
二、厦门筼筜书院教育现代化的实践
筼筜书院教育现代化实践的核心在于其紧紧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以及特色经营上都注重书院传统的现代转化,具体而言:
(一)书院教学:传统经典的现代涵化
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旧的教育制度虽然被废止、改革,新的学科也引入到了学校的课程之中,但是如何在现代的条件下,将传统的道德与现代的知识相融合,以宣扬恢复经学地位,甚至保守复古的论调一再出现,“幸好有识之士明白,已经废除的旧秩序不可能再恢复。但若善于利用,新教育制度将足以产生富有成效的道德影响力。”[6]现代书院的复兴的历史基础也正是源于人们对于中国经典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人格等的一种延续。
2009年早期运营规划中,筼筜书院也考察过流行于海峡两岸的“读经教育”,但是以读经教育为代表的上海孟母堂已经被有关部门责令关闭,其全日制的读经模式也不为筼筜书院这样一所公办书院的宗旨。不过,筼筜书院还是认同现代书院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经典教育,于是在成立之初就设立经典学习规划,面向普通的市民开设多层次的公益课程。从2009年至今累计面向成人邀请学者带领市民学习四书、《诗经》、《周易》和《孙子兵法》等13部经典。该类课程注重从原文字句讲起,以经典原文结合现实思考,并配合“讲座”和“分享会”等多种活动,解读“经、史、子、集”,“儒、道、法、墨”等国学基础知识,使普通大众更有兴趣、更能持续地系统学习传统文化,从“国学热”的表层深入经典的更深层文化内涵与精神,比如《论语》讲习论及论语与现代人类的精神文明,《大学》论及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等。
无疑读经教育主要的受众是未成年人,如果妨碍到义务教育,自然是不可取的。筼筜书院主要是利用周末时间,面向青少年开展国学经典的启蒙教育。传承古代书院教育家根据生徒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按照年龄和能力分为不同阶次,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和四书五经概论等课程。
不同于一些社会读经机构课程内容基本都是以诵读古代圣贤经典为主要活动,筼筜书院注重充分利用多种优势资源,注重从大学、退休教师中寻找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判断力的师资,在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国艺教习,每学期都会开设音乐、书法和武术等艺术类等多样的课程与形式以此纠偏读经教育的一些偏差。虽然筼筜书院注重追求教育的渐次性、连贯性和全面性,但是想让学生从幼儿园中班至小学五年级,连续用七年时间修完全部主干课程,能坚持者还是寥寥。不过在传统经典与艺术及其精神的教学传播中,需要培养学生品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践行儒家仁爱精神,无疑需要面对现代社会,学会知行合一,达到内修其心与外修其身的有机统一,从而真正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与人格的素养,进而达到增强当代公民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涵养教育之目的。
(二)书院管理:传统组织的现代运营
书院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其运营和管理在目前的文化教育制度中并没有统一的制度可以遵循,大都处于探索之中。现代书院的经费、场地、人员、合作、宣传等等运营问题都需要尝试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当代书院大多实行公益化运营,所以充足的发展资金就显得更为重要。筼筜书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的“学田制”,书院周边的茶文化馆、美术馆等的经营用地即是书院“学田”,由白鹭洲建设开发公司负责经营,保证书院有足够的费用开展课程教育和学术研究。同时,书院还设有学术交流中心,中心是以国学为主题的精品酒店,装修格调古朴高雅,所有房间均以中国古代书院命名,并有关于该书院发展历史的专门介绍,成为一间海峡两岸书院的精品展览馆。该中心既作为筼筜书院的配套设施,为书院开展各类学术文化活动提供服务,同时又面向社会开放经营,能够为书院提供一定的教育经费。
筼筜书院常规的团队成员维持在5-8人左右,兼有管理与教学的双重职责,面对一所现代书院要开展的教学、学术、文化出版等等事务明显不足,其解决之法是寻求多方面的合作。除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兼职师资,大学作为现代的教学、研究机构,成为筼筜书院首选的合作对象。在厦门筼筜书院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与诸多的高校特别是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合作,其中涵盖了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国学高峰论坛等多项大型活动以及日常师资的提供。在筼筜书院的发展中,也逐渐与国内其它院校国学研究人员、台湾及海外学者也建立了密切往来,使之成为日常运营重要的人力资源。此外,书院还作为大学的“国学教育基地”“中国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等,让大学生能够参与到书院课堂教学和文化活动中,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实习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回报社会的服务意识,也减轻了书院在聘请工作人员方面的经济负担。2017年书院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合作推出“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专栏,既方便形成关于海峡两岸国学教育的专门研究,又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宣传推广书院品牌。
(三)书院特色: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传统的书院面向社会进行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出版的形式,虽然此项职能已经为现代专业的文化机构所代替,筼筜书院自成立之初表现出对于此项功能的重视。自2010年3月《筼筜书院》创刊以来,坚持每年两期刊物,分为“院志”“治学”“论道”“游艺”“启行”和“大事记”六个栏目。通过院刊,可以使读者完整清晰地了解书院的过去与现在。书院多次学术论坛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优秀论文和精彩会讲,将这些研究成果收集在院刊中,逐步形成了国学专题研究的“筼筜文库”。通过自身的建设运营,不断地总结其在经典普及与当代书院发展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关于当代书院研究的系列思考,完成了“闽南书院文化传承与产业化研究”“厦门筼筜书院国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推广”等多项课题,传播了现代书院文化。2017年正式出版了中国当代书院丛书系列之一《筼筜书院》,该书对筼筜书院十几年来的发展做了阶段性总结。
书院制度消失百年后又以机构的形式重回大众视野,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书院复兴的现代意义。所以,当代书院有必要、有责任通过媒体报道和游学雅集多种形式宣传推广,消除人们对当代书院的偏见和误解,使更多人了解、热爱并受益于书院教育。筼筜书院通过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举办,日常开办传统经典的研习班、夏令营及经典诵读等活动,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网、凤凰网、厦门日报等诸多媒体的报道。每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主题,会提前通过报纸、新闻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让更多市民了解并积极参与论坛专题讲座。论坛盛况除多家媒体报道外,还会通过网络实时转播,有效扩大了国学受众群体和书院的影响力。书院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既有国学知识普及、专家观点分享,又有媒体关于筼筜书院的报道,还有国家关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最新资讯,对于普通大众学习经典非常方便实用,当然这也是吸引人们持续关注书院的有效方式之一。
筼筜书院少儿花艺课
三、新时代中国书院教育现代化的再思考
当前筼筜书院这样得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不仅关系到书院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课程设置,更关系到中国书院这一文化元素的生存发展及其社会价值,是一个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古代书院教育有明显的道德教育的倾向,强调人文与道统的“成人”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沽名钓誉的器用之才,而是要培养明理、修身、推己及人的君子人格。当前书院教育应当继承传统书院“传道济民、育德为先”的德育理念,纠正现代教育功利性与技术化倾向,关注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完善,关注公民社会建设与发展。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予以关注:
(一)经典教育对接现实需求
民族经典有其独特的魅力,民众阅读本民族经典基础与功力应当予以积极引导和培养,这也是书院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机构的核心所在。筼筜书院通过以中国经典为中心,进行合理的目标设置和系统的课程学习,有利于民族经典的内涵更好地在现代社会传播,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经典教育涵养之功显而易见。在筼筜书院中为青少年提供体制教育之外的经典学习与艺术熏染,并且努力将此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利于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也为他们将来自觉推进中西结合的现代公民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经典教育与传统艺术熏陶的重要性,当前体制内的学校也在逐步增加经典的比重,那么书院教育作为补充性的教育,更加需要对传统书院的理念进行新的创造[7]。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似乎离传统经典越来越远,也使得一部分关注内心世界与自我人格完善的人群不满足于现状,回归到书院教育所承载的中国教育的重要理想与主题——“学以为己”[8],追求自我提升,形成对经典的回归。当前在“互联网+”的时代,书院教育更需要与时俱进,形式多样,成为地区传统文化生活的中心,这样才更具有实体的吸引力。
(二)多方办学形成整体合力
筼筜书院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得到了厦门市有关领导及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对的建设思路在于建设一个以“筼筜书院”为主体的文化园区。具体运营的企业通过开展多层次经营有效解决了书院的运营资金,拓展教育和学术研究规模,提升了办学层次。同时,吸纳普通市民和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志愿者,带动了公民的社会参与。十八大以来的文化自信建设,一方面在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强调发挥市场积极作用以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当代书院数量上多的还是民办体制。因此,主动赢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办学理念的认同和对书院独立运营的尊重就非常重要。
当代书院作为新兴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书院主持者都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因而也走了不少弯路。目前有中国书院学会、中国书院高峰论坛和名书院联盟等多个行业机构及组织,定期召开年度书院论坛。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还设立了书院在线公益项目,建立常年书院项目审批机制,对优秀文化教育类公益项目给予资金、运营和传播上的资助,这对于实现书院之间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在书院建设与发展的系统化、专业化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其目的也是在于实现书院教育育人的社会合力。
(三)书院建设对接文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书院文化现代化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联系了起来。在政策和体制创新上,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指示,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服务、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厦门市2015年5月起以筼筜书院为先导,按照“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的思路,开展了更为广泛的社区书院建设活动。据厦门市社区书院总部统计,截止2019年7月,全市累计建成社区书院349家(其中农村社区书院59家),占全市515个社区的67.8%,目前运行机制逐渐成熟规范。以筼筜书院这样的传统书院带动社区书院教育和志愿服务协同发展也成为当代书院教育现代化的一项特色实践。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如何在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上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发展方向。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厦门地区为代表的社区书院正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书院建设、推进社区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融合,将书院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载体,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以此促进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这无疑也给当前的书院建设指明了更切合时代的发展方向。
书院的兴起与发展是新时代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产物,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书院教育的现代化一定要结合当代社会实际状况与当代公民的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书院发展目标、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机制体制,突出自身办学特色,走出书院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未来书院教育的现代化在于更为深入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使其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N].中国教育报,2019-04-12(01).[2]贺梓秋.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N].光明日报,2018-12-08(04).[3]邓洪波.书院学档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27.[4]朱汉民.中国书院的文化价值[N].福建日报,2018-04-09(09).[5]凤凰网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传播奖名单(附颁奖词)[EB/OL]http://wemedia.ifeng.com/89027881/wemedia.shtml.[6]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4:147.[7]陈仁仁.传统书院教育理念的新生[N].中国教育报,2018-04-13(07).[8](美)李弘祺(Lee,Thomas H.C.).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杨忠孝.求索书院制教育改革之道[N].中国教育报,2018-05-28(06).[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古代书院个体品德培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18YJA710010)。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重点课题:社区教育与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实现路径研(项目编号:2019CG0237)。
[作者简介]戴美玲(1984-),女,江苏南京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杜华伟(1975-),女,甘肃庆阳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书院文化。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全琪】做一个勇于担当的文化传播者——访周景耀老师
【下一篇】【尔雅台】论语中级读本:述而第七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