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灿兴】传统义庄慈善文化在现代的再发挥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9-08-17 18:24:35
标签:义庄、慈善文化
袁灿兴

作者简介:袁灿兴,男,1979年生,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现任职无锡城市学院副教授。出版有《中国乡贤》《军机处二百年》《晚清裱糊史》《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枪口下的北洋》《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明人的率性生活》等。

传统义庄慈善文化在现代的再发挥

作者:袁灿兴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原载《中华读书报》2019年8月7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初七日丙子

          耶稣2019年8月7日

 

宋代范仲淹在苏州首创义庄,予族人以补贴,“又于姑苏近郊买良田四十顷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且择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入,每人日给:米一升,岁给缣一匹,乃至嫁娶丧葬皆有赠给。”义庄的功能,广义上是予族人以福利补助,“今世俗置产,以给族人,曰义庄。”狭义上则是补贴丧葬婚娶,“乡有义庄,以给仕族亲丧之不能举,孤女之不能嫁者。”

 

南宋四明地区,还办有一种义庄,专门从事于地方事务,而非如范氏义庄一般,专注于宗族事务。宋代还设有一种义庄,用于帮助地方民众,减轻徭役负担。宋代在徭役上极不公平,常将徭役强加给无力承担的底层民众,导致民众纷纷逃亡。为此各地创办义庄,以补助承担赋役者。如“德兴明卓君,始按民产高下,各使出谷,名曰义庄,募人充户长。”此类义庄,以补贴民众劳役为主要定位,而非着力于宗族内部的福利。当时还挑选人员,专门从事于补贴劳役的义庄工作,“义田以供役之费,建义庄以储田之入。田有砧基,庄有规约,选属都之贤者、能者,曰措置,以提其纲。曰机察,以纠其弊。”

 

元代所创办的义庄,功能相对比较清晰:“立义庄,以赡父母妻三族。月给米钞,岁给布帛,冠婚丧祭,助各有差。人有病者,施以善药,死无敛者,槥而归之。”到了明代,义庄专指购置义田,从事于宗族福利及各类慈善者。如明天启年间,湖南衡阳知县廖汝恒“得俸余皆以置义田赡族”。闽县董世道“少极贫,从人假贷为生,辛勤十余年而家渐饶,遂节缩裘衽以置田宅。凡同姓子孙不能葬不能婚者,罔不周助备至。”

 

清代义庄主要从事于宗族内部慈善及地方公益事业。在宗族内部,以“鳏寡孤独”为主要帮助对象。如安徽庐江章氏义庄,“有田若干亩,庐二区,司以族之贤能,正副二。岁时公家赋常先,廪其谷若干,以周族之贫者,老废疾者,幼不能生者,寡不嫁者。”又如江苏长洲陆豫斋“割遗产五百亩,为赡族之资,设义庄于陆巷。”义庄除了以每岁收支出纳,补助族人日常生活外,还注重于道德教化。苏州长洲陆氏义庄“集族众其中,相与劝于修礼勤力,而勿蹈于匪彝。”

 

宗族内部事务之外,各义庄也积极从事于地方事务。如无锡华氏各义庄,每年冬季施舍一百件棉衣给地方上贫困民众。当地方上有各类公共工程之时,在财力许可范围之内,华氏义庄积极参与其中。在无锡地方上,每当灾情发生之后,华氏义庄成为抗灾、赈济灾民的重要力量。义庄创设之后,一般都会设置义塾,为本族子弟及地方子弟提供教育机会。又由于创办义庄的是名门望族,在师资力量上,能“延好先生教诲”。在科举考试的准备上,具有更多的经验与财力,使地方上的子弟能获得更多的突破。义庄常设置义冢,提供棺木、墓地,帮助死者体面下葬,使穷人获得最后的尊严。由义庄出资援助安葬所设义冢依附在义庄之中,既能得到经费支持,更能得到有效管理,使亡者入土为安。

 

义庄在北宋由范仲淹始创,此后延绵千余年,成为各个大宗族声望的象征。义庄在传统社会之中,承载了诸多功能,它通过族产公有的形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宗族平均主义。义庄的社会功能颇多,它予族内弱势群体以赡养帮助,在天灾来临时帮助族人度过难关,为宗族子弟提供教育谋取更好前程,设置义冢使逝去的穷人得以体面下葬等等。可以说,义庄所发挥作用之处,皆是社会治理领域。沧海桑田,古今巨变,作为宗族社会象征的义庄,在现代已全然消失。少数义庄的建筑得以残留,被后人重新挖掘,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徘徊在这些建筑之中的游人,又有几人能理解义庄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

 

传统社会中,所重视的是社会的本体性,所强调的是“国之本在家”。家属于社会范畴,国是从社会中孕育而出的。在传统社会之中,国家与社会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复杂的和谐共生关系。传统社会认为,由天地、夫妇、父子、君臣关系建立的礼义制度,才是完整的国家与社会的生活型态。《礼记》讲“门内之治,门外之治”,门内相当于家,门外则相当于公共领域,门内门外都以“孝”为前提,“孝”是基础,此外还必须有“义”。“义”表现在对公共事务承担责任,提供乡间公共服务,如教化、赈灾、养老送终、扶弱和架桥等,这就是贤者,这就是义庄的功能所在。贤者与义庄存在于乡间,其重要性在于,他们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更能维持住地方秩序与善良风俗。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阶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结构以“己”为中心,似水纹一样推出去,一圈圈与别人联系成社会关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人们依照血缘、地缘、同业等渐次区分,其所愿意付出的多少,往往以关系的亲疏而定。中国传统社会乃是熟人社会,同床情谊、乡党情怀,哪怕是一面之缘,多会伸出援手,予以帮助。《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何为仁?”子曰:“爱人。”由仁至爱,实现仁爱。仁爱在传统社会,是与血缘氏族紧密相关的。它以“孝悌”为核心,孝是对长辈,悌是对同辈,遵从人伦关系为善,背离人伦关系则为恶。立足于此,仁爱之心,一层层传递。

 

传统社会中,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团体,在现代社会被冲破。在现代,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之个性的发展,所从事职业的多样性,公共交往的频繁,使血缘纽带被抛弃。随着人们与外界交往的频繁,宗族所维持的小共同体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各种新的组织形态不断涌现。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熟人社会,至现代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在现代,与陌生人社会相适应的慈善理念发展而出,其中强调的是自愿、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功利色彩、道德色彩相对较淡。现代的慈善组织,在功能上更为广泛,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慈善组织,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其主体力量包括了中产阶级和部分商贾名流,体现了社会上层与中层合作,以帮助底层社会,弥补贫富差距,消除社会矛盾的良好愿望。现代社会之中,各类慈善组织都是开放的,不论是捐助者还是被帮助者都可以自由加入。现代的慈善组织,其功能细化,专业性更强,更具开放性。

 

与此相比,义庄则是封闭的,以血缘为界,族外之人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得到某种帮助。按月补贴只有本族族人才能获得,且同是族人,依照支系的远近,所得到的帮助也有区别。义庄所体现的是宗族内部的相对平均主义。通过族人捐设义田,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族中的平均分配,保证了族中穷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义庄的基本理念,也是基于人道,但此种人道,是由血缘而凝结。在现代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此种保障是基于普遍人道的关爱,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包含血缘的考虑。面对突发事件时,现代社会的动员能力与反应能力,却不是传统社会可以比拟。面对各类天灾人祸,各类资源能够在短期之内调动而出,并加以传送,往昔嗷嗷待哺,灾民无助的景象不再存在。


在应对突发性,重大灾害事故之上,当今中国的快速反应能力,举世瞩目。但在一些经常性的慈善事业,如养老育幼、帮助重病患者、墓葬等公共事件之上,政府的触角却未能全部涉及,更遑论覆盖了。困扰当下国人的大病问题上,许多患者选择面对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呼吁之声,以求得到帮助。围绕农村墓葬改革问题,近年来更有不少争议。


义庄已在历史的发展之中消失,可义庄所承载的社会使命,所体现的价值观,运作的方式,对于当下中国,仍有着较多的借鉴意义。


在当代中国,促进现代慈善发展,构建现代慈善理念时,必然离不开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慈善机构、慈善理念中去借鉴学习。义庄所体现的道德文化,历经了千百年的沉淀,融汇于传统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理念。对义庄文化加以扬弃,吸收挖掘其优良内容,必然会对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