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作者简介:成中英,男,西元一九三五年生于中国南京,二〇二四年卒于美国夏威夷。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哲学及本体诠释学,著有《儒家哲学论》《中国文化的新定位》《中西哲学精神》《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等。《中国哲学季刊》的创立者和主编,同时也是“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易经学会”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与首倡者。 |
我个人从十学者发起的《意见书》里得知有团体将在曲阜离孔庙3 公里处建立一所高40余公尺容众超过3000人的耶教三一大教堂,颇感惊诧。 一般这等大事都必须由当地居民及其他相关文化人士听证,使广大民众与社会团体得以了解此一计划有关社会、文化与宗教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合情性,并据此来公证其可接受性为何。 如果没有此等听证,势必种下文化冲突与地区不和的种子,贻害长远,反而丧失了任何发起建造此等宗教建筑的可能善意。我记得当初台湾星云法师兴建洛杉矶西来寺时,选址在哈希安达高地,是远离洛杉矶其他文化及宗教中心的一个地方;但即使如此,星云法师亲口告诉我,他也花了两年听证的时间,说明原委,才确定下来。而且美国地方政府也不允许他竖立原计划中的山头大佛,以免引起他人不必要的过分注目,并危及交通。显然,耶教大教堂在曲阜建造,不经过这样一个公开听证的过程是不适当的。
今年十月我被邀参加了曲阜的《尼山论坛》,主题即在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使我有机会与《普林斯顿神学院》院长托伦斯博士进行继续25年前第一代开始到此第二代的儒耶对话。许嘉璐教授在《尼山论坛》上说,中国人绝不是把自己的文化强行输出给别人,也不是唯我独尊。我们也可以延伸说,中国人也不希望他人把他者文化强行输入,显示他者为我独尊的气概,意图或实际造成中国人内心的压迫感或挫折感,这是极不公允与不义的事。孔子在《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在《马太福音》中也说“人所欲,施于人”,但人所不欲,显然我们就不能施于人。在儒家圣地曲阜建立耶教大教堂,如果我们知道并非大多数人的意愿,也不是大多数中国儒者与文化人士的意愿,我想耶稣也是不会同意的。 当然这并不表示儒家学者与曲阜地区或济宁地区的人们不能容纳基督教,正如《意见书》所指出,儒家是兼容并包的,重视和而不同的,但这并等于先把不同强加于人而后拿和谐作为理由,要别人非接受不可。 儒家文明可以海纳百川,但儒家文明仍然要问一个行动的合理不合理?正义不正义?仁爱不仁爱? 尊重不尊重? 惠众不惠众? 这也就说明了听证的重要,论证的重要。
儒学正在中国复兴,人们有理由与权利要求中国历史上以及传统中的文化与教化圣地及其具有信仰意义的文明符号受到尊重与保护。在美国夏威夷州发展任何建筑,即使今天夏威夷本地人是少数,也都必须考虑不影响夏威夷文化信仰中的祭坛与神圣地的所在,与之保持相当的距离,以示对已有的历史与地方神圣性的尊重。 中国儒学从古以来既是学也是教,对宇宙天地的生命创造有深刻的体验,对此创造力的神圣性也有充分的认识,因此才兴建孔庙,建立学堂,以广流行。济宁本有中华文化城之议,只是因故未落实而已。对此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神圣感的地区,是否应该建立一所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宗教的教堂,的确需要深刻的审议与探讨。地方与中央政府的确可以思考学者们的意见与较大多数国人的感受与心理,定下合理的规章,一则保护历史文化地区的原存文化的活力与其完整性,另一则提示如何开发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区,维护多元文化与宗教有序与和平的输入。 人们也应该认识到发展观光经济的利益不能逾越文化主体性维护的利益的重要性。
令人不解的是此一计划中的教堂为何要用与地方建筑不协调的40尺以上高度的哥德式建筑,以及要盖容纳三千人以上的教堂。如说没有挑战孔子三千弟子的想法,是难以置信的。 此一难免人们感到挑衅孔子的计划更令人想到基督教的旧约第七章中的《士师记》 里的犹太人攻打他族的行径,完全未能理会与彰显耶稣谦逊宽容、主张正义的精神。耶稣精神对我来说是,就耶稣既为神子又为人子的立场,自他以后,人已得解救,真正爱人就是爱神,未爱人,焉得爱上帝? 此一精神应可说与孔子一致,基督教当代的传教者如能善体孔子仁爱之意, 又何必用一种罗马人的好战或好胜姿态来推广自已,利己而不惠人呢? 这也是值得基督教教徒与广大的中国文化人士深思的一个课题。
成中英
赴美东开会前临时写于 美国 檀香山 夏威夷大学 主校区
2010年12月 24日
附笔:
据意见书报导,上述计划中的耶教教堂要设立儒家交流中心,这当然是有意义的。但现有的《尼山书院》及其他儒学组织也可以设立耶教交流中心以及其他宗教交流中心,使耶教以及其他宗教有关人士也能较为深入的理解儒家、儒学以及儒教,对耶教与其他宗教的神学的新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
【上一篇】【李奕霏】关于曲阜建教堂之我见
【下一篇】【漆园小吏】告青年书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