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伟】民间书院的社会实践与市民修身——浦江书院的践行之路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19-03-09 22:21:37
标签:公民素养、国学教育、市民修身、浦江书院、示范作用
杜华伟

作者简介:杜华伟,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肃庆阳人,中南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

民间书院的社会实践与市民修身——浦江书院的践行之路

作者:杜华伟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二月初三日乙巳

          耶稣2019年3月9日

 

 

 

摘要: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曾在传承文明、接续道统和教化社会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推广,现代人对传统智慧的追求和社会对公民素养的重视,现代书院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

 

浦江书院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具有代表性的民办书院,立足于现代公民的成长、立足于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将国学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将市民修身融入书院活动,在推动国学教育发展、促进市民修身计划落实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浦江书院;国学教育;市民修身;公民素养;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杜华伟(1975-),女,甘肃庆阳人,哲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古代书院个体品德培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编号:18YJA710010)。

 

书院最早起源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与朝廷整理典籍的衙门,至宋代形成具有讲学、藏书、祭祀和学田等功能的书院制度,元代、明代时书院得以普及推广,清末统一改制为学堂。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它有教无类、广纳生徒的教育理念,使更多人获得受教育机会;自由宽松、开放讨论的会讲制度,使不同派别学术思想交流发展;质疑辩难、定期游学的教学方式,使生徒德业和学业共同长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对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视,随着社会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人们对传统智慧的追求,全国各地现代书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

 

上海浦江书院创建于2008年,目前共举行千余场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开办百余场以“德才兼备孝儿郎”为主题的国学夏(冬)令营,举行了二十余场成长礼、祝寿礼、开笔礼和拜师礼活动,还多次举办中秋拜月、清明祭祖、重阳敬老和端午江祭等传统节日庆典活动,2018年荣获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CETV)国学台主办的首届全国“十佳国学书院”称号。经过十年辛勤耕耘,浦江书院目前已成长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具有代表性的民办书院。

 

笔者曾于2018年4月赴书院调研,亲自参与书院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与王新华院长及书院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现将他们在推动国学教育发展、落实市民修身计划方面的经验总结出来,以期为现代书院发展提供示范与借鉴。

 

 

 

一、浦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古代书院以“明乎人伦”、“传道济民”为根本教育宗旨,无论是山长教授的选聘,还是日常教学管理以及书院环境建设,都以个体品德培育为旨归。

 

南宋岳麓书院山长张栻说:“凡天下之事,皆人之所当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际,人事之大者也……学所以明万事而奉天职也”。[1]同时代的大儒朱子也坚持以明人伦为本的教育宗旨,认为设立书院乃“教天下之人为忠为孝也”。

 

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浦江书院秉承“修人生福慧、育民族魂魄”的教育理念,力图通过理论学习与切身实践相结合、言传身教与环境浸染相结合、学规约束与自觉修为相结合,使青少年懂得孝亲尊师的意义与生活生命的价值,使忙碌的现代人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停下脚步认真关照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正确的教育理念需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浦江书院教学在韩湘水博园景区内就地取材,以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活动将教育融入生活生命之中,使教育不留痕迹却收事半功倍之效。

 

少年国学夏(冬)令营里,书院教师在千年古樟树下讲述“一粒种子”的故事,阐述“合抱之围、始于毫末”的道理,使孩子们明白人生成长中要感恩父母,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霜雨雪。

 

在书院的“饮水思源”感恩地,老师讲述彭渡村的搬迁、小环桥和饮水思源碑的建立,让孩子们懂得饮水思源的真正内涵,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生命。

 

书院的四片公益林——母亲林、亲子林、师生林和甜蜜事业林,都是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教育载体。其中,母亲林种植于2013年母亲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和母亲共同种下幼苗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过程,栽种者通过树木更能体会树人的艰辛历程,更能感受教育的真正内涵与价值。

 

利用节日庆典普及传统文化是浦江书院的一大特色,书院已连续举办八届“中秋月·浦江情”家道文化论坛。

 

中秋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道人伦传承、重视家风家规建设,只有在家庭中培养孝德孝道,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友善、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

 

浦江书院的中秋拜月和端午江祭等庆典活动,使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真切感受,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孝亲敬老、热爱传统的热情,进而自觉承担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浦江书院的课程设置与学规公约

 

著名书院教育家朱熹认为“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辞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2]

 

只有合理设置课程,才能使书院“明乎人伦”、“传道济民”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浦江书院以“学习传统文化,成就幸福人生”为导向,将圣贤教育导入日常生活、融入个体修身,面向市民开设通俗易懂的传统文化公益课程,激发民众学习传承经典的热情与决心;

 

面向企业开设《以德固本、以道远行》、《儒释道智慧与企业管理》等课程,将经典学习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将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相关联;

 

面向青少年以“经典、感恩、孝道”为主题,系统开设《弟子规》、《孝经》、《学记》、《论语》等经典及数理化等常规课程,同时还开设手工、摄影、瑜伽和围棋等活动课程,使孩子们成为快乐学习、全面发展、自觉修身的现代小公民。

 

自2017年3月开始,浦江书院每周末坚持举办“修齐之家·小院士”公益活动,既有经典文本诵读,又有太极强身健体;既有书法绘画,又有德音雅乐,使国学真正走进了家庭、走进了社区、走进了每个人的生命。“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3]

 

所以,浦江书院特别注重学习与践行相结合,比如学习《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则悌”时,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黄香温席”体会对父母真正的孝,通过“庾衮侍疫”体会兄弟之间真正的爱。

 

课程结束后,老师还会组织学生以《弟子规》为主题表演小品,表达自己学习“入则孝、出则悌”的真实感受。所有这些课程和活动,使孩子从小就明白真正的孝道不只停留在口头背诵,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言一行上,要成为自觉的生活习惯。

 

古代书院以严格的学规制度来规范生徒的求学问道、待人接物,努力使外在制度约束与内在自觉修为相结合,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直是其他书院制订行为规范的蓝本,该揭示将儒家“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立为“五教之目”,并且还涉及到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等方面。

 

学规公约是有效落实教育理念、完成正常教学的必要保证,为了使家长与书院达成共识,坚持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将孩子培养成有德有用之人。

 

浦江书院坚持以“修人生福慧,育民族魂魄”为发展理念,与家长的接触中既明确了书院宗旨和教育理念,又对家长的信任配合与理解支持提出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家庭教育与书院教育形成合力,使知识学习与修身养性有机结合,让孩子远离种种外在诱惑,潜心学习经典文化。

 

虽有制度约束,但书院仍以表扬鼓励为主,夏(冬)令营开营当天的破冰活动,老师鼓励大家勇敢大方地做自我介绍,尽快融入新团队。

 

要求孩子每天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书院学习生活、写下自己成长感悟,优秀日记会在第二天由作者与大家分享,老师现场点评并刊登于书院微信公众平台,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孩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表达,而且使同学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教学开展和孩子快乐成长。

 

 

 

古代“凡书院山长,必造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熏染着学生,同时也会辐射到其他社会成员。

 

浦江书院创办者王新华女士始终坚持亲自授课,以自己的学识与德行培养教师、培育学生、教化乡里。她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宣讲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教育和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夏(冬)令营开营之前,书院全体老师提前参加培训,熟悉课程内容和管理守则,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整个营期,老师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学同玩,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惑与困难,以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教育熏染孩子,使小学员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离开书院后仍能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做现代社会合格的“小公民”。

 

三、浦江书院的“市民修身”践行之路

 

“市民修身行动”是“十三五”期间上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项目,旨在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培训和实际践行,引导市民群众自觉提升公民素养,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塑造和谐社会关系,形成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良好精神风貌。

 

价值观的主体是个人,公民的认同与践行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全社会公民素养的提升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

 

浦江书院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已经成长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民办书院,2014年被马桥镇人民政府授予“道德大讲堂”,2016年被列为闵行区首家市民修身基地,2017年被上海市评选为上海市市民修身基地市级示范点,2018年加入中华文化促进会书院联盟。

 

其实,书院多年来的传统文化公益讲堂、少年国学夏(冬)令营和中秋祭月等传统节日活动,以及平时的茶道香道展示和书画作品展览,都是对市民进行修身教育和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他们的社会实践和“市民修身”践行之路有以下几点值得现代书院借鉴:

 

第一,坚持以经典教育为中心。

 

经典中蕴含着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蕴含着为人处事的博大智慧,“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5]

 

现代书院作为体制教育的有益补充,必须实现古老书院传统的复兴与现代转化,“所谓复兴,就是承继古典文明中那些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文化资源与生活方式;所谓现代转化,就是对古老书院文化传统的转变与创新,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不向现代社会完全妥协”。[6]

 

书院应坚持以学习经典为主,通过一字一句地研读经典,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学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人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以此作为自己学习悟道、为人处事和修身养性的根本准则,共同推进现代公民社会建设。

 

第二,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要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必须首先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浦江书院在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选择上都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具体特点。

 

在传统经典之外,还辅之以手工绘画、围棋瑜伽和摄影插花等课程,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兼顾了知识的综合性。

 

面向企业开展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课程,重点挖掘传统经典中的管理智慧,使员工个人成长、家庭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

 

平时开展的传统节日庆典和茶道香道表演等活动,通过实际参与和亲身感受,充分激发市民的内在学习兴趣,使现代人在快节奏工作之余能够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而活动过程中的礼仪礼节与虔诚敬重,正是市民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将教育融入生活生命之中。

 

龚鹏程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名书院联谊会暨“当代文化视野下的书院发展”论坛上指出,应该“让儒学重新回到我们的社会脉络里面去,让我们在社会一般人的生活中就能够重新体会国学,体会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不是离开真实生活的知识灌输,市民修身也不是离开实际行动的道德标榜,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才会使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持久力落到实处。

 

浦江书院位于韩湘水博园景区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珠联璧合,是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地。书院的千年古樟树、“饮水思源”碑和“感恩林”等是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现成教材。

 

中秋祭月和端午江祭等传统节日庆典是市民参与度非常高的活动,虔敬的仪礼、严格的程序与庄重的活动过程,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思想内涵,参与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个体修身的实践过程。

 

而书院讲师王新华的国学公益讲堂总是从生活小事入手,始终围绕“幸福”“生活”“生命”等主题展开,讲座会根据受众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比如,面对医护人员的讲座,首先剖析现实社会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带来的弊端,提倡医务人员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真正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善待患者、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为精神援助志愿者和心理障碍者所做的报告,则从生命健康谈到人文关怀,从知识获取谈到德性养成,最后落脚到家庭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浦江书院将国学教育融入生活生命之中,从而使教育不留痕迹又深入人心。

 

第四,引导市民自觉修身。

 

“市民修身”是提高现代公民道德素养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与最终目标。

 

这是一个渐进式、长期化和持久化的过程,外在教育培训和制度约束必不可少,但个体的内修自省才是关键,“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7],发现问题时应积极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和办法。

 

著名书院教育家胡宏曾说:“情一流则难遏,气一动则难平。流而后遏,动而后平,是以难也。察而养之于未流,则不至于用遏矣,察而养之于未动,则不至于用平矣。是故察之有素,则虽婴于物而不惑,养之有素,则虽激于物而不悖”。[8]

 

一个人若能自觉省察,及时发现不良思想倾向并遏制于未发之机,就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

 

浦江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和少儿国学夏(冬)令营,参与的“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论坛”和“中国青少年国学教育大会”等活动,是一个向市民宣传普及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市民自觉修身的过程。

 

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活动唤起了现代人的公民意识,帮助人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修身行为,使外在的教化与约束转化成个人的内在觉醒与需求,即便离开书院后,仍能自觉坚持学习、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当代公民社会建设。

 

 

 

结语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推广,社会对公民素养的重视和现代人对传统智慧的追求,书院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强调,书院教育要不断培育文化的自觉、自信与担当,“要有传斯道以济斯民的襟怀,以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在新的形势下,再次践行宋儒的伟大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9]

 

浦江书院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书院,通过开办国学公益大讲堂和少儿国学冬(夏)令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典和茶道香道展示,通过国学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将书院文化与修身文化对接,知识学习与心性修养结合,使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生命里,使“市民修身”体现在个人的一言一行上,使公民社会建设落实到个体的成长发展上,为现代书院建设提供了一定示范与借鉴。

 

注释:

 

[1]宋·张栻.静江府学记,南轩集(卷九)[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497页。

 

[2]宋·朱熹.朱熹集(第七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4页。

 

[3]陈谷嘉,朱汉民.中国德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09页。

 

[4]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5]十三经今注今译(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944页。

 

[6]杜华伟.书院的复兴与现代转化──以同济复兴古典书院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7(3):81—86。

 

[7]陈戍国.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10页。

 

[8]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修养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9]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增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58页。

 

 

 

杜华伟副教授(左)与浦江书院王新华院长(右)合影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