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梓】传统文化教育岂是“今天栽树,明天就能结果”?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9-03-04 22:34:41
标签:传统文化教育
徐梓

作者简介:徐梓,本名徐勇,1962年12月生于湖北京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元代书院研究》《中华蒙学读物通论》《中华文化通志·家范志》《现代史学意识与传统教育研究》《传统蒙学与蒙书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等,主编《蒙学辑要》《中国传统训诲劝诫辑要》《名人家风丛书》等。

传统文化教育岂是“今天栽树,明天就能结果”?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陈俊宇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正月廿八日庚子

          耶稣2019年3月4日

 

 

 

2月25日,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学生在开学日练习书法,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最近一周,全国中小学陆续迎来了开学日。开学日“遇见”什么?不少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近年来,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除了学校、家庭重视之外,主打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机构更是遍地开花,私塾、书院、学宫之类收费不菲。然而,从学习传统文化就能既孝且顺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误读,再到臭名昭著的“女德”班、歌手孙楠送儿女就读“华夏学宫”引来公众的质疑乃至批评,打着“国学”旗号乱象横行,是传统文化推广教育面临尴尬境况的写照。

 

“传统文化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活动,这就涉及为什么要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三方面。”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

 

那么,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情况如何,有哪些现实问题待解,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廓清教育的迷雾?

 

播下种子,延续文化血脉

 

眼下,由徐梓教授负责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研制工作,进入定稿阶段。这项工作由教育部直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牵头组织,距离2017年2月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标准研制工作第一次工作会议,已经过去整整两年。

 

“传统文化教育的功效是长期的而不是即时的,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带来直接的、现实的功利。”徐梓教授认为,说到底,传统文化教育是要在我们和自己传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我们和悠久历史之间系起一条纽带。如果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就无法找到回归自己精神家园的路,只能是一个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我们只有给这一代孩子的DNA铸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他们才能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的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近年来,大力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学校实践都表现尤甚。

 

去年,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出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个学科将会结合自身特点,增加传统文化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17年初,《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发,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因此传统文化不仅要进校园,更要始终在校园。

 

早在2014年,教育部也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得到高度重视。

 

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文化血脉的延续、精神家园的建立至关重要。教育界人士均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提供了政策保障。

 

不能成为第二品德课

 

“孩子学了传统文化,就会更听话懂事,会给父母端茶倒水洗脚等等,这都是功利化的表现,总想着的是今天栽树,明天就能结果。”徐梓教授所说这一问题相当普遍,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之一。

 

在备受争议的孙楠女儿学国学事件中,其出发点表现出的功利性颇有普遍性。

 

据媒体报道,为了教育“不听话”“爱玩游戏”的女儿,孙楠举家搬迁,还把女儿送进“一学年10万元学费”的华夏学宫。孙楠的妻子说,因为孩子比较不好管,让孩子学习国学,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感恩、孝道和惜福。”

 

同时,值得警惕的是,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成为第二品德课。在徐梓教授看来,传统文化教育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但又要比道德教育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不能将其狭隘理解。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较为普遍。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和平撰文指出,当前,对传统文化教育出现了一种误解:经史子集、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戏曲曲艺、手工技艺、书法绘画、歌舞器乐等遭到冷落,在大中小学及社区教育体系中,比重轻、内容少。

 

当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到位,自然也有影响到了相应教材的编纂与课程设置。徐梓教授认为,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常识、技艺三大方面。为此,他带领团队按照这三大模块历时四年编纂了24册《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包括传统蒙书、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常识会涉及各种制度、天文历法、生肖属相、节气等内容,技艺包括琴棋书画、戏曲曲艺等多方面。”

 

传统文化教育“要有耐心,学会等待”

 

近年来,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争论,已经从早期的“要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转变到“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哪些传统文化的内容适合中小学哪些年级”这些更加具体的问题上。国内中小学校对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具有较大的热情,但是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也普遍感到困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的研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困惑。

 

教育部门推行的教学政策是,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到不同的学科与活动之中。然而,当缺乏统一标准时,就会造成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等情况存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处于松散状态。

 

“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庸俗化、功利化、碎片化等问题,但最普遍、最严重也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非教育化’问题。”徐梓教授切中问题本质。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归根到底是一个教育问题。既然是一个教育问题,就要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遵循教育的逻辑,遵从教育的原则。

 

在关键操作层面,“现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源于没有将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徐梓教授一直为此呼吁,有了专门的课程,才会有专职的教师,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化教师队伍,“既懂传统文化,又懂教育”。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学科,很少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他提出,有必要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包括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仿效已经纳入国家课程的科目,设置传统文化系或专业;将培训传统文化师资工作纳入国培计划,开展专项、集中培训;实施培养计划设置直属教育部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工作。徐梓教授透露,“北师大今年将迎来首批10名传统文化教育专业硕士”。

 

因此,无论是将传统文化设置为专门的课程,还是制定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指导标准,以及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都是将传统文化教育放置在教育的轨道上运行。

 

“教育的一个重要情怀,就是要有耐心,学会等待,要循序渐进。”徐梓教授如是说道。久久为功之事,需要一步一步地前行。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