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如何在英语世界里激活《论语》

栏目:
发布时间:2010-10-22 08:00:00
标签:
方朝晖

作者简介:方朝晖,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枞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02)《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2001)《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学统的迷统与再造》(2010)《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为“三纲”正名》(2014)等。

 
如何在英语世界里激活《论语》
——隆重推荐David R. Schiller的最新版《论语》英译本
作者: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前一段时间收到美国学者、也是我的好友David R. Schiller用20余年心力、14年功夫、在广泛查阅所有的不同《论语》英文译本基础上正式翻译出版了他的新版《论语》英译本。全书长达1650页,纯粹是个人研究的产物,有大量注释、研究、分析和论证。
 
    初步阅读可见,该书新意甚多。例如,他把“弟子”译为apprentice,强调传统译法disciple含义源于基督教传统中耶稣信徒对耶稣的服从,服从方式非常不同。后者是把耶稣的话当作绝对命令,丝毫不打折扣地接受和执行;而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本质上是教人如何“做”,如何“践履”,并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对“习”(習)的翻译,强调“习”对于理解儒学区别于西方学术传统所具有的关键意义,因为中国人所谓“知”从来并不是“知道是什么”,而且包含着“知道怎么做”。因此,“习”本指初生小鸟练习飞翔时一开始痛苦而艰难,后经一段练习不仅飞翔时毫不费力,而且自得其乐。所以孔子说“不亦乐乎”。又如他在开头分析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与西方的巨大不同,强调中国没有西方人的meta-physics,因而在理解中国人思想时如何避免受到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影响对于西方人来非常重要。这些体现了他著译这本书良苦用心所在,即对西方学术传统内在弊病的深刻反思。在除此之外,大量关键术语包括“道”、“礼”、“仁”等的翻译方式都与传统译法不同。他的翻译的巨大特色在于一、力图摆脱程朱理学的影响;二、力图摆脱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影响。他在注释中详细、交代了自己的每一个别出心裁的解释或译法,是如何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而作出的。
 
    我在2004年4-6月间在《孔子2000》学术网站中的《波士顿学者论儒家》系列文章中专门介绍过David Schiller及其翻译《论语》的艰辛历程(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bsdxzlrj5lyxlzxyxdwm.htm),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10年多来,他对《论语》投入的心血是一般人所无法比拟的。由于他不懂中文,只好把各种不同的《论语》英译本全部找来,逐字逐句地推敲和研究;他的妻子虽然是个香港人,但是只对艺术感兴趣,对《论语》毫无兴趣,于是他把自己的岳父大人强行当成了他的《论语》研究助理,并在岳父的帮助下,于1994年就在现有的各种《论语》英译本的基础上将《论语》重新翻译了一遍。由于他岳父毕竟只是个普通华人,没有研究过儒家,所以10年来,David一直对自己的翻译之作缺乏出版信心,他的《论语》英译本一放就是10年,至今没有出版。但是在这10年里,他从未放弃对《论语》的修订,并阅读了“四书”中的其它几本,研究宋明新儒家,搜集中国历史资料,等等。就在我在美国的这段时间里,他的《论语》英译本已经出了3稿,目前据说已近最后一稿,但是好像还不急于出版。他宣称,他的译本最为独特,出版后说不定能嫌大钱。
 
    David不懂汉语,如何能“翻译”《论语》呢?严格说来,与其说他是在翻译,不如说是在研究。所谓的“译本”乃是研究的副产品,其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在读《论语》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难以读通的地方,于是将各种不同的英译本拿来对照,时常发现相互矛盾或含义不清之处。于是他找来有些英文注解本,如理雅各(James Legge)的英译本,既采用了朱熹等人的思想,也吸收了不少清代经学的研究成果,对《论语》逐章逐节、逐字逐句进行了英文注解,藉此David可以了解《论语》中多数字词的本义。以此为基础,David将《论语》中所有重要的名词术语一一编号,逐个逐个地考证其意义。这样久而久之,他就能融会贯通,一方面对《论语》各章各节的思想内容有了全面把握,另一方面又对其中许多章节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认识。凡是自己还搞不明白的地方,他几乎是逢人便问。
 
    我相信David的翻译一定有许多可争议之处,但是坚信它是一次伟大的探索。它既是David二十年如一日无数心血的结晶,也是在英语世界里激活《论语》的一次重要尝试。我期待有更多的人来阅读并讨论这个新译本。因为它是研究之作,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同样有价值。在译者对一系列名词术语的注解和阐释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西方学者对《论语》研究的独特视角。
 
    该书版本消息如下:
 
David R. Schiller, Discussions/Conversations, or the Analects(Lun-yu):translation, commentary,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material, chronologies, bibliography, concordance of
key Chinese characters, A Division of Tangibility, Inc., Charlton, MA, USA, 2008)。
(有关该书的内容介绍,参如下页面:http://sagavirtualpublishers.org/masthead/excerpts_from_confucius.htm)
 
    (目前David征求我的意见,有兴趣者可以向他索购电子版,非常便宜。作者电子邮箱是: saga3@charter.net 。亦可与我(fangzh@mail.tsinghua.edu.cn)联系,代为转达,并告知购买方式。)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