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儒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目录、弁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10-07-15 08:00:00
标签:
郭齐勇

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于2010年7月出版了《儒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礼学研究专号)。编者专门邀请了十来位礼学专家及其它学者,撰写了二十篇论文。论文约可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概说”,从总体宏观上讨论“礼”的源流、内核及其走向。第二组为“校释”,从微观细部讨论北大标点本《仪礼注疏》的标点与上海博物馆楚简《武王践阼》。第三组为“礼学史”,讨论汉、宋、清儒,如郑司农、胡宏、张尔歧、毛奇龄等有关礼学史的某些考证与思想。第四组为“专论”,刊载多篇论文与读书札记,考订、阐发或批评、分析礼噐、礼仪与礼学中涉及的政治理念、居丧法律、价值理想、空间意识、生态伦理等意蕴,及三礼中某一礼或某篇章、某命题、某规矩所反映的具体意义、抽象意义与现代价值。全书共约44万字。
 
    本辑刋由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为主编单位,郭齐勇任主编,胡治洪任副主编,已经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两辑,第一辑为新出楚简研究专号,第二辑为儒家政法思想与现代经学研究专号。据悉,自第四辑开始,主编单位为武汉大学国学院与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第四辑为道德心性论研究专号。
 
    以下是第三辑目录与编者弁言。
 
目 
 
概说
 
彭  林:礼乐文明的确立、位移及其边缘化
陈戍国:古礼今论
龚建平:礼与儒家的“人道”观
 
校释
 
方向东:北大标点本《仪礼注疏》标点商兑
杨  华: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
 
礼学史
 
杨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当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当为”术语的界定
杨世文:宋儒对《周礼》的考辨
蔡方鹿:胡宏对《周礼》的批评
汪学群:张尔岐礼学思想试探
丁  鼎、房姗姗:毛奇龄礼学成就论略
 
专论
 
郭齐勇:《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中有关社会公正的论述
吕友仁:《礼记》五讲
丁凌华:中国古代居丧法律考
林素英:《中庸》“治国有九经”思想探析──以《坊记》、《表记》、《缁衣》相印证
王  锷:从《曲礼》、《少仪》看《礼记》礼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邹昌林:《周礼》理想价值新解
童  强:先秦礼仪空间的编码与译码
梅珍生:礼噐意蕴蠡测
崔  涛:《礼记》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任慧峰:先秦祭侯考论
萧航等人:《礼记》会读札记
 
 
    编者弁言
 
    “礼”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我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的涵盖面很广,一般说来,是宗教信仰、社会规范、文化制度、行为方式,有的方面还带有“法”的性质与内容。传统中国没有今天分科的学问,如社会、政治、法律、伦理、宗教、艺术、哲学等,这些内容其实都在“礼”之中。
 
    儒家的礼节,都有其具体含义。冠礼在明成人之责;婚礼在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在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使诸侯相互尊敬;乡饮酒之礼在联络感情以明长幼之序;射礼由体育活动可以观察德行。这些古礼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美学的价值。儒家除了礼教还有乐教、诗教,这些都可以促使人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负面的东西,对于稳定社会,调治人心,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积极意义。故在传统社会,礼中蕴含着一定时空对全社会具有约束力的信念、价值、规范。
 
    礼学不仅有人文精神,更有宗教精神。“礼”中蕴含的宗教精神、人文精神均具有深意。三礼之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仍有其现代价值。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规范为调节的,包括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礼”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记·乐记》)礼乐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动力。孔子对礼乐的继承、传授,大有益于两千五百年来世道人心的维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这里有社会正义的意蕴,即反对贫富过于悬殊。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富了以后怎么办?孔子讲“富而后教”,讲教化、教养,反对唯利是图、辅张浪费、夸财斗富、声色犬马。
 
    文明间的对话需要有“礼”的精神的调剂与“礼”的智慧。例如“礼”的秩序原理中所包含的规范、有序、崇义、扶弱的因素,节度原理中所包含的节制、恰当、分寸、适度的原则,交往原理中礼尚往来、尊重他人、敬、让、轻财重礼、不骄不淫、相互沟通与理解的内涵,和谐原理中的和亲、谐民、仁爱、交融的精神,均是走出自我,走向他者、社群、国家、天下的相互伦理,而具有普世价值。
 
    “礼”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对话”的伦理。人类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域、各语言的文化方式、能力、传统、值价都是相对的、各别自我的,唯其如此,才有灿烂丰富的世界文明。文明间的理解与沟通需要呼唤相互尊重、学习、礼让的精神。我们对礼学的这些原理可以作创造性的转化,并使之在文明间的交往、沟通、对话、理解中,逐渐地成为可普遍化的伦理。
 
    礼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三礼”号称难读。本辑为礼学研究专号,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辑增加对“礼”的了解。为此,编委会特聘请礼学专家学者从不同向度论述礼的知识与礼文化的价值。
 
    我们把本辑二十篇论文与一些短札,粗略地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概说”,刊载彭林、陈戍国、龚建平的三篇论文,从总体宏观上讨论“礼”的源流、内核及其走向。第二组为“校释”,刊载方向东、杨华的两篇论文,从微观细部讨论北大标点本《仪礼注疏》的标点与上海博物馆楚简《武王践阼》。第三组为“礼学史”,刊载杨天宇、杨世文、蔡方鹿、汪学群、丁鼎与房姗姗的五篇论文,讨论汉、宋、清儒,如郑司农、胡宏、张尔歧、毛奇龄等有关礼学史的某些考证与思想。第四组为“专论”,刊载郭齐勇、吕友仁、丁凌华、林素英、王锷、邹昌林、童强、梅珍生、崔涛、任慧峰等的九篇论文与萧航等的多篇读书札记,考订、阐发或批评、分析礼噐、礼仪与礼学中涉及的政治理念、居丧法律、价值理想、空间意识、生态伦理及三礼中某一礼或某篇章、某命题、某规矩所反映的具体意义、抽象意义与现代价值。作者们立场、观点各不相同,见仁见智,但都能自足自圆,自成一说。本辑略为刊载了博硕士生的论文、札记,意在培养青年。三礼之学的宝库中有大量宝藏,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深入其中,认真加以研读。
 
    论文中的以及我们编稿工作中的疏失与讹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读者批评指教。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Baidu
map